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若連閱讀抽象文字的能力都沒有,你就更沒機會表達他了-竹藝創作者范承宗的文化田野書單
竹藝創作者范承宗位在南投的工作室據說像是個小型的書店,藏有他從世界各地搜羅來的設計經典或珍稀古書,除了觀摩前人工藝作品,更多的是為了閱讀每一位創作者的研究思維,試著分析他們創作背後的線索。「我覺得自己像是有強迫症,我總會想逼迫自己把腦中的訊息整理清楚。」他這麼形容自己,而才與他對話不過 20 分鐘的我們一點也不懷疑這件事。大多人聊到范承宗總先提到他如何以未滿三十歲的姿態即獲iF、紅點、IDEA等國際設計獎,又或他那如雲霧舒展的竹椅怎樣地博得各國媒體喜愛。不過,藉著《給業餘者的田野書單》這主題,我們反而選擇繞過美麗的設計物件,轉而凝視這位創作者的思想本質,讓大家了解一位創作者如何藉廣泛閱讀和田野體驗建立自己的知識系統,從而生出具島嶼氣質同時超越傳統形貌的當代作品。
全盤地了解傳統後,再有意識地脫離吧:給創作者的三本書
E:你在事前有給了我們一份書單,我想請你聊聊推薦給非文化背景的業餘年輕人,你會推薦他們當中的哪本書?
范:我想推薦《山中祖靈線》,這本書我初次翻閱時覺得驚為天人!它收錄多位在世的台東原住民師傅訪談,這讓它不只是一本工具書,而是同步紀錄人文故事的書籍。藉著不同訪談者之口,我們可以看到在不同原住民族群的生活中,藤在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其中一位阿美族的藤藝老師鄭浩祥提到,若要入山取藤,他們得拿白色的石頭來跟山作交換,這樣與自然相處的關係是充滿尊重的。你需要什麼,你就得誠心地拿出東西來交換,而非單方面地奪取。這些訪談故事,讓這本書相當迷人。
後半部分的技法解說也跟一般工具書有所差異,我搜集了世界各地的許多竹藤工藝書,這些書大多教你把一樣「物件」完成,但《山中祖靈線》並不是在教你完成一個物件,而是綜觀地解構數個器物後,引導你真的去理解這些技法。對初學者來說,你學會技術後能做的就不僅是複製一個物件,而是能拿這些技術來延伸更多的創作。
若用數學來比喻,一般工具書是在教你如何套公式解題,《山中祖靈線》則是教你背後的邏輯。說實在的,在這題目下的書籍我在台灣還沒看過這麼好的,哪怕是對藤編創作沒興趣的人也會被當中的文化內容吸引,很希望能有更多人看到這本書,它適合所有人閱讀。
E:我很好奇你書單中提到的關島壽子的《Basketry: Projects from Baskets to Grass Slippers》。我理解她的作品更偏向藝術形態的創作,這本書是哪裡吸引你呢?
范:關島壽子這位老師我是經由一位南藝大的老師邀請前往她的演講時認識的,當代纖維創作者們對她應該比較熟悉。已經七十多歲的關島壽子一開始做的不外乎是以藤竹編織的傳統花器,在 1975 年與先生一同去了紐約後,當地活躍的藝術環境,深深地啟發了她,讓她起了投入研究編織的想法。她開始研究印地安、南美、日本…,她研究了全世界的編織後寫成了《Basketry: Projects from Baskets to Grass Slippers》這本書!書名Basketry雖意指籃編藝術,但當中的作品都已經超越了容器的意義,成為某一種形式的雕塑。
書中有個厲害的表格,是這本書最精彩的地方。在那表中,關島壽子把世界上的編織技法整理成六大基礎,因為她發現所有的編織都不脫這些基礎技法。經歷以上的研究之後,她的創作手法也很有趣,她決定要做出一個不存在於這六大基礎的籃編,如同一個全新的人,她從她的研究中生出了新的系列。
那她要如何脫離傳統籃編的概念呢?比如說,她注意到這些編織都是為了要做成容器,那如果當她們不是容器時,剝除這層意義後編織能發展成什麼樣貌?
一位創作者應該是要在充分了解傳統後,再有意識地脫離、解構、向外探索。
當你不夠深入了解傳統,你無法清楚世界上現有的基礎是什麼,你只能用猜的,這時的脫離就不會如同關島壽子這般,在厚實的基礎上,有意識地脫離。總結來說,關島壽子的創作過程和思考太值得創作者參考。
E:我還看到你提到了一本現在很難找到的生野祥雲斎竹藝作品集,可以說說你是如何收藏到這本書和推薦他的原因嗎?
