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廣告投放教學從0到1:從策略、執行、到分析
Facebook 是台灣人每一天都無法逃脫的社群媒體,一間企業能不能從競爭者出價、有限的「使用者注意力」、每日貼文顯示限制中殺出重圍,這件事至關重要。
這是一篇 Facebook 廣告投放教學文,跟你看到的 Google 搜尋結果下的相仿文章有什麼不一樣呢?我想分享的是一位理工背景人的實用教學說明。
在一開始(幾乎)全公司一起來玩操廣告時,我閱讀了不少廣告操作的文章,但這些文章的內容比起實作,更多的是理論性的教學。可能是為了留一點技術讓客戶來 consult,也可能是想規避「客戶照著操結果失敗」的責任,總之我一直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入門、中階實務操作/分析文章。
這篇內容包含了我的操作/思考邏輯及心理掙扎,並同時假設你已經設定過 Facebook Pixel ,且廣告投放的目的很大部分是為了「轉換成效」、或是為了產品的成長。以下內容主要來源為我自己操作的經驗、和廣告代理商的討論、以及與 Facebook 行銷人員的諮詢。
本文適合誰?
如果你是以下人士,我建議你可以閱讀完本文。如果你是…
- 初出茅廬的行銷/廣告新手,我從零到一手把手教學
- 中等程度廣告操手,各篇幅皆有我對廣告的獨特見解與質問
- 高等程度或行銷經理以上老手,可以將這篇分享給身邊的新手
正文準備開始
文章主要分成三大主題(可點擊前往該部分):
準備好了我們就開始吧!
▍廣告與帳號層級
基本配置
看到以下的精美手工圖請先不要左轉離開。如圖,不管是個人帳號或企業帳號(法人),都能夠有許多粉絲專頁或是廣告帳號(有各自數量的限制)。
想要發送廣告,必須至少有:
- 一個具有發布文章權限的粉絲專頁,以及
- 廣告主權限的廣告帳號。
基本上「設定廣告」這個動作我們通常在廣告管理員完成,但因為近來 Facebook 迫切建議粉專管理員多投遞廣告,所以你也能在粉專貼文下方發現慫恿你多投廣告的 call-to-action 按鈕(加強廣告貼文)。
你可以將粉專與廣告的關係做以下想像:
- 粉專:一個內容集散地,內有文章、影片、各種貼文
- 廣告帳號:一個我們管理花錢曝光的操作平台
因此兩者缺一不可。
開發人員應用程式權限
如果你的網站或app使用Facebook SDK功能來做追蹤、設定事件,且廣告投放時要使用這些事件來鎖定受眾,那麼就會需要這個權限(分析戶、開發人員、或管理員權限)!
廣告層級
打開 Facebook 廣告官方介紹頁,我們將會看到最經典的廣告層級圖:
我們平常在 Facebook 塗鴉牆上看到的贊助廣告,都是最下層的「廣告(素材)」,但在真實操作時,我們需要 top-down 思考,也就是思考:
為何投 ➙ 投給誰 ➙ 怎麼投 ➙ 何時投 ➙ 投什麼。
唯有決定了活動目標,才能決定需要鎖定的受眾、花費多少預算、提供客製化的廣告圖文來打動他們的心,進而完成此次行銷目標。
第一層:行銷活動
在創建廣告前,我們需要先決定這檔廣告的行銷目標。
舉例來說,若你想要提高品牌認知,可以選擇品牌知名度或觸及人數;若是轉換導向,則可以選擇轉換次數。這部分 Facebook 目標介紹的很清楚。
選擇任一個目標後,下面的所有廣告都會對應到一個 KPI,並以這個目標作為優化方向。例如,觸及人數的的 KPI 是每千人觸及人數;觀看影片的 KPI 是觀看影片 3 秒的次數。
我們也可以在未來查看成效時,觀看每次結果成本進而比較成效,其公式就是將花費除以行銷目標 KPI (i.e. 廣告成果),
第二層:廣告組合
