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努力,就能成功》

Even Xie
Even Xie’ post
Published in
May 9, 2020

這是一本實用性大於理論性的書,它是我一定會二刷的書。

《不是努力,就能成功》 作者:張雲梅

註:本心得含有大量個人主觀想法

前言

最近花了一些時間去了解不同的「心理模式(Mental Model)」,心理模式也可以解釋為「一個人處理任何事情時,下意識使用的思維、方法或工作習慣」。

網路上有流傳不少許多成功人士習慣使用的「心理模式」,比如說常聽見的80/20 rule:如何在有限時間內,達到高效率。

網上有將近一百多種心理模式,當然不是每種模式都適合每一個人,或許我們也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習慣使用、良好的心理模式。

四年前,我剛進入大學時的自我期許是:「不一定是最聰明的人,但一定要做最努力的人。」

經過四年,我發現一件事情:「不是努力,就能成功。」

因為「運氣」也是成功的要素之一

可能你很努力,但是在現在這個時間點,機會或貴人並沒有出現。另外,如果沒有搞清楚為什麼要「努力」,最後它會變成一件純粹疲累身心的事。

“Live smarter, not just harder.” 學習如何聰明地生活,可以減少更多彎路。

「成功」的定義是什麼?

我認為「成功」的定義是因人而異。但我特別喜歡本書作者的觀點:與其追求一次的「成功」(人生的巔峰),不如追求多次的「成就」(人生的里程碑)

不管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是什麼,該要「如何」達到成功,似乎才是大多數人關注的重點。

其實我們可以試著把模糊、難以預測的的未來程序化,讓「如何做」變得更加清晰:

1. 想像「願景」

2. 設立「目標」(先確認「動機」)

3. 計畫與行動

本文,我想著重聊聊前兩點。

一、花時間打造人生的「願景」

「沒想像過最理想的建築物,就畫不出最理想的設計圖。」

願景,大概是閉上眼睛,想想人生最精華的那十年,希望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擁有什麼樣的工作、身邊有哪些家人、朋友及夥伴們。

過去我缺乏對「願景」的想像──似乎也是許多社會新鮮人的通病──問題並不在於是否能夠具體化描述你的「願景」是什麼,而是不知道怎樣的「願景」是自己想要的

或許當時我能夠簡單想像:我要賺大錢、有了錢後我要去世界各地旅遊、有經濟基礎後要結婚生小孩、有一個幸福的家庭。

這些是一般新鮮人最直接的想法,簡單明瞭。它除了不夠具體之外(必然的),也沒有任何「差異化」。每個新鮮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跟其他人不一樣,卻又無法具體說出該別於他人的方向是什麼。

後來我發現我們並不是因為缺乏想像,是因為缺乏了解。

四年前,我完全無法想像自己未來的「職涯」該會是什麼樣子。我會在什麼產業?擔任什麼職位?哪個方向是我該選擇的?

我不知道如何選擇,因為我連什麼職位該做哪些事情都不了解,實際上我連除了自己本科系(香粧品學系)以外的產業都不了解。

或許有些人認為,這就是大學的必經之路──找到未來的方向。我個人是覺得有點晚了啦,有些學系甚至將職涯課程放在大三,那前三年我們到底在學校裡幹嘛呢?

只是盲目學習吧。

不管是到了哪個階段,才開始警覺設立「願景和目標」的重要性,都不重要了,重點是現下要怎麼去了解,了解後要怎麼選擇。尋找並確立目標的過程十分漫長,可能今天有了新想法,幾個月後又調整了。無論如何改變方向,重點是要持續去想像它,畢竟不同階段會接觸不一樣的環境,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的想法出現。

現在我可以比過去更具體地想像自己的「願景」,未來要往什麼產業走,大概擔任什麼職位…等。一旦勾勒出來初步的輪廓,就更加明白在研所兩年需要加強什麼(如某某產業的專業知識等),進而設定中短期各種大小目標。有了目標,再去安排計畫。

再來,另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是「動機」

這也是我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的,不管設立各種目標,或是做各種事情,如果能夠釐清自己的動機,就盡量釐清,下面於第二點敘述。