范:生野祥雲斎是日本竹工藝領域中第一位人間國寶,這是他生平唯一一本作品集,當年由講談社出版,限量1450本,我是因緣際會下在日本買到的。雖然生野先生已經過世,但他畢生傑出的竹工藝作品影響了後世無數的竹藝家們。
生野祥雲斎除了承接日本傳統外,也做了許多脫離傳統的事。我們須先了解到,生野祥雲斎是位學歷不高(不確定是不是國小很怕記錯)的竹工匠,在他的成長時代沒有電腦,而怎麼想他也不可能會過於高深的數理運算。生野先生所處的時空背景和環境是不太可能接觸到這些事的,但在他的作品中卻充滿了這些脈絡。例如他書中有一件小盒子,明明表面是平面的,卻藉由每一條不同寬度的竹子編織成有立體視覺效果的紋路,即使在現代都要靠數學跟計算才有可能做到的事,他怎麼做到的我真的很難想像。究竟在那個年代,發生了什麼讓一位長居鄉下的工匠做到在傳統中逐步地脫離,創造出超越傳統、無法被歸類的竹編作品?
這本限量精裝作品集依年代展示作品,所以你能看到這位工藝家如何從一開始比較中規中矩的物件,到兼具現代風格和竹藝細膩感的創作,再到被解構至無法裝東西的物件。這本書也是近 44 年前的書了,即便是現在我還是很驚豔於這本作品集從紙張、印刷、裝幀、攝影到外盒上的竹釦等細節堆疊出的品味。可以說是日本真的領先了許多,這本書真的太強大了。
閱讀對所有人都重要,不然你如何精準地表達感受呢?
E:你作為一個設計師,是在什麼背景下開始田野調查?
范:我是在開始實地研究後,才發現原來我的研究方式很類似人類學的田野。我自己剛開始接觸竹子時對這材料的知識很貧乏,對傳統文化也沒特別興趣,那時像潮流一般,周邊許多設計師陸續使用傳統技藝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我自己也是。一開始我就是上網GOOGLE 看資料,然後畫圖委託師傅製作出來。
幾次下來,我意識到自己對這技藝的了解程度也不過等同任何一個有網路的人,我在想我的了解可否更多一點,讓我擁有的知識是有點門檻的。
我開始自己拜訪工藝老師們向他們學習,即便無法做得如同老師們那麼快、那麼漂亮,但我總得要自己去親身體會,了解每個步驟、工具、材料。這過程中很多無法用影片、文字、圖片等任何形式傳達的片段訊息,為了整理我會將每個重要步驟記錄下來,並做成一格一格的圖,再用形狀、材料、方法這三個標籤分析,這套方法現在也成為了我們工作室創作的重要流程。
E:那你覺得對設計師來說,閱讀重要嗎?
范:我覺得對所有人來說閱讀都很重要吧!而且重點是,這些閱讀得要是文字的閱讀,僅僅圖像的書比較不容易為我帶來抽象思考的鍛鍊。像《李國修編導演教室》、《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宛如走路的速度》、《陰翳禮讚》,這幾本雖跟設計不直接相關,但都是我很推薦的書。文字是一個抽象的素材,作為一個載體它能轉化你腦中的動作、型態讓另一人理解。當然有人會說設計也是一種載體,只是介質變成材料,但如果我連閱讀抽象事物的能力都沒有的話,就更沒機會表達它了。每個人都有感覺,可我們不常認真地思考並敘述這些感覺了,這些書不論是談拉麵、廁所、光影,都很精準地傳達作者的細膩感受,這是很重要的。
我並非一直如此,因為我來自高職體系,閱讀在我們的課程中比重比較少。直到上大學後,在需要發表心得的尋常課程中我感到很深的挫折感ー為什麼作為高職生的我無法很好的表達自己的意見,高中生背景的朋友卻可以?這時候才發現高中有作文課,還常需要上台發表,但在高職時的我卻不太會關注自己的意見。當時的我很痛恨寫電影和閱讀心得,因為看完也只能吐出『很好看。』我是有所感受的,但我沒辦法往下去述說那些感動。我的做法是開始逼自己練習寫作,甚至連看完一集綜藝節目,我也逼自己寫心得,這習慣影響我觀察的細膩度,我開始能講出觀點,能在快速地翻完書後理解書中的架構重點,能看完一個展覽後寫出這個展覽的介紹。
E:若是這麼說,要推薦設計師你會推薦的書會是哪本?
范:去看些設計之外的書,或是只要願意開始多看文字的書就好。
Evoked整理范承宗給業餘者的讀書建議:
閱讀不只是獲得資訊,而是去擁有一雙能夠建構跟解構的眼睛。知道背後的邏輯,才能創造跟突破。也要學著整理、表達自己的感受跟想法,才能精準細膩的觀察跟溝通。
關於《給業餘者的文化田野書單》專題
承誌的開始一點也不專業,但經過去年夏天的訪查,我們深信:不是人類學家也可以開始屬於自己的文化田野。然而,你可能會需要一些來自前輩們的文字指引。於是承誌搜羅了來自設計師、藝術家、文化研究者的書單,給你在田野旅途中帶著,去勇敢堅定地探索這美麗土地。
點這裡看專題完整介紹
採訪、撰稿、編輯/王婉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