設定完目標後,在第二層我們可以設定:受眾、版位、排程、預算、競標。根據不同的受眾,才能決定在下一層該提供怎樣的廣告素材,以協助我們達到行銷目標。
切記:永・遠・不・忘・目・標。
Facebook 系統將把此廣告組合下的所有廣告都分一點分一點預算丟丟看,成效好的廣告素材就給他多一點權重,最後在時間內花光你的預算。接著我們便可以看到廣告的成效,決定某一檔案廣告是否關閉或留下。
例如:廣告組合 TA 為「家庭主婦」的最適廣告素材,可能就和廣告組合 TA 為「科技宅男」的最適廣告素材不同,我們必須多換圖、文來做嘗試。
i. 受眾(Audience, 也常被稱為 TA = Target Audience)
受眾就是你想投放的、且將會看到的(潛在)客戶。設定受眾可說是廣告操作最難但也最重要的領域了。
如上圖顯示,我們的受眾基本上可以以 3 種方式分類:
# 1 興趣行為 → Behavioral Targeting
想投給對咖啡有興趣的大學生?試著在興趣這邊填入咖啡相關的興趣項目,調整目標學歷、地區等等。
我們可以試著分析既有客戶的共同點,或是猜測自身產品的用戶可能喜歡什麼、輪廓是如何,來選擇興趣行為。
# 2 舊客 → Re-targeting
我們也可以投放給那群已經使用過我們服務的客戶,這邊可以自己倒資料進來,也可以針對完成事件、轉換的客戶進行設定。
例如你們團隊為了新產品做了一個 landing page,只要「曾經來過這頁但沒有完成轉換」的人,你們決定提供他們更細的產品訊息,可能是一個充滿產品圖片的 carousel 的廣告,或是一個華麗的介紹影片。
針對舊客擬定行銷策略並執行,我們稱其為 Re-targeting。
但也別把太多預算比例放在舊客,適當地培養潛在客戶也很重要!
我想鎖定「競爭對手」的客戶!
這個可能做到,也可能做不到。首先我們先看看你想投的是「去過競爭對手的網站」還是「喜歡競爭對手粉專」的受眾。1.去過競爭對手的網站
永遠不可能。這是Facebook保障的最基本隱私權,你將無法選擇非自己權限的網站流量受眾,除非對手開權限給你,也就是把塞進他們網站的pixel權限給你,但除非你能夠內神通外鬼,要不然請放棄這個選項。2.喜歡競爭對手粉專
可能可以,設定的方法有兩種。(1)直接在設定興趣受眾的欄位搜尋對手的粉專名稱
你可能會發現「咦?怎麼找不到」,那是因為對手的粉專規模不夠大,無法被Facebook歸類成一種興趣,導致於根本沒被歸類到興趣裡面。可惜的是你不能鎖定那家,但可喜的是他規模太小不值得你鎖定。(2)尋找「類似你的專頁」
Facebook提供你找尋類似某個專頁的專頁,打開這個連結,把你的粉專id輸入到連結最後面(等於後面加上id),你會看到類似你專頁的專頁。你不僅可以輸入自己的id,也可以輸入競爭對手的id,做到交叉比對多個「那個與我相似而不相同,相異又相通」的粉專。
# 3 類似受眾 Lookalike
除了使用舊客、興趣來找受眾,我們也可以以舊客為種子,讓 Facebook 幫你找到跟這群舊客類似的人。我們也可以設定廣告受眾數量來決定「到底有多像」。
例如你在賣古典音樂會門票,除了針對舊客去洗(此為俗語)之外,我們也可以以買過票的客戶為種子,新增一群「買過票的 lookalike」受眾,打他們。
Lookalike有效嗎?
以自身經驗來看,lookalike 蠻有效果的,且規模 % 愈小愈有用,規模大到 5~10% 以上幾乎沒什麼作用,不如使用興趣更準確,給大家做參考。
其他受眾使用介紹我將在廣告策略的章節討論。
ii. 版位
Facebook 將這些可讓我們刊登廣告的位置稱為「版位」,而這決定了使用者可以在哪裡看到我們的付費訊息。
只要是 Facebook 的社群產品,基本上都可以曝光:
- Facebook(一般貼文、右欄、限時動態, etc.)
