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ppWorks,兩天與9位CEO交流是怎樣的體驗

CEO們

先說,他們是誰?

下方為這一次交流的CEO列表,包括金融、電信、廣告科技、媒體等等不同產業的領導者,第二天還有看到創業家兄弟的Jerry:

機會來自?學校社團

NCCU EA

寒假結尾時,因為社團的關係(政大創聯會)很榮幸至大東南亞最大的創業加速器 — AppWorks 的台北辦公室參加了2020 CEO Club Startup Camp 峰會創新創業教育體驗營

這個camp的目的在於希望對新創有熱情及想法的大家,透過兩天的體驗營,有更了解創業者的想法與經營網路新創公司的日常。自己之前對創投蠻有興趣,所以加入了政大創聯會,雖然後來還是回到數據分析的路,不過隨著對新創的認識,也越來越佩服創業家的精神。機會實在難得,想說可以練習一下consultant跟CEO打交道的「感覺」,就決定空出寒假的最後兩天來參加。

整個營隊的流程其實相當單純:

第一天:與CEO換桌交流,午餐聚會、學習商業模式畫布,下午至特定公司參訪。

第二天:討論商業模式畫布、面對CEO們報告。

參加人數15人左右,皆為臺大、政大學生,比較特別是政大社團內比較多是商學院、社科院同學,而臺大就包括了文學院、法學院、管理學院、電資學院等不同背景的同學,比較多元一些。

參加的企業們

換桌交流,我都問了什麼?

開場前的intro

說是跟CEO交流,其實就是讓學生「問問題」。但是事前覺得蠻尷尬的,一方面我覺得我其實很清楚自己想做什麼,另一方面,平均一位CEO 15分鐘,如果問比較硬的問題「將來銀行怎麼與傳統銀行的數位金融競爭?」、「網站的成長瓶頸要怎麼解決?」是相當不夠的。所以「不問職涯規劃」、「不問技術」、「不問商業」,那這些CEO們,到底還有什麼是我感到好奇的呢?

我要怎麼使用5分鐘左右的時間來獲得我想從這次Camp想得到的東西?

所以我主要關注在「個人」,畢竟創業上能力好像也不是最重要的,厲害的人太多了,有沒有勇氣去挑戰新的商業模式、去掉上班族的身份才是我最感到好奇的。

由於蠻多問題都很有趣,每位CEO我會挑部分覺得印象深刻的分享出來:

BEMO Coffee — Ben Tseng

耐心回答我們問題的Ben

Ben給人的感覺是很清爽、認真的人,跟他講話的時候他會用心的打量(?你。而BEMO Coffee是一家「成為你專屬咖啡師」的咖啡品牌。

問題:「怎麼在某個領域出類拔萃?」(真的是大哉問)

因為是第一個問的CEO,所以比較緊張,不過15分鐘內的精華其實就是一句話:

「做你喜歡,且擅長的事情。」

印象會深刻,是因為如果別人問我這種問題,我會回一模一樣的話哈哈哈哈,為什麼呢?

做喜歡但不擅長的事情,你會做得很辛苦。做擅長但不喜歡的事情,你會做得很痛苦。

我覺得資料科學(Data Science)對我來說就是喜歡且擅長的事情,而一個專業的重要其實也對形塑一個人有莫大的幫助,所以能找到,真的是件蠻幸運的事情。

Pickone — Aaron Chang

親和力高高高的Aaron

因為之前有請到Aaron來社團講課,Aaron給人的感覺就是超親切,會拍你的肩膀說:「嘿!有遇到什麼困難嗎?」

Pickone是一家提供挑場地服務媒合的企業,之前跟同事吃飯時,就有人問到想辦小型活動但是不知道場地怎麼處理,我就跟他推薦Pickone,它的確解決了都市空間不足的問題。

回到問題,我認為這個商業模式不新,但是市場對我來說很新奇,所以我非常好奇:

問題:怎麼估計活動空間的市場大小?

