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眾品牌」趨勢看FMCG巨頭的新挑戰 — 商業分析系列

快銷品產業的挑戰與商業分析

導論

會寫這篇文章,主要是最近看到垂直電商的興起,加上在電子商務中真的太常看到FMCG的產品,有感FMCG過去的龍頭似乎面臨著轉型以及開拓新市場的挑戰,同時FMCG產業個人也蠻有興趣的,畢竟消費週期短,有許多可以嘗試的產品與創意,格外靠近生活。所以就FMCG目前市場領導者Unilever(聯合利華)、P&G (寶僑)的問題以及挑戰拆解,根據「小眾品牌」來分析了一下。

還有比較個人的因素是,自己過往的文章比較多強調量化分析、數據指標類的思考,但是其實我也相當注重質化方式的研究與調查。

畢竟解決問題要了解的面向很多,數據、資料科學的確是驗證假設與問題的好幫手,但是要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與假說,更多時候還是要看質化面的東西,如何處理收集來的資料並提出觀點也是重要的。因此這篇我試著不用任何數字,而是用商業分析的思維與脈絡來解構FMCG現在面臨的商業挑戰。

什麼是FMCG?

來源:http://syndy.com/things-fmcg-marketers-must-know-about-product-content/

FMCG(Fast Moving Consumer Goods),中文翻譯為快速消費品。顧名思義,通常是指使用壽明短、消費速度較快的產品。比如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洗髮精、零食、居家清潔用品等等都算在快銷品的範圍內,照理說需求這麼大、照顧我們生活需求的產業怎麼會存在挑戰呢?這裡我們就要先看一下快銷品的產品性質

  1. 產品生命週期短
  2. 產品差異低
  3. 通路廣
  4. 價格彈性低

產品生命週期短,除了快速補充的消費所需以及剛性需求強烈,其實也意味著市場的變化非常快速,之前我到7–11隨意看了一下架上的零食,發現原來現在的點心那麼多,各式各樣口味的洋芋片、餅乾、泡麵、飲料(不同口味的果汁牛奶、茶飲種類堪比手搖杯攤),代表廠商都在不同研發以及服侍消費者的味覺。

產品差異低,除了隱含激烈的市場競爭,我們也可以推廣到顧客的忠誠度並不高,住在家裏可能會沒感覺,但是升上大學、或者自己搬出去住之後,會發現室友跟自己用的衛生紙、洗髮精、洗面乳、零食品牌都會不一樣!而且種類相當多元,這也是因為品牌種類實在太多了。

通路廣,這點似乎每個產業都有相同的狀況,但是FMCG非常明顯,因為除了連鎖商店,巷口的雜貨店、街角的獨立書局、校園商店可能都會販賣類似的商品,此時地理位置就很重要了,消費者如果不是有計畫的購物,通常走到離自己最近的商店購買FMCG產品就好。換句話說,對於「原本的洗髮精用完了,我要再買一罐新的」,我們可能不會考慮「我就是要用海倫XXX的洗髮精」,而是考慮「哪一家商店離我比較近?」

然後只要看到有看過的品牌,就直接買了。

變數過多,以致於FMCG本身的銷售資料並不好分析

價格彈性低,比如一瓶新奇口味的飲料也只能比相同款式的茶飲貴3塊台幣左右。或者我們直接比較一下,如果今天我們只是想喝點甜的,看到包裝類似、份量大小相同,但是一瓶是20元的牛奶跟49元的草莓牛奶,大家會選擇哪一個?雖然單價都相當低,但是價格差了快2倍,甚至消費者還會跟手搖杯的價格比較,那麼49元的商品顯然就會失去比較多的競爭力。

看到這邊,我們可以很直覺地想到FMCG是個「品牌」與「口碑」格外重要的產業。

因為有太多變數了,包含價格、地理、通路、生命週期,這些實在過於依賴消費者本身與他所在的環境,消費者唯一會注意的大概就是不喝沒聽過的飲料、不用沒用過的衛生紙,因為這些畢竟大部分跟生活息息相關,自己就是使用者,不求好,但有個底線,這個底線就是「哦這個我知道!」。