二、設定目標前,先確定「動機」

關於「動機」,作者在本書兩處皆有提到相似觀點:外在形象的重要性、為什麼人要有「競爭力」。

1. 成為一個內外一致的人

升大二那年的暑假,我參加了一個大學生領導培訓營隊。營隊結束後,大約過了一年,我才和一個平時親密的的朋友分享一些比較私人的感受。

營期的其中一天是企業參訪,主辦單位規定著正式服裝。印象很深刻,當天,我持續有種難以言喻的感受(即便至今,仍很難說清楚)。若是說白一點,我看見一群大多尚未有任何社會經驗的年輕小屁孩們(包括我自己)穿著白襯衫窄短裙,談話言語間似乎也因為服裝,語氣變得更高亢、更客氣了,當天大家的互動充滿一種禮貌又不協調的氣氛。

老實說,我沒有很喜歡這種感覺,這也是為什麼一直覺得難以言喻的原因。

前陣子,又跟朋友聊到類似話題。朋友告訴我,他一直都不喜歡「辦公室文化」,他感覺有些人,儘管衣著筆挺,卻撐不起他們身上服裝的質感。

這種「內外不一致」的情況有兩種解釋:第一、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第二、知識與能力未及上外表所表現出的專業。

無論是哪一種、解釋上是否帶有貶抑,意識到後都可以加以調整,這也是我覺得有困難的、並一直在努力的事情。畢竟,盡力去成為一個「內外一致」的人,對外人可以做到坦然,對自己也能做到無愧於心。

網路上諷刺一些「內外不一致」的人為「偽菁英」,他們吹噓自己,實際上的能力卻無法與自己所述的相符。社會上不歡迎這樣的人,但同時社會也不可能明白地告訴我們,我們有時犯了誇大自己的錯。這也是為什麼常聽見一句話:「走得越高,頭要越低。」

2. 職場上穿著得體是為了「面子」嗎?

我曾經想過,為什麼那些實際上工作忙碌到爆炸的「菁英」都看起來光鮮亮麗(尤其是外商)?在年輕人的眼裡,我以為這是一種菁英的「潮流」,或是,當打扮得夠專業,說出來的話也更容易說服別人。

這本書作者以她多年待過外商的經驗,告訴我們為什麼在職場上需要「外在形象得體」?為什麼有些外商、國際化企業,為了展現公司上下一致的形象,出資打理員工的西裝,甚至花錢為儀態、談吐進行訓練?

「一個人在形象上的表現,往往是代表你對這份工作的專業態度,同時也是代表你是尊重這個組織。往往一個非常重視形象的人,在工作上的表現也會十分傑出。」段落出自《不是努力,就能成功》

上述是作者認為人為何要穿著得體的原因。

為什麼去了解行為(穿著得體)的「動機」這麼重要?

舉例來說:如果我整理妝容、穿著得體,是因為我認為「穿著得體」是為了向他人展示我的專業(說難聽一點,我的動機是希望自己穿得更有地位,能獲取他人對我的的尊重)。那即便我穿得再正式,都未必能展現出我給予他人或組織的尊重。這樣就容易形成一個「內外不一致」的人。

但如果今日是因為我認同「穿著得體」是一種尊重他人或組織的行為、是重視這個工作的一種態度,那我所展現出來的樣子,也會是尊重人的樣子。

現在是一個什麼都能包裝的時代(尤其在社媒上),但虛假事物比想像中容易被察覺。我並不是想要污名化「菁英」,而是認為大多數人同我一樣,不希望自己不知不覺成為了一個「偽菁英」,因此在職場上(不只穿著得體),了解自己行為的動機、建立健康的心態,非常重要。

如何達成「內外一致」?

外在形象的建構:包含穿著、妝容、談吐、簡報…,這些不是一蹴可及的技巧,是需要刻意地(有意識)練習,與平時習慣的累積。在建構的過程中,可以嘗試找到自己的風格與習慣,可以增強別人對自己的印象。

註:「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也是一個常見的心理模式。

內在形象的養成:包含知識素養(反映在談吐的內容裡,言之有物)跟基本品德。作者有幾個小技巧:追求正面積極想法、堅毅不放棄的態度、保持謙卑…。其實各類的心靈雞湯書籍或文章都會提到如何去養成,在此不贅述,往往「持續做到」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3. 「提升競爭力」是為了滿足自我良好的感受嗎?

