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生的那些事|誰適合實驗教育?

Chelsea Tsao
茲生滋事
Published in
Dec 23, 2023

我是終於告別自學生身份的大學生,擁有國中及高中六年在實驗教育機構的經驗,為了跟這一段日子告別,所以來做個心得總整理順便記錄自己的心路歷程,雖然因為想寫的東西太多,也就寫寫刪刪了好多回xddd

誰適合自學?正值台灣疫情最嚴重的那個時候,有很多在實驗教育圈的老師及學生在Clubhouse分享教學現況以及交流環境的不同之處。那時有一位住在美國的媽媽因為考慮兒子的教育環境所以詢問了這個問題,自學到底好不好

自學好嗎?

其實這個問題,應該要問的是指實驗教育。自學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不論在求學的過程或是能力的追求下,自學的過程也是能讓學習者本身獲得知識以及自我內化收穫最多的方法之一。在我成長的過程,不外乎是以前的同學又或是親戚每一年都再得解釋一遍這兩者的不同。當時我給他們的回答是 沒有好不好,只有適不適合

在我經歷六年的實驗教育期間很深刻的體悟到,除了必須了解自身是否適合這樣的教育,更需要知道你在這樣的環境能得到什麼以及你在未來發展的環境。

人生是長遠的,假如你能活到100歲,那你想要一個怎樣的人生?

如果我可以活到100歲,我希望我的人生是快樂的、成功的,可是你要如何達到?

在不同學制下,在求學階段中能得到的東西不同。但同時也要知道在不同的學制以及環境下各有不同的限制以及自由之處,不是一昧的偏頗哪一方學制,而是選擇適合自己的制度

傳統體制內的上課方式,考試、成績至上,考上好國中、好高中、好大學,在這個追求成績的過程中可能沒有機會去思考自己喜歡什麼、想要什麼,且校園跟社會的連結是很薄弱的,所以導致在選擇校系的時候選了自己並不是那麼喜歡或是親友所期望的科系。雖然多數的人還是會利用大學的資源多去摸索自己未來的方向,但是這樣根深柢固的價值觀深深地影響著整個社會,在Dcard這類的社群媒體不乏出現戰校戰科系的情況,

我是末代指考的這一屆,能明顯感受到站在這個旋轉的樞紐上,整個環境的變化。不論是自學生還是108課綱教育下的孩子,在教育部的推動下,要在高中時期整理出屬於自己的「學習歷程」,要開始慢慢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或是不喜歡什麼。這是跟以往比起最大的不同。

志祺七七 這部很明確的說明台灣考試制度的演進

以我為例,我開始自學的原因是因為我有短暫受到美國小學的教育,可以感受到他們學習的動力/方式是我在台灣完全沒有接觸過的。我所待的美國小學(加州)課程很有趣。體育課除了一些較正規的訓練之外,一定會有一些遊戲/活動作為輔助;自然課,除了學理論之外還有另外一堂課是讓你做實驗,像是力學我們就做了整屋子的Dominoes,老師讓我們放心做同時也留了收拾的時間給我們,甚至是你需要自己做一個實驗並拍一個解釋實驗的影片;音樂課,可以自己自由選擇是要加入管樂團/弦樂團或是合唱團,我還因此得到去迪士尼一起合奏的邀請;我們的數學課,除了老師上課外,學校有一套系統每個人都有的一個數學遊戲帳號,這個跟我在台灣的學習方式是超級的不一樣。當初就是因為嚮往在台灣也可以有這樣的學習環境,所以才選擇在無界塾實驗教育就讀。

但台灣的教育大環境對這樣的「自學生」也不是這麼的友好,所以我還是會因為台灣傳統的教育環境而感到焦慮,像是我直接升學嗎?但自學生的身份讓我少了很多考試的練習,那我有辦法跟一直在體制內的學生競爭考試的科目嗎?。自學生身份除了給我學習的自由之外,卻也讓我在前進的方向給予很大的阻礙。

而在Dcard跟阿滴的訪問中(12:37處)

12:37處 畸形的台灣教育

台灣以往的填鴨式教育,造成很多學生就算考上了大學,他還是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或是適合做什麼,所以也出現了像是選校vs選系或是選擇看似有錢途的科系卻發現根本不適合自己的議題。

考試沒有不好,它就是一個檢核你有沒有學會的一個工具,但亞洲的很多國家都認為考試是公平的,所以你會考試你得到的排名就代表你未來的一切。台灣想作出改變,108課綱的「學習歷程」,在老師、學生以及大環境都還沒做好準備前出現了,老師不知道要怎麼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歷程,除了考試之外可以讓學生呈現出什麼樣的學習狀況?學生在書都讀不完的情況下,他還有其他時間去做其他的多元學習嗎?

