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去写

Exploreryer
Pause
Published in
Aug 13, 2020
by bad_rest

有一些道理,大家都会懂,只是有些人懂的早一点,有一些人晚一点……

近期整理过往文章,发现十之六七都是未完稿的状态,甚至能追溯到 15 年……

「如何处理不断累积的文稿与灵感?」这个疑惑困扰我不可不谓之久,我一直将其看做一个技术性的问题——通过构建「创作流」与升级「工具箱」来优化,同时不断挤时间去修改过往文章,可与此同时,又有新的写作灵感不断迸发……

创作本身应是颇为畅快的一件乐事,可在我这却成了一种劳役……近期的体悟让我隐约感觉到——或许并非创作时间不够、工具不好、流程有问题,而是方向的选择有误。

一:内容应该打磨好再发表?

人一生最错误的一种心态是自我证明,就是拼命和自己较劲,把每一件事都要作为自己能力的证明,事实上你此时的状态都包含了所有的过去, 你无时无刻处在已经证明了的状态。你的聪明或愚蠢,天赋与非天赋,大部分时候已在此刻的状态里显而易见。永远向着自己的长处走,不要和自己的短板较劲,不要在乎沉没成本,人生太短。@许铁-巡洋舰科技

过于在乎别人的评价;对于自己创作品质有所追求,这都是人之常情,但问题在于——写作若是一门技艺,百篇文章能有零星几篇可称之为佳作或许已是难得,那么过于执着每篇文章的质量,是不是一种愚钝?何况影响文章品质的关键无外乎「写作能力」、「思考能力」、「知识储备」。

你当下的创作水准就已近乎贴近这三点的真实水平,又何必与此时此刻所不能改变的东西持续较劲?

过于固执于对一个「好点子」的打磨,或许多年以后才会发现,这仅仅是一种错觉,而你却因为因为这份执着,使得行为瘫痪,进而思考上积累量也不足,最终蹉跎了光阴……

把自己的想法、偏好、品味看得过重 ,且不自知— — 这不得不说是年轻人很容易陷入的桎梏。

二:如何平衡「灵感」与「创作」?

网撒得太大而又没有以合适的方式去处理灵感(全部处于草稿模式),让其持续积压实在是一种痛楚……如何以合适的方式承载灵感,我会在另外一篇文章中分享。

但对于近乎成文的原稿,我采取了颇为自以为是的错误方式——将许多写作内容全部收归几个大主题之下,以写书的心态去创作,这未尝不是一种有价值的思路,但问题出在了先后顺序——应在不断地创作中将「积累量」提升上去,后续观察文章间的脉络,最后再整合调整,让文章之间的逻辑更紧密连贯。

创作之前就限定框架,思考也就如同被牢笼所囚禁,加之前文提到的「行为瘫痪」,很容易陷入反人性的困境。心智在这个过程中缓慢成长,情绪反复波动也是难免了……这实在是不小的决策失误。未经审视的决策若有他人点醒,转向或许不难,但已被审视却错误的决策却很有可能会让自己聪明反被聪明误……

三:「草稿」还是「成稿」是个问题

「点击保存为草稿」与「点击发布」这两个动作的转变会带来心态上非常微妙的变化,这也是近期让我意识到问题所在的关键点。当把一篇草稿梳理完成放到 Medium ,似乎舒了一口气——一种莫名的担子被卸下。

如果让作品一直处于草稿状态,那么你会默认这是一个未完成的任务,它会一直挤占你的心智资源,燃烧你的心力——你会一直觉得它是可以优化的。

与此同时,也会导致这篇文章并非你当下心智的一个「快照」,而是混杂了多段思考的混合体——这会让你多年回顾的时候难以区分自己思考的流变。

另一方面,如果想着要发布这篇文章,你就不会无止境的拖延,造成如我文章开头出现的那种窘况,相信我,除非创作的内容是鸿篇巨著,不然看到多年前的草稿内心是崩溃的,因为你无法复原当时的逻辑链和心态。这种感觉或许和吃一盘久置的水果拼盘感觉类似吧……切记,灵感的整理也是有时效性的。

如何优化「创作流」本身是一个偏技术性的问题,但于我而言,这篇文章主要反思的还是方向性的一些错误。此外,近期关于创作和目标的思考相互交叉验证,让我发现了一个更深层的「思考偏差」。

20200727-每当自己感到在过往光阴中深陷于堕落与空虚,就会通过制定计划来缓解这种痛苦。之前做计划总是会抽一段固定时间强迫自己写下年度目标,可过去这么多年,我发现这种效果其实很差,必须承认的是,这种短期制定出来的计划是肤浅的、理想化的、不灵活的,它既没有建立在良好的自知的基础之上,也没有考虑到现实中自己的真实需求、以及目标探寻本身的复杂性。

难怪说「每当人类定计划的时候,上帝就发笑」,那么如何优化呢?借助之前自己树立大周期特定标签下内容的方式,通过时间轴串联,来让计划自然生发。这样或许更符合人性,而且能持久进行深度思考,假以时日,必然能够在「行」中逐渐「知」,「知」中逐渐「行」。避免了原来那种纸上谈兵,写完就忘的缺陷。

所以我计划将一年甚至五年的计划放到一个文档中,每日随性写下零星感触,让目标在点滴思考中逐渐浮现,这种大周期思考下的势能必将是很高的,能够获得相对深刻的洞见。同时也不会在一直在挣扎的情绪泥潭中止步不前。

做决策(定目标、写作、学技能……)的时候我们不要被思维定式所困,陷入思虑太多,行动太少的困境。

应以「最小可行性产品」快速测试来获得初始反馈,同时以「敏捷开发」的思路来快速迭代,让「知」、「行」以其最合适的方式自然运转。很多时候,我们低估了解决问题所耗费的资源之大,也高估了自己当下的能力水平,故而,我们需要有两种视角去调整。

  • 一方面,我们要像球场上的运动员,放心大胆的快速去行动,确保积累量,因为积累量是非常宝贵的一手资料,不要瞻前顾后错失良机,导致行动无力。
  • 另一方面,要以裁判员的视角观察自己的每个决策。定期优化以平衡快速行动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Changelog

20200812 创建

20200817 修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