只要能夠賺到消費者的注意力幾秒,廣告就有了品牌印象的價值

所以在經濟學原理中,我們了解到「廣告」存在的意義其實不一定是讓消費者看到就買,而是奠定「品牌印象」。這也相當好理解,如果廣告的目的都是為了促使消費者消費,那麼廣告的內容應該充斥著價格錨點與促銷資訊,但是許多品牌花大錢、做歌曲、寫故事、找業配,其實是建立自身的品牌形象以及讓消費者產生「印象」,在變數充斥消費環境的FMCG裡面,行銷品牌格外重要。

所以有個最大的問題以及風險需要思考:

品牌沒落導致市占下滑時怎麼辦?

而現在的FMCG的確需要討論這個問題,也就是「Rebranding」或者「Market Develop」的新挑戰。

為什麼呢?這就要牽扯到近幾年隨著電商通路開放、數據分析以及平台化、讓許多自有品牌浮上檯面,進而拉扯FMCG龍頭市佔的「小眾品牌」。

關鍵點在於消費者開始追求個人化

現代人有太多的選擇

傳統大眾產品的導向為性價比,但是現在的消費者有能力追求更舒適的物質生活,更好的品質、更好的追求,是社會走向中產階級的消費現象。隨著消費者開始追求「高質量」、「個人化」的服務與產品,我們會對完全專屬於個人的產品產生維護感,變成產品的「鐵粉」。從FMCG多樣化的產品就知道每個人的喜好差異實在太多,比如專為某某人設計的洗髮精、專屬於不同年齡層的洗面乳、不同浴室、環境材質的清潔劑……..消費者會去尋找適合自己的產品、去網路上看評論、朋友家人間的口碑傳播,使得小眾品牌從地方、個人工作室、工廠逐漸送到每個人面前。

小眾品牌的細分

小眾品牌逐漸細分市場,造成龍頭企業地位動搖,必須用價格帶的策略來進攻與防守。價格帶就是根據價格切分出幾個區域,方便利用這個維度來擬定定價策略以及品牌本身的價格定位,如果組織已經過於龐大,旗下那麼多的品牌、橫跨不同子產業(清潔、食品等等)要去順應不同價格帶的變化其實是一件困難且遲緩的事情。

高端市場流失,低端市場被搶,只能死守中端市場

品牌細化的今天,小眾品牌的優勢就是能做到「在地化」與「非常個人化的高端服務」,我們都知道無論P&G、Unilever 最頭痛的就是不同區域間的營運,有些產品在某國熱銷,到了另外一個地方可能會是問題學生,不同文化差異、使用習慣、生活習慣、對產品的價值觀都有差異,從前一點我們知道價格帶的劃分對FMCG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以價格區分高中低端市場,低端市場的份額被便宜、高C/P值的工廠瓜分,而高端市場又進來了精品廠商、小工作室、專家團隊,使得現在的市場其實是不利於傳統龍頭的。

廣告效果

選擇不只存在於消費者,也存在於品牌之間,這種過分多元也是一個問題

前面我們提到FMCG的「品牌行銷」真的很重要,而以往用一個電視媒體就可以打包所有的廣告,晚間吃飯時間可能一則半小時的節目就有兩次廣告,而今天有自媒體、內容行銷、KOL、數位影音廣告、SMO,廣告投放的渠道多元,這意味著本來是目標受眾的人,也會因為這麼多的行銷資訊而四散開來,要做到宣傳多個品牌能採行的手段實在太多了,問題出在如何重新聚合原本的客戶們,所有處在這個產業的人還沒有一套很明確的方法論。

