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偏見跟錯誤,也可能是想像的起點 — 黃博志的文化田野書單

Evoked承誌
Evoked 承誌
Published in
10 min readSep 13, 2018
他是藝術家,但他不只畫畫、攝影、在藝廊辦展覽,他還犁田、種樹、釀酒、號召群眾募資,他是黃博志,《五百棵檸檬樹》計畫的發起人。而以上這些行動,都是他在這個計畫中的嘗試。原本只是當兵時跟母親隨口開的一句玩笑,但後來他認真實踐種下五百棵檸檬樹的承諾,回到故鄉休耕已久的農田,用藝術重新讓大眾關注田野、農耕議題。面對這些原本自己不擅長的事物,黃博志不急著查找資料,在這資料一點即有的時代,他選擇先保持一點距離,讓想像先行,「即使錯了也無所謂!」我們不缺豐沛的資訊,我們缺嶄新有趣的觀點,所以他的書單並不直接告訴你文化田野應是什麼樣子,而是要你在抽象跟奇觀間拉出新的思維,因為偏見跟錯誤,可能是想像的起點,可能是看世界全新的視野。
2016年黃博志在北美館展出《五百棵檸檬樹:有機檔案》(圖片:黃博志提供)

閱讀是因為好奇這樣狀態的人,他怎麼看待世界?

E: 博志你好,我覺得你的選書《植物看得見你》、《當女人是一隻鳥:聲音的旅行》、《性變態:238個真實檔案》非常有趣,想請問你為什麼會想推薦這三本呢?

《藍色皮膚:老媽的故事》書封

H: 剛好這三本書跟我在做作品時有關。第一本書是我在種檸檬樹之後看到的,第二本書是我在寫關於媽媽工作史《藍色皮膚:老媽的故事》時,對我有所啟發。第三本書,則是跟我父親有關。

E: 所以這三本書都是創作時查資料、思考時找到的書,給你一些啟發跟靈感?

H: 對,可以這麼說。

E: 你的創作跟你的生命經驗很有關,可是這三本書在推薦給其他人時,也許他們的生命經驗不像你這麼貼近這些書,他們可以用怎樣的方式從這三本書獲得怎樣的啟發?

H: 第一本書《植物看得見你》我覺得是認識植物的好方法。作者認為植物同樣有五感,比如說它看得到、聽得到、摸的到,甚至有感覺會思考,簡單來說,他將植物擬人化,並且從同為「人」的視角去重新認識植物。

第二本書《當女人是一隻鳥:聲音的旅行》,作者提到很多鳥類的叫聲,除了用來填補作者母親空白日記本中的靜默,也像是為了家族裡紛紛罹癌過世的女性們再次發聲。這本書包含了很多環境意識在書中,也被推崇為另類科普書,我則偏重在作者與母親間情感的部分(偷笑),也有人把這本書當作小說或散文來閱讀。

其實你提的問題我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因為跟我平常的思考邏輯不太一樣。

E: 你平常的思考邏輯是比較偏怎樣?

我覺得比較偏直覺型,也偏感性這樣子。所以在你說要我寫推薦書單的時候,我有點不知道該怎麼寫,最後像寫我自己的心得。

E: 但我覺得也是很不一樣的切入點。然後第三本書《性變態:238個真實檔案》,你有提到跟你父親有關,可以再講多一點嗎?為什麼會開始去看這個書?而且你把他當小說情節來閱讀,覺得它可以是創作上的起點,你可以多講這部分嗎?

H: 我會看這類的書,精神啊,病理阿,疼痛啊這類書,主要是跟我爸有關。因為我爸他在精神方面有些失調,現在會定義為「思覺失調」。

會去閱讀純粹是因為好奇,好奇在這樣子狀態下的人,他怎麼去看待世界,他跟社會、他跟環境,或甚至他跟他自己的關係到底是什麼。

我覺得從這些書裡面,可以提供一些路徑,讓我多一些想像。特別是在回過頭去觀察父親的時候。

E: 我有想到你放在鳳甲美術館的作品《慣性動作 — 彈鋼琴(曲目隨機)》(2018),就是你爸在浴室彈鋼琴那件。

《慣性動作 — 彈鋼琴(曲目隨機)》(2018),是《本草城市:北投(三)城市本草學和神明的地誌》其中一件展品。(圖片:黃博志提供)

