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簿」事件所顯現的媒體悲歌

LONG
Failed to load
Published in
3 min readMar 4, 2017

前陣子因為臺灣設計師江奕勳以「時尚作業簿」登上倫敦時裝週的舞台,引起臺灣正反兩極的熱烈評論。而此爭議更在江入圍了國際大賽後掀起了一陣波瀾,主流媒體、線上雜誌、知名部落客等都為此憤憤不平加入這場戰局。

搜索報導與言論後,我觀察到主流媒體並沒有給予大眾建設性的意見或具理解性的觀賞方式,還大肆批評社會現下的時尚品味,彷彿不認同他們的「時尚」就是不支持本土設計師甚至水準低落。難道,今天順著主流的聲音才能稱得上正義?

「時尚」這件事沒人說得算

在爭議中,許多留言串下卻只是「臺灣人只會批評臺灣人」,「鄉民不懂時尚」、「臺灣人美感素養本身就很低」這類偏頗的答案。當然在審美中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解讀,然而這些討論也引起我定義起所謂的「時尚」:服裝本體、產業型態、美學、社會背景與文化、突破傳統價值等等所建構出的產物,為了屬於時尚圈外份子的鄉民而大動肝火的部落客與其支持者,又要如何讓人支持你的時尚?說了這麼多這也不過就是我個人的觀點,當時尚回到大眾的本質,說穿了也只是商業而已。

非常火熱的「Vetements」早已公開宣稱自己是以商業導向的品牌。

對「臺灣之光」瘋狂複製貼上的媒體報導

在大家都對江的作品登上國際舞台高潮不已的同時,我發現許多媒體在資訊上的奇怪行為:「複製貼上」,就連時尚編輯、專欄作家也一樣,散播這個新聞也順道批評一下鄉民,先拉抬了自己的身價後,卻又講不出什麼所以然,90年代電子音樂、嘻哈元素、羅百吉,然後呢?當然你可以透過他的服裝形式、結構、走秀型態甚至是一杯珍奶或炸雞排告訴我他代表了創作者對臺灣文化的一種詮釋。不論闡述結果為何,誰也無法強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觀念。而回到前文,我們先看臺灣媒體到底「做了什麼」與「沒做什麼」?在談鄉民如何對待本土設計師前我們還是來談你們怎麼對待讀者的吧!

資訊因為可以參考而有價值

很多自大且自負的人一受抨擊後就玻璃心碎,還用些毫無探討意義的言論來抵抗反對的聲音,姑且不論這種人到底說了什麼,看事情非黑即白,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心態,更加縮減了彼此溝通的空間,造成更深的隔閡,彷彿站在對立的一方永遠都是敵人。然而身為讀者的我們也容易到這種情緒波及所影響,吸收了思想上的雜塵而不自知。

這件事情不僅令我錯愕,更可惜的是這些主導民眾思緒的發言平臺所散播的觀念竟如此狹隘。「美感是主觀的」、「我們缺少的是理解與尊重」這些陳腔濫調在此不提,我想說的是:如果看事情的角度與宣揚的理念不具寬度與深度,還談什麼「進步」?那不過是你自己希望大眾追隨的價值罷了,而當你是個被大眾關切、具說服力與影響力的人,所該傳達的價值到底是什麼?而這也是我開始寫這網誌給自己最重要的課題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