- Messenger(收件夾、贊助訊息)
- Instagram(限時動態、貼文, etc.)
- Audience Network(…)
如果這組廣告的 TA 年歲稍大,可能可以考慮只投 Facebook;若產品主打年輕族群,準備精美的圖片並投放 Instagram 可能效果卓越。
各個版位的成效各有千秋,實際成效各位可以撒錢試試,詳細版位介紹請看 Facebook 廣告版位。
個人不推Audience Network
使用Audience Network的publishers(發布商,e.g.各app或網站),通常使用常駐型banner或是幾秒就跳的插頁式廣告(Interstitial Ads),可想而知受眾進來對我們產品幾乎一點興趣都沒有,就算點了也是不小心點到。試了一陣子發現click的成效低到爆,從此封殺。
iii. 預算&排程
在此可以設定預算及排程設定。
我們可以以無上限的「單日預算」方式或「總經費」的方式進行廣告投放。一般來說 on-going 廣告我們會設定單日預算(e.g. 300/day);限定期間活動或較拮据的廣告活動則可以總經費限制預算花費。
廣告排程可以設定現在起持續刊登,或是額外設定開始及結束日期,取決於你的活動規劃囉!
iv. 競標
廣告曝光的原理就是競標,而在此可以選擇是否要設定出價上限。
個人經驗是:
設定出價上限限制了廣告系統學習,反而讓成效型的廣告效果變差。
但也可能因為我下的是投資/借貸相關廣告,因此請斟酌參考;這和我操作 Google Ads 的經驗可說是天差地遠,因為 Google Ads 的話我反而建議要限制出價金額。
(p.s. 如果行銷目標選擇「轉換」,轉換的追蹤設定也是在這一層喔!)
第三層:廣告
i. 廣告格式
Facebook 有多種廣告格式,最常見的是單一圖像,也就是一張圖片配文字。另外也有多圖像輪播、影片、輕影片等等。各種廣告格式大家可以前往 Facebook 廣告格式介紹深入了解。
在此給大家一點小建議:
只要 Facebook 有出新的廣告格式,一定要主動嘗試。
原因是 Facebook 在主推這些新功能時,通常會給予較高的權重,可能是在觸及、流量、品質分數比較高,讓你的廣告推的更順。總之,挺 Facebook 老大的新餐點,他一定不會虧待你的!
ii. 圖像&影音
除了自己上傳的圖片、影片外,Facebook 提供免權利金圖可以用。這對於一個沒有設計師的產品行銷人來說,真的非常有用!
如上圖所示,我們可以輸入關鍵字搜尋圖片,在 preview 時會有 Shutterstock 的浮水印,而當廣告被審核成功後,則會除去。別擔心!
▍廣告策略
世上沒有所謂的廣告投放聖杯,只有最適合的廣告策略。以下提供常見的幾種階段策略給大家參考:
# Phase 1 超級新手期
若你完全沒有投放過廣告,或是投放廣告還不到3個月,那你就屬於這個 phase。對於這群新使用 Facebook 廣告投放的朋友,我真誠且唯一建議是:
多試:多失敗、多學習。
如果非要求多一點提示,我建議你可以這樣來起頭:
1. 設定寬鬆但有關聯的目標受眾
2. 設定一個廣告組合每日預算限制 100 元
3. 每個廣告組合設定至少 3 組廣告素材
例如:你的行銷目標是「銷售設計小物」,廣告組合的 TA 應該至少對於設計品有興趣吧!每日預算設定 100 元左右,跑個 1 週試試看,並使用多種不同廣告素材來試驗,可能是 3 種圖片 x 3 種文字 = 9 組素材。圖片可以找吸睛一點的(負面的圖片有時容易讓人駐足),文字則可以試試聳動點。
設定幾組廣告組合,大約 1~2 週後我們可以看出點端倪。針對成效較低的廣告我們可以將它關閉,成效較好的則可以將它的 post id 記錄起來,日後創建廣告時可以「重複再利用」。
如上圖,開啟這篇廣告貼文後,複製連結最後一段,就會得到 post id。
例如打開後是:
https://www.facebook.com/1270400279652767/posts/2776698215689625
最後面的 `2776698215689625` 就是 post id。
請記得:這段時間累積的優質廣告文一定要好好紀錄,未來的 phase 都可以把他們拿出來使用、大放異彩!