H: 我不會特別去想要定義說他到底是什麼疾病,他的病況是什麼。反而是觀察它(疾病),想像它是什麼,而不是不停地去討論他的病因、如何治病。這本書有蠻多偏頗的見解。《性變態:238個真實檔案》這本書的作者很早便從事關於精神病理的調查研究,有蠻多觀點都包含很強的個人評判,比如說他認為這個病人是什麼病,他可能就會用專有名詞去定義,或著說他應該被怎麼治療,又或是某種癖好是一個錯誤的狀態,應該被矯正,他也會提出一些矯正的方法,可是那的確是當時正統的醫學療法,從現在來看,非常荒謬。不過也是從我們現在的時代往後回頭看,才顯得荒謬。讀起來真的不像是真實的案例,比較像是小說的情節。我其實也害怕,每個不同的時代,都是在解除過去的病因,但是也不停的給出新的病因。所以我覺得,從小說的角度去看精神疾病,或許觀看的角度會更廣一些。

讓想像先行,閱讀擺最後

實現約定給五百位贊助者的檸檬酒。(攝影:黃博志)

E: 感覺上這三本書其實都一直在談看待事情角度的擴充,或是轉變。

H: 對,我覺得可以這麼說,如果你這樣整理的話倒是蠻正確的,謝謝你的整理!

因為其實現在的時代,其實有很多的資訊跟管道去告訴你什麼東西是什麼,以及各式各樣的定義一件人事物的方法。如果是我的話,希望可以用自己的想像去看待這些事情。

E: 那我想要稍微問一下,對你而言,作為一個藝術創作者,在思考、創作的時候,閱讀這件事你是怎麼看待的。就是對你而言,閱讀是重要的嗎?

H: 我並不覺得閱讀是一個絕對重要的事情,但我覺得閱讀可以很有效的幫忙我們釐清腦中的思緒,並且有邏輯和系統地整理出來。這是閱讀帶來的好處。但我有時候也會害怕閱讀,特別是在寫作的時候,因為我很容易受文字的影響,所以有時候我會在創作的時候暫時不閱讀。

E: 真的?創作的時候暫時不閱讀?

H: 比如說我對一個議題有興趣,我可能會暫時不選擇閱讀,或是擺到最後才去做閱讀。我比較喜歡在那邊看看他,而不是去圖書館不停的找關於這個議題的各種研究資料。這樣講起來不太是個好的研究者,或著是調查者。

儘管如此,我還是會先選擇保持一點距離,保持一些想像,而不是第一時間的去找到所有資料。

E: 甚至會把閱讀擺到最後,已經有觀察,或是有一定基礎的想好之後,才去看更多東西?

H: 可能我會讓自己的想像先行,不管這個想像是對的或錯的。我沒有這麼在意。但別人可能會在意,因為你可能想錯了嘛。那我會去想要保留這個想像的空間,然後可能開始寫作,或開始做作品。在那之後,或許完成了這個部分,再去閱讀更多的資料。

E: 那你有沒有讀完之後發現,怎麼辦,我一開始全部想錯呢?

H: 有啊,其實每一次都這樣!剛好我的作品都跟人有關,雖然我運用的這個觀察對象的話,可能不太正確,不過以創作來說,錯誤是蠻好的想像起點,或是在比較偏頗的認識下。比如說我在寫關於我媽媽那本書時,我選擇的方法是保留她看待成衣產業,看待社會狀態的想法,還有她的理解。但事實上我們不可能了解所有的事情,有些時候她的理解甚至是錯的,我還是會寫進書裡。

E: 所以閱讀對你而言比較像是輔助,就是後來再確認,或是比較快速的整合資料,但你並不一定會去特別仰賴他?

我並不特別仰賴關於研究報告,或是歷史文獻。因為我的作品都跟人直接相關,我仰賴的東西,就是當下這個人如何看待 — — 譬如說歷史。儘管他是錯的,我還是會仰賴他的視角。因為還有很多正確的研究資料你可以去找到啊,不必從我這裡知道。

黃博志個展《五百棵檸檬樹:有機檔案》,攝影、噴墨輸出,150x112 cm,2016。(攝影:藝術公寓)

E: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你在做五百棵檸檬樹的時候,你算是進入田野,要重新整理田,也算是進入一個產業,有困難的時候,你是怎麼去面對那時的一些狀況跟問題?