何謂「競爭力」?作者的解釋是:競爭力是長期能與別人差異化的表現,透過短期衝刺沒辦法達成。

舉例來說,為了三個月後多益的考試而報名了短期補習班,這三個月,非常認真地唸英文,這種短期內能明顯感覺到的進步,不是競爭力;一直持續不斷學習英文,才可能擁有「競爭力」。

其實,我們時常會有許多未意識到的「學習盲點」

第一種:為了想提升自我的競爭力,囫圇吞棗,塞一堆新舊知識進入腦子,卻忘了記憶力有限。另外,如果只懂理論,沒有實際應用過,學了其實等於白學。

愛因斯坦曾說過:Any man who reads too much and who uses his brand to little falls into lazy habits of thinking.(閱讀太多,但使用腦子思考太少的人,會喪失批判思考的能力。)也可理解成,閱讀僅是一種「輸入」,如果沒有經過思考或應用(輸出),久而久之,人將懶於思考與輸出。

第二種:我們想打造「競爭力」的時候,很多都是為了「未來」,但其實「競爭力」的形成永遠都是在當下

舉例來說,我想學習英文,是為了未來職場上能夠有比他人更好的外語能力,但有可能這個「未來」還太遙遠,平常沒有急切需要用到英文的時刻,使我平常不會特別練習;或是我可能一直在計畫未來要怎麼練習英文,比如我未來要申請交換計畫、我未來要去外商工作練習英文…等。

這些其實都是「藉口」,它並不會讓現在的你乖乖閉上嘴巴或是關上你的想像力,去讀英文。

這也是我最大的盲點(可惡!)

第三種:為什麼「你」想要有競爭力?

這也是跟「動機」有關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現在問我,老實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要有競爭力?為了虛榮嗎?這想法很膚淺。為了不被淘汰?這想法太被動。

如果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能盡可能找到一個以上的強烈理由,並且正確化「動機」,就不會走太多的冤枉路。

我想聊聊自己的一個親身例子:為什麼「動機錯誤」會走更多冤枉路?

剛升上大學時,我就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雙主修。後來我花了快四年的時間堅持這件事情,直到第三年,我才發現當初這個決定,不是一個好的決定。原因其實很簡單,當初選擇雙主修財管系的動機──我內心很明白──我一直以來都不清楚。

當時的我:就只是想培養個第二專長呀、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呀。

所以,培養第二專長的原因是什麼?我明明知道自己不會想做跟財經有關的工作,為什麼還要選擇財管系修課?

我當時會選擇財管,其實有一個薄弱的原因,就是希望自己能有個人理財的能力、和基礎的金融知識,但是要完成這樣的目標,其實有很多方法,「雙主修」絕對不是唯一解。

簡單來說,我沒有從「目標」回頭來訂定我的行動與計畫。從一開始,我的「動機」就不夠明確,「目標」也很模糊。

雖然這讓我四年的大學生活比較刻苦些,但也不能否認完全沒有任何額外的收穫,用現代的話說,就是這個決定的CP值有點低啦!

賈伯斯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你無法預先把點點滴滴串連起來;只有在未來回顧時,你才會明白那些點點 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

這句話很有道理,但不是人人都是賈伯斯,對吧!

總結

只要選對了書,「閱讀」可以幫我們看見許多自己的盲點。

我後來會如此相信 Live smarter, not harder 這句話,並不是因為懶得努力了,而是回頭看已經過去的時光、加總過去失敗的經驗,我發現人生並不是那麼漫長,很多能避免的錯誤就盡量不浪費時間去犯錯。

能聰明地生活,為什麼要疲勞奔命?

這本書在網路上似乎討論度並不是那麼高,而它的標題與內容有些出入(內容遠比標題有價值多),值得再刷的原因是,本書除了點出人們(無論生活上或職場上)常見的思考誤區,也提供了不少可以改善的實際方法,實用性還是偏高的,也很適合當作自我省思的一本書。

--

--

Even Xie
Even Xie’ post

1998年出生,在這裡分享一小部分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