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工藝與策展】從能啟發觀眾的企劃開始一場展覽-專訪宜東文化策展人羅健毓
觀看一檔展覽後你能帶走什麼?是目眩神迷的感動?是鼓動內心的理想?還是靈光乍現的啟發?
在宜東文化的展覽中,你能看到跨界創作對工藝文化的嶄新回應。2013年成立的宜東文化是業界充滿歷練且具口碑的策展公司,在它們文化工藝類的展覽作品中常能看到不同於博物館收藏的展覽形式。例如於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展出,集結設計、工藝、藝術圈中優秀作品的「界域之外 — 當代光影藝術創作展」、巡迴歐洲的「臺灣廟會民俗文化展」,今年更帶著台灣工藝前往赫赫有名的Design Miami Basel。現在他們大多是以承包方式執行展覽專案,並以其累積的跨界人脈和對展覽敘事的敏銳度,將每個被交付的展覽元素,重新說出一番嶄新燦爛的故事。著眼於宜東文化豐富的實績,和作為其策展公司與我們常見的博物館、學術策展人不同的立場,Evoked團隊安排在這次「工藝與策展」的專題中,採訪了宜東文化的負責人羅健毓,請她來向我們分享她策劃展覽的重點,這樣的策展觀點又與其他工藝展覽有何不同呢?
是什麼構成一檔好的展覽?填滿視覺跟空間內涵的企劃!
構成展覽最重要的是什麼?這題羅健毓回答得又快又直接:「對我來說,絕對是企劃!」
這當然並非唯一的標準,放眼望去,其實每個展覽不免都會被其背後組成人物的經歷影響,而企劃背景出身的負責人羅健毓著重的是展覽敘事的內涵,她強調飽滿的展覽需要深度的企劃故事,「不然再好的設計都會是空的。」所以所有宜東的展覽都是從密集的概念討論開始,這些敘事多是宜東團隊在紮實的資料調查之後,經過現實條件,如展場性質、現下趨勢、觀展群眾等等多方考量,再佐以些許經驗累積的直覺後,才能拍板定案。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會議並非單靠單一策展人或企劃團隊,就連平面設計、空間設計也會加入,讓故事與視覺能一氣呵成。若是時間允許的話,光是為了決定展覽敘事方向就有可能耗時數月。儘管這階段常需耗費許多力氣,可一旦作為主幹的展覽敘事清晰了,後面的設計概念也就隨著清晰了。比如說在「臺灣廟會民俗文化展」的展覽中,羅健毓就很清楚的設定了在目標觀眾是外國人的情況下,除了要讓觀眾瞭解台灣民俗文化,她也希望顛覆觀眾對於東方傳統的既定形象,於是在展覽的視覺顏色上刻意避開與「東方」有強烈連結的正紅色,反倒採用了明亮的桃紅,揭示她這檔展覽欲讓人耳目一新的企圖。
清楚的企劃除了能如北極星般引導團隊於雲霧散開的夜中筆直地前進,有時,它也能反過來指引觀眾抵達展品表象之下更深的展覽核心中,而那裡可能藏著策劃團隊欲送給觀眾但沒被明說的訊息。
展覽的另一面,寄託給觀眾的祕密訊息
「有很多(給觀眾的)訊息都是在企劃時就藏進去了」,羅健毓談到2013年她於淡水古蹟博物館內策劃的關於英國工藝推動者-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展覽,當時提到威廉莫里斯大家都只想到他作為領導人於19世紀下半所推動的英國工藝推動,「所以當我發現William Morris創立古蹟保護協會的經歷,我就知道我找到核心點了。」原來古蹟保護協會成立至今已超過130年,被視為古蹟維護的始祖,它擁有高水準的專業技術團隊,不僅於英國國內擔任多項古老建築再建及維修的顧問角色,更於世界各地參與及倡導古建築保存的正確觀念。這樣的背景恰恰能與擔任主辦單位的淡水古蹟博物館產生呼應,漂亮地連結了企劃元素與在地現況,找到一個尚未有人切入過的敘事角度來展出威廉莫里斯所留下的重要工藝作品。
該場展覽也延伸此脈絡邀請到現任的英國古蹟保護協會執行長來台展開一系列關於文化資產的交流講座。台灣古蹟是能提升到國際的高度來討論,並藉著這展覽來讓大家看見台灣當下文化資產的現狀,這即是宜東文化當時沒於展覽論述中被清楚寫出,卻暗藏於整個企劃概念中,希望觀眾能於展覽過後帶走的訊息。另一個較與工藝無關,但卻相當值得分享的展覽案例是「靚.北廠-臺北鐵道文化節」,當時正巧遇上台北機廠的保存議題,於是宜東文化在展覽中埋藏了「參與才會看見,看見才能討論」的訊息,也積極策劃全年齡都可以參與的展覽內容,希望不管是一般家庭還是年輕人,在看完展覽後皆能一同參與議題的討論。
不空談創意,用「平衡的創新」累積信任,開創合作可能
不過提到「當今流行的『概念的創新』」,羅健毓倒很率直地說她並不認為宜東文化策劃的展覽能單用創新來形容。「宜東目前半數以上專案是承接公部門的展覽,…我算是相當務實的人,除非是做自己發起的案子,否則業主的想法跟立場是我們重視的。」
對宜東文化來說,漫天的創意提出之前,最重要的是溝通,不然一切想像都是無效的。
在羅健毓心中對於策展有個相當明確且務實的優先順序排名,一是業主的立場與想法,二是作品核心與主題論述,最後才是策展人的個人期待與風格,策展人的位置絕對是放在最後的。對宜東文化來說,漫天的創意提出之前,最重要的是溝通,不然一切想像都是無效的。宜東在與業主的溝通中試著瞭解業主的立場跟想法,再從中找出能發揮創意的空間。而傳統文化和工藝相關的展覽中有時難的不僅僅是業主,還得顧及老一輩師傅們的想法以及觀眾的接受度。「與台北展場不同,像是在南投的展場,當地有許多人或許本來就是工藝師的朋友們相約來看展,你太過創新反而他們也不能接受。」羅健毓說。要挑戰既定印象是一段長期抗爭,她用「平衡的創新」來形容宜東文化目前的策略,在傾聽每個人的意見下,最大限度地從展覽論述下手,呈現傳統的不同風貌,因為唯有一步步地累積信任,未來才有可能在對話下作出被各方接受嶄新展覽。
事實上,改變的確正在逐步發生。羅健毓透露,曾多次和宜東文化合作的工藝發展中心,在過往展覽中逐漸體認到容納不同業界聲音進入體制的重要性,從今年開始於標案評委名單中外聘了多位具指標性的藝術和設計人士加入評選,這意味著評選過程將會對獨具觀點以及富有新意的展覽方式有更大的包容性,也讓羅健毓對未來官方展覽能開創的可能性更具信心。
近年越來越多不同背景的團隊投入工藝和傳統文化相關的展覽策劃,對於「工藝之美」的闡述也不再只侷限技藝的想像,地區特色、身份認同、文資保存…,展覽終究只是載體,視覺的炫目與震撼不過一時,重點仍是觀眾在展覽過後到底能帶走什麼訊息,啟發什麼行動?宜東文化在一次次的展覽企劃中總設法更進一步地挑戰舊思維,帶給觀眾不同面向的刺激,激起新的行動概念,下回觀展時你不妨再多留意看看,試試自己是否能看見那些被隱藏其中的訊息。
宜東文化網站:http://www.arthappening.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