回答:

創業很忌諱把事情規劃好才做,從熟悉、擅長的問題開始解決

怎麼說呢?他一開始並不是想做Pickone,而是開了桌遊店,但是就發現到閒置空間、資源不夠利用的狀況,而且這類型問題「蠻多的」。那你說一開始難道估計「桌遊市場」會算到「現在Pickone的市場大小」嗎? 其實很難,甚至到後來的小樹屋也是數據分析的結果,但是這些都很難預料到,而是遇到創業過程的「Pivot」才會讓你進到下一個市場,而這樣的價值是難以估計的。自己擅長做什麼,專心做好自己的商業模式同等重要。

會覺得印象深刻是因為以往在Consultant case interview 很常遇到估計市場大小的問題,基本上評估投資、訂價、新市場拓展都會考慮到,但是創業真的很不一樣,有時候先做,比起考慮難以估計的複雜市場大小還要重要。我覺得有點像是看你的目標是什麼,先求快 還是 先求最小成本、最大收益…. 而市場的回應決定了你要訂下什麼目標。

Next Bank — Wangtun Chou

很和藹的Wangtun

Wangtun講話也很和藹,他會問你有什麼問題,然後稍微想一想,慢慢回答你的疑問。

將來銀行是純網銀,之後將與另外兩家純網銀展開競爭,雖然我對金融科技的發展非常好奇,但是Wangtun跨足過很多職位、產業,覺得還是要把握機會問個人經歷的事情。(反正第二天飯後也了解到之後的純網銀競爭狀況走向,覺得他們彼此之間的定位超酷XDD)

問題:企業持續突破的關鍵原因什麼?

企業文化,幫助轉身的都是文化。

比如說微軟,他們永遠不究責,而是關心問題的處理進度、怎麼樣解決問題?另外,所有管理都必須量化,在追求機會點的同時理解「什麼指標是轉型需要的?」

這也是我在帶團隊時的守則,Consultant都會專心在「解決問題」,追究人的原因只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就像我覺得即使是社團的管理也需要KPI,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們是不是一群 Think partner ? 」,而不是「誰負責的?」

Tagtoo — Teddy Yang

思路清晰的Teddy

Teddy給人的感覺很沈穩,但是又會用很活潑的方式分享給你他的觀點,很有趣。

Tagtoo是一家廣告科技公司,主要提供精準投放廣告的服務。既然是數據方面的,我問得就比較偏domain一點。比如:

問題:怎麼看待未來數據隱私權對廣告科技的影響?

世界不可能禁止追蹤,會讓每個人有「禁止」的選擇權,但不會直接封閉掉數據技術。

所以,也許Cookie會消失,但是也會出現別的追蹤技術。我覺得這也是make sense的,畢竟數據可以提供更好的服務,而放手一些數據權可以得到相對應的服務,這部分的確是看個人的取捨。

問題:數據分析的「技術」是不是一家數據相關科技公司最重要的?

不是,因為技術可以透過別的方法得到(外包),「資料」最重要。

技術與創意同樣重要,但是資料更大,有資料才具有排他性,跟其他人合作也是如此,擁有資料最重要。 而這個觀點也讓我們小組在對CEO報告時提出「資料共享平台」的整合資源。就我個人對資料的理解,我覺得目前學術上、業界給的觀念都還是以「技術」為重,但是沒錯,不論數據品質、數據量、數據便捷性等等「數據本身」或許才是未來科技公司要善用數據分析時最重要的Key point 。

The News Lens — Joey Chung

講話非常犀利快速的Joey

Joey是HBS的學生,或許因為這樣的訓練,他講話都直指核心、快速地表達。

關鍵評論網是一家「獨立評論媒體」,主要是看到台灣媒體業經常「太多noise」,所以提供一個乾淨、深度的媒體。

我對HBS與MBA的生活很有興趣,但是我更好奇「怎麼會轉戰媒體?」

問題:如何脫掉商學院學生的金手銬?

簡單來說,哈佛商學院的學生應該都走向投資銀行、管理顧問,這是「普通但是發光的路」,但是怎麼「自己走另外一條」?

畢業時碰上金融海嘯,沒去投資銀行,而即使做了管顧、領導公司,但是你知道要往哪邊走,自然而然見機行事。

Joey分享了許多公司的併購案例,用談戀愛來舉例幫助我們理解,最有趣的是他有提到一種選擇方法:

你不知道什麼是最好的選擇,但是你可以挑出很多你不想要的選擇

我覺得身邊還是很多學生都很迷茫,不確定、留後路,這是臺灣教育、家庭教育的結果,你也不能說這樣不好,但我覺得人總要在一個階段之後「學會自己做選擇」,選擇常常伴隨得失,最簡單,就是機會成本的概念,你選了這個,另外一條就變成平行世界的你。學會評估目標、方法、釐清選擇的確是現代人需要練習、分析的。就像我們做資料時建立模型的流程會是:

  1. 目標,比如說你知道你要從政大到市政府,那你的目標可能一是最快抵達,二是用最便宜的方式,三….而每一種目標,都會影響你的行動。
  2. 釐清選擇與限制,比如我們把最快抵達當作目標,你可以用飛機,但是限制是沒有停機坪、花錢,你可以用汽車,限制是比起公車還要花錢… 你有沒有正確評估這些選擇與限制?
  3. 優化,你選了汽車,你可以把它改成飛天車(?