所以其實也出現不少,學測後的書審以及面試,學習歷程檔案是找別人(機構)做的,檔案做的很華麗、內容很豐富,但教授問問題卻一問三不知。

我應該選擇實驗教育嗎?這裡我必須誠實說

這個很看領域,老實說不是每一個領域都適合

我認為在我的學習軌跡中,高中的這個階段最為重要,所以國小以及國中階段在這邊先暫不討論,但在國小、國中這個階段中探索自己的興趣也是非常之必要的。

在高中階段選擇實驗教育之前必須考慮到幾個要素。我認為要先清楚自己的目標以及對未來的想像及想法為何。

實驗教育(高中)畢業後你要直接出去工作嗎?還是要繼續升學呢?這邊可以討論的層面有兩種。論直接出社會去工作,必須去考慮的是 一、你在實驗教育中所獲得的能力是否足夠去應對社會的需求,二、台灣社會職場普遍對於就業沒有「大學學歷」這件事並不太友善 ,普遍是新創公司比較願意錄取沒有大學學歷的人,但也只是少數而已,悲觀一點的說,多數公司不會要沒有大學學歷的人。說到底,越早知道自己要什麼,能越早規劃自己的人生路線且越能有更多符合自身需求的規劃選擇。

若要繼續升學則要考慮的點包含:

一、是否能適應學校的環境(國內/國外學制、同儕也要一併考慮)?
二、跟你的未來規劃是否有相關?
三、如果你是實驗教育的學生,如果確定要升學的話,你這個領域是否能讓國內大學教授所接受?

舉我自己的例子,我高中的時候接觸的老師、業師、學長姐(大三以上)加起來都比我接觸的同齡多得多,我在讀大一的時候的確花了一些時間去了解所謂「一般高中」的同學、重新適應所謂的「體制內」教學。這樣講似乎蠻不妥的,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以及體制內也不是所有都是死板的教學。但我遇到的落差是,高中可以跟同學討論股市走向;大學同學在討論指甲是在哪裡做的;以前可以有很多的腦力激盪、做很多創作,有什麼不會的就馬上自學、自己補充;大學教授照本宣科一直唸書上的PPT,到頭來期中期末還是要自己念(我大一遇到一些課程,讓我對大學直接幻滅xd)…….

所以,一定要念大學嗎?

這是一個很多自學生都有的煩惱,因為在尋找學習資源的途徑中,已經有很多跟社會接觸的經驗了,導致我們會去思考去上大學的必要性。

其中也不乏很多例子是自己進修然後能自己獨當一面接案、程式設計,但那絕對是少數中的少數,一定是他有足夠的能力或是風格且有頗多的生活閱歷跟知識才能去支持他工作背後的東西。

但可惜的是台灣的就業環境並不是這麼的開放…

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在一般的學制學不到這些東西嗎?一定要實驗教育嗎?

尤其在一個線上課程氾濫的現況,其實有很多東西是可以透過網路上的資源是可以透過自學的方式去進行的。

有時候不見得真的要透過實驗教育才能取得,實驗教育是個新的東西(我算是蠻前面開始自學的人),有很多東西都是邊做邊修正,甚至有老師沒出過社會不知道真實世界是如何運作的,沒搞清楚學生的到底要什麼就亂給建議,或是上司一個說法學生另一個說法,甚至嚴重到在學生背後說壞話的不適任老師都有,有些實驗教育的規則還有生態都還不是很成熟。(但有遇到很多年輕但是很有熱誠且很在乎孩子的老師,我自己也真的蠻感謝這些一路上幫助過我的老師)

無論是否選擇實驗教育,以我自己的角度來看,在大學遇到雷隊友,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也是一種能力。在實驗教育讓我可以用其他的視角去看待事情,但你同時也要知道世界上真實的樣貌是什麼,這個年齡層的人是在做什麼的。

因為最後你還是要跟這個社會有連結的~

未來還會再寫一篇特殊選才申請過程的心得以及我觀察等的現象,但可能會拖一陣子x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