H: 狀況一直都有啊,這些領域都是我不熟悉的,不管是寫作,釀造酒,種植,或著是經營跟設計,這些都不是我擅長的事情,但我很喜歡這些事情,所以我把他混合在一起,變成一件事情在做。

問題其實不停發生,比如說,如何書寫、如何種植啊,我自己是以比較輕鬆的角度看待勢必要面對的種種錯誤,因為就像我剛剛講的,我通常選擇先觀察,或是先執行,回過頭來時會發現,其實有很多錯誤。這個計畫開始到現在,現在這個時間點,我就是在面對我之前所犯下的錯誤。(笑)

說直接ㄧ點,以種植來講,我算是失敗的。但如何去面對失敗反而比較重要,現在我們重新調整,去面對我們一開始所犯下的錯誤,以及要如何繼續做下去,更重要的是,五百棵檸檬樹計畫,到底要生產什麼。(我也不知道好還不好。)

黃博志選書

《植物看得見你》

丹尼爾.查莫維茲著,麥田出版

植物不如我想像中沈默,換個角度想想,或許我與植物之間並沒有太多的差異。

如果我直接想像自己就是一株植物呢?我查找了關於人變為植物的方法,先從腳或先從頭插入土中的論點各異,但我較認同應該是頭先朝下埋入土中。

《當女人是一隻鳥:聲音的旅行》

泰莉.坦貝斯特.威廉斯著,自由之丘出版

身兼作家與環保人士的作者泰莉.坦貝斯特.威廉斯(Terry Tempest Williams),母親因癌症病逝,遺留下一片空白的日記本,成為開啟一場冥思旅程的召喚之聲。

我的母親曾經幻想有一隻藍色斑鳩,傳越她的夢境,進入現實,最終又回到她的母親 — 我的外婆的夢中,她們共享著同一個夢境。我好奇地問了我的母親:「有聽到藍色斑鳩的叫聲嗎?」

我們都可以有一片中空之地,邏輯與矛盾並存,讓我們尋回自己空缺的聲音。

《性變態:238個真實檔案》

克拉夫特.艾賓著,左岸文化出版

作者克拉夫特.艾賓(Richard von krafft-Ebing)在書中的前言寫道:「本書的目的反而是要描述性生活的病理徵象,把這些徵象化約為一些狀況,可以從一種法律觀點來處理它們⋯⋯。」

不過,放輕鬆一下,將238個真實案例當做小說情節來閱讀,作者偏頗的報導或觀點,絕對足以成為創作上想像的起點。

Evoked 整理黃博志給業餘者的讀書建議:

閱讀能有邏輯性地整理各式各樣的定義和脈絡,但在那些之前自己的觀點和想像更為重要。黃博志的書單不直接告訴你正確的答案,反而是要你從這些看似充滿偏頗的書單中,看到另一種思考的路徑,擴充想像的可能。

關於《給業餘者的文化田野書單》專題

承誌的開始一點也不專業,但經過去年夏天的訪查,我們深信:不是人類學家也可以開始屬於自己的文化田野。然而,你可能會需要一些來自前輩們的文字指引。於是,承誌搜羅了來自設計師、藝術家、文化研究者的書單,給你在田野旅途中帶著,去勇敢堅定地探索這美麗土地上。

這裡看專題完整介紹

文字/黃博志、謝宇婷 採訪、編輯/謝宇婷

--

--

Evoked 承誌
Evoked 承誌

Published in Evoked 承誌

「Evoked」以專題方式,紀錄不同領域的當代創作者/行動者如何回應從過去而來的召喚。Evoked records how contemporary creators/actors respond to the calling from the past and be evoked under different themes. Gathering the stories to approach the authentic culture.

Evoked承誌
Evoked承誌

Written by Evoked承誌

「Evoked」以專題方式,紀錄不同領域的當代創作者/行動者如何回應從過去而來的召喚,從博物館、部落、社會實踐家到創作者,盼望能讓更多人意識到,唯有經過深度思考跟同理的行動,才能真正讓文化穿透皮相、趨近本質。FB:https://www.facebook.com/Evokedzine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