這種選擇方式,可以幫助你更快、更流暢評估自己「該做什麼選擇」。

AppWorks — Nice Cheng

Nice!

Nice真的很Nice XDD 講話不疾不徐,但是又會「點你一下」、「啊原來是這樣」的感覺。

簡報前跟我們分享了很多他看AppWorks 團隊 Pitch累積的經驗。後來還到桌子旁邊跟我們聊對公司的想法,雖然不算問問題,不過我覺得學到最大的就是:

不確定的東西不要說,起碼你要確定「你不確定」

舉個例子,我用了「所以現在的組織架構是做不到某某某的」,他反問:「你怎麼知道做不到呢?」背後可能方法不同,但說不定可以做到,只是好處就不太一樣。此外還跟我們說了一些產業知識,為什麼他覺得可行、不可行,現在的處境是什麼…獲益良多。

Taiwan Mobile — Jamie Lin

直接放合照!

因為我們這組負責做台灣大哥大、並且到台灣大哥大參訪,所以Jamie就成為我們這組的主要評審。

Jamie很特別,年紀輕輕就當上電信業龍頭總經理,簡報的時候他會用一種溫溫的笑容看你,讓你覺得講錯可以修、講對很棒,但是你有沒有「底」? 你有沒有想清楚表達?感覺這也是一種領導力的展現。寒假面完P&G (P&G很重視個人的Leadership)自己也重新釐清了一下領導力對個人的意義,這一次又學習到新的方式(一言以敝之,笑就好XD)

Jamie因為太忙了(第一天下午還是5G競標)只能問一個問題,剛好我既是Consulting club ,也是Entrepreneurship Association的member,這兩端「管顧 + 新創」怎麼互相帶過去就成了我的疑問。

問題:AppWorks帶了什麼到台灣大?反之呢?

一個是快速變化的能力,另一端是影響力

電信業過去其實是個「躺著賺」的行業(我的理解(?) 但是要轉為科技公司,就需要網路業的資源與技術。反之,台灣大做什麼事情都會被放大鏡檢視,是一個很有影響力的公司,但是這些聚焦點能不能分出來給其他也很棒的團隊,希望AppWorks其他團隊也能對世界造成巨大的影響力。

整體心得

CEO個人自介的部分

還是很感謝教我們商業模式畫布的Steven 、AppWorks的大家與好隊友Elva、心房,Alyssa姊姊主持、幫我們拿多力多滋的姊姊(?、臺大會計的學長幫我們把原本的報告內容撕掉、Jerry願意來聽我們報告、帶我們參訪的台灣大主管、Uber的菁英司機(訂了兩次都發現菁英比較便宜,抓到運籌學Bug哈哈哈)…

也認識了很多新朋友,中午結束- — — 聊到晚上,在大三寒假能有這種奇遇真的很酷!我還將在這篇提到的資料分析組織結構簡短報告給CEO們,其中Data team的概念獲得讚賞,真的蠻好。

最感謝創聯會的夥伴,前一天晚上還約出來討論各個公司背景,結果到後面變成吃蛋捲跟小叮噹麵包,真的很快樂XDD

的確是很難得的機會,畢竟CEO管理一家企業的大小面向,兩天真的很短,但是花了這些時間我想對於彼此(CEO to Students)都有收穫。

不論臺政學生、CEO、新創、還是商業、創投,我覺得這其實不是什麼高大上的東西,要比優秀是比不完的、不同年紀誰能預見到你將來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走什麼樣的路。但是就創業家們真的很真誠,願意與學生這樣來回溝通。

期許未來能變成這樣的角色,不打算創業,但我會跟不同人學習創業家精神,持續地。

大家都說Jamie很會自拍XD

敬請期待下一篇!或是您也可以逛逛我的其他資料科學文章:人工智慧商務系列:

Python資料科學系列:

看我用金融的概念解釋AI:

如果想跟著我實作資料科學,開始寫程式必知必會基礎系列:

--

--

戴士翔 | Dennis Dai
Finformation當資料科學遇上財務金融

外商分析顧問,Ex- Apple Data Scientist,曾在FMCG巨頭/日商管顧/MBB管顧/高成長電商從事商業分析與數位轉型,專注分享管顧、商業、數據分析的思考。分析/演講/合作歡迎來信:dennis.dai.101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