就我對新創產業的了解,可以確定的是小型團隊迭代速度以及適應能力都會非常快,也許他們可以專注在一個渠道,但是以規模取勝的龍頭品牌就可能要考慮外包、廣告代操、甚至自己成立獨立的行銷資料研究團隊,將品牌的差異化透過合適管道包裝、行銷。

快速迭代的互聯網思維與戰略導向的差異

以往品牌強調的是戰略,先競品分析、市調,但是電商之類的網路產品強調MVP的精益創業,先快速推出,然後持續優化,將「試驗」的場景從企業轉移到消費者本身。這直接破壞了傳統的FMCG產品結構,受影響的包括產品週期,小眾品牌推出低價好物,吸引人們購買,一次性消費行為是可以一直重複的。而多次買相同產品,其實就是將金融學裡面「現金流的邏輯」直接牽引到產品上面,也許學過財務管理的人會比較有感覺,簡單來說我們可以把「多個相同產品」當作「一個可以延長生命週期的產品」,所以每次購買產生的現金流是可以在先前就被計算的,使得小眾品牌雖然沒有大品牌的規模與資本力,但是依然可以靠這種計算方式作出投資評估,利用群眾募資等方式來籌措資金、發行產品。

社會的經濟結構

個人產品隨著網路、平台的數量變成「爆品」

最後一點是社會的經濟結構,也就是消費環境的變化。

資本流向網路、新創、平台、普惠金融、電子商務,那些能夠替個人打造產品力的地方。

電子商務的興起,或者說「平台經濟的興起」,我覺得最大的改變就是成功消除了「嚴重的資訊不對等」。有些人不會想去買電視廣告、去實體發傳單以及上架屈臣氏、全聯,但是開一個Facebook的粉絲團、社團、Instagram的商業帳號卻非常簡單,更不用說逐漸興起的電商系統商(Shopify、91App)。

垂直電商、自有品牌的經營比起以往從0到1的過程簡化許多。以及Google Analytics、Google Trends等方便好用的數據營運工具,讓經營管理這件事情的從1到無限又方便更多。

今天誰都可以開店,用自己的能力來打造產品,所以傳統企業勢必得轉型。

能被搜尋引擎搜尋到,就代表產品已經成功濳進市場,剩下要做的就是依靠不同手段讓自己浮到海面上、被一群群的消費者看見。品牌因為方便的物流、平台曝光逐漸擺脫地理位址、難以強調產品差異等變數,沒有上到網路反而會趨勢越走越遠,而細分品牌的重點,就是掌握垂直市場或者作為大品牌的邊緣補充。寫到這裡,其實我們可以找找看上面的哪些問題可以利用AI協助、哪些又著重不同的消費者調查、市場研究,或者資料可以幫助到我們什麼?就留給您自己探索看看囉!

歡迎想學習Python資料科學、商業分析、金融知識的人一起交流!本部落格的內容全部都是基於「分享」的實作、理論兼顧文章,希望能夠幫助到所有對資料科學領域有興趣的人們,長期關注可按左手邊的Follow!若喜歡我在 Medium 的內容,可以拍個手(Claps)這邊想做個實驗,好讓我知道你/妳喜不喜歡這篇文章:
拍 10 下:簽個到,表示支持(謝謝鼓勵!)
拍 20 下:想要我多寫「商管相關」
拍 30 下:想要我多寫「資科相關」
拍 50 下:我有你這讀者寫這篇也心滿意足了!

敬請期待下一篇!或是您也可以逛逛我的其他資料科學文章:

人工智慧商務系列:

Python資料科學系列:

看我用金融的概念解釋AI:

如果想跟著我實作資料科學,開始寫程式必知必會基礎系列:

--

--

戴士翔 | Dennis Dai
Finformation當資料科學遇上財務金融

外商分析顧問,Ex- Apple Data Scientist,曾在FMCG巨頭/日商管顧/MBB管顧/高成長電商從事商業分析與數位轉型,專注分享管顧、商業、數據分析的思考。分析/演講/合作歡迎來信:dennis.dai.101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