核電除役下的「社會除役」 — 茂林篇
隱而不顯卻滲透在北海岸各處的核電廠 — 2
「社會除役」的概念指出,電廠的除役不只牽涉到將核電廠從一塊待了四十年的土地上被安全、乾淨地拆除,這四十年來因為核電廠進駐對地方所造成的社會影響也應該一併被除役……包括興建時強制徵收的土地與造成的迫遷、環境的破壞、對居民與工人健康的影響、電廠進駐帶來的就業機會、回饋金等各項補助……才能進一步了解究竟有哪些項目應該被除役。
上篇提及本計畫的撰寫背景以及主要探討的問題,而本文將會透過我的其中一個田野地來進一步說明那「隱而不顯卻滲透在生活各處」的核電廠究竟是什麼意思?本研究之田野地點分別選定石門區茂林社區、萬里區成功新邨與金山區。該篇將先分析位在核一廠後方的茂林社區,描繪此地與核一廠交纏共構的關係,而茂林里所要面臨的社會除役問題又會是什麼?
石門地區多南北向的溪流,因此呈一山一溪、陵谷相間的地形。而核一的所在地,正好涵蓋「乾華溪谷」(舊稱阿里磅溪)與「小坑溪谷」。核一廠的兩座反應爐皆位於腹地較大的乾華溪谷,小坑溪谷則做行政大樓等使用,同時也是大門的所在之處;兩廠區間以「乾華隧道」作為連接。
位處平原又靠海的乾華村,屬於農漁村複合的聚落。1970年核一廠獲准開始施工、整地後,陸續著手進行乾華村的土地徵收,上百戶人家被迫離開土地,以及原本賴以維生的農田與海洋,搬至阿里荖、尖子鹿,甚至遍及台灣各處;而乾華國小的拆遷工程也著手進行中,後搬至核一廠後方的茂林地區。於此同時,也將原本蜿蜒的乾華溪取直,以讓出更完整的腹地,供電廠更方便興建與使用,原本乾華溪豐富的生態也隨之消失:魚蝦、螺、鰻等。
茂林社區位於核一廠後山,距離電廠不到兩公里。社區居民多是因核一廠的興建而搬遷至此,原本位於核一廠址內的乾華國小也被遷到此處,而原本居住於乾華溪谷的練氏(汀州客家後裔,其使用的客語是台灣現在幾乎已經失傳的老客腔)家族四散各地,但後來在社區內建了一座練氏宗祠。
接著,將透過這張地圖來粗淺地說明茂林與核一廠交纏共構的關係,也包括一些個人觀察的分享,以及在這個社區周遭移動時給我的感受。首先,我想要先談談社區內可見的一些硬體設施或其他人事物,接著會透過社區的連外道路來討論社區與電廠的關係。
1. 茂林社區內的基礎設施
茂林社區除了上述提及的乾華國小,還設有台電的員工餐廳、宿舍與球場,還包括許多電廠相關設備,多以圍牆與鐵絲包圍,區隔出台電/社區的界線。還有許多頗兇的狗,見我就狂吠,直到我離開牠們的視線,似乎警告我盡速離開,還有,別再東看西看跟拍照了!茂林社區與核一廠密不可分的關係形成一詭譎之氣氛,屬於某程度的「公司城鎮(company town)」。
但這些建設總讓我覺得跟一個山上的小社區之形象不符:工整的建物,明顯就不是以家戶為使用單位的建築,作為社區的公共空間似乎數量又過多。當天,在員工餐廳外碰見一位中年男士,穿著運動服,手戴運動錶,正在做慢跑前的熱身,很有都市感,應是台電的員工;在這裡遇到的某些人和他們正在做的事,也很違和。
來到社區的後山區域,該區應該是沿著「神秘區域」的,所以當沿著山間小路繞行時,可見靠近神秘區域那側的沿途布滿鐵絲,另一側,則可見許多高壓電塔。山路很美,光影交錯,但是樹叢間的鐵絲、圍籬與電塔仍明顯,總給我種不舒服感。深怕再往前騎,真的就會看到甚麼不該看的或被抓走之類的...所以一直猶豫該不該再往前…總之騎得很慢…
2. 茂林社區的聯外道路
第二部分,將談到茂林社區的對外道路,來說明它與核電廠的關係。(好像還是必須放出地圖比較好解釋,容我再次召喚!)
連接淡金公路的小坑路(沿著小坑溪谷而上)應該是唯一可以進入茂林的道路。上山後,則有兩條能夠進入茂林社區的道路(也許還有其他路,但我只有找到這兩條);一條會經過十八王公廟[註1],另一條較崎嶇的山路則會經過台電的油槽,旁有「台電油庫」的公車亭。這條路的路況極差,柏油毀損、路面起伏,見路邊許多告示牌指出「大型油罐車出入頻繁…...車輛減速慢行」、「茂林段路面加鋪工程」,大概就是因許多與核一相關之大型工程車進出之緣故吧。
原本其實應該還有第三條的,也就是在圖中標示出「死路」之處,該條路被以鐵門封起,從Google地圖上可見這條路原先應該是會接往核一廠的乾華溪谷廠區(但我仍不確定究竟是何時封閉的)。[註2]
而這也說明了茂林社區的出現,與現今的發展狀況都與核一廠密不可分。因為興建核一廠造成的遷村,而出現此一聚落;現今社區內的許多空間使用是屬於台電/核一廠的,且台電人員與當地居民的生活是密切的;甚至,如今進出該社區的道路也是受到核一廠影響的,路況因為相關工程車導致路面不平整,也說明平時居民出入時是時常會與這些車輛交會的。
3. 小坑溪谷旁的前核電工人
在此處碰上死路之後,我開始尋找是否有其他下山的路徑,小路旁遇見一位坐在家門口的阿公,便向他問路,他說前面死路一條,要我回頭。
他86歲,住得其實很靠近核電廠,就是在地圖上標示「梯田、小村落」的那一帶,他說自己有幾塊田,就位在小坑溪旁,種了些茭白筍,而現在的這條小坑溪並沒有辦法順利流入海,溪的尾端就斷在進入核電廠區之前。
阿公說四十多年前為了還錢,曾到興建中的核二廠做板模工人,一個月的工資不下十萬,所以很快便把欠人的錢還完了;他還說,當初建造核一廠時還是以人力和牛車為主,核二廠的興建則多已經機械化、自動化。
當時已過中午,被他趕著去吃飯,說等等就找不到東西吃了,便沒再多問一下。跟他說之後再來找他,也跟他買些茭白筍。
[註1]十八王公廟的原址位在舊的濱海公路上,就在核一廠的乾華溪出海口旁。傳說,十八王公廟本應也要被拆除的(照理來說應是如此,畢竟真的就是在電廠旁邊而已),但在拆除當天,執行拆除工程的挖土機竟然當場壞掉,從此便沒有人敢再動這間廟了。
[註2]郭慶霖大哥曾說,2010年前後,還有幾戶人家因為要興建戶外的乾式貯存場而遭迫遷(有規定乾貯場的幾公里內不能有人居住,細節我還要再查閱),不確定當時遭搬遷的人家是否就是我此處提及的被封起的道路。如無相關,則就要再確認這條路封起的原因為何。
圖片來源:「核一廠建廠30周年回顧上集」
<下集>:田野地點第二篇,來去萬里的「成功新邨」吧!一個因核二廠興建造成之迫遷而聚集成的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