# Phase 2 成長期
經過了 1~3 個月的廣告投放嘗試後,當然要更進一步讓成效更好,突破 Phase 1 的天花板。Phase 2 要做的事很簡單:
根據行銷策略設定精準的受眾!
要如何設定精準的受眾?這得要回頭來看我們的行銷策略為何。以下是做網路行銷、growth hack 時常見的行銷漏斗 AARRR,透過模型告訴我們每一位客戶可能經歷的流程,並提供我們每一個流程該監控什麼數據。
你也可以使用 AIDA(S)、AISAS、whatever 模型來設計廣告策略。以下提到的應用程式包含網站、App 等。
以 AARRR model 來說,至少有以下幾種客戶階段是我們該留意的:
- 從未來過應用程式的新戶
- 來過網站但沒有完成目標事件或目標轉換
- 完成基礎目標事件或目標轉換,但尚未消費
- 完成消費,但尚未推薦
- 完成消費,並推薦給好友
- 完成消費,但只消費一次
- 完成消費,且持續消費
以上是我以中性角度 generate 出來的幾種客戶階段,盡可能讓 7 個階段不要彼此有集合重複(即在階段 2 就不在階段 3 ),但實際上可能因為產業或產品服務不同而異。例如有人可能沒有完成消費就推薦給好友(e.g. Dropbox 推薦制度)。
讓我們來設定第一階段的新戶吧!我們來鎖定對嬰兒用品有興趣的客戶。
針對這種「對我們的品牌不太了解」的受眾,我們一般可以用 Facebook 行銷目標的觸及、影片或流量,以廣灑型的方式去獲取客戶,也就是 AARRR 中的 Aquisition。
接著針對第二個階段的「來過網站但沒有完成目標事件或目標轉換」的客戶,做以下條件設定:
1. 必須來過你的應用程式
2. 沒有做過目標事件 (e.g. 選商品、加入購物車)
這些 Facebook 都可以輕易地設定,不管是利用 Url 的方式進行排除,或是使用事件來設定(詳情請詢問貴司工程師)。
再來的各客戶階段依此類推。例如我們將行銷活動設定為目標「轉換」後,在廣告組合設定轉換規則為「購買」,受眾設定針對「已成為會員、且加入過購物車、但尚未購買過」的受眾去做投放。
總之,我們可以用分階段受眾的方式,讓每一個階段的客戶看到他們應該看的廣告,增加每一個廣告的最大效應。還是老話一句:勿忘目標。
能夠站在更高的視野思考行銷與廣告,把廣告作為一個工具協助團隊完成行銷績效,相信這時的你已經有更堅強的實力了!
我的廣告會彼此競爭出價嗎?
條件重疊時,會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Phase2之後要慢慢把群眾切的更細,不要讓同一個行銷目標下的廣告組合之間彼此競爭,這會讓廣告組合們紛紛提高出價,最後拉高預算成本。例如在設定「轉換」為目標的行銷活動下,我們創建兩個廣告組合A,B:
・A的受眾:對信用卡、貸款有興趣
・B的受眾:對信用卡、旅遊有興趣即便這2個廣告組合都是自己的廣告組合,且都在同一個行銷活動下,比起沒有重疊興趣,有重疊興趣的點擊成本較高的機率很大;不同行銷活動也一樣,只要受眾重疊,就會競爭。*但如果這個興趣非常重要,重要到幾乎是你的產品核心,且是不能夠被捨棄的一個特性或興趣,也許你可以考慮重疊並多試幾個廣告組合,成本差距不大就大膽使用吧!
# Phase 3 成熟期
擁有 Phase 2 的思維並又操了一段時間,若沒有繼續做以下的事情,通常將被我歸類為沒升上 Phase 3, i.e. 成熟期:
- 使用追蹤廣告參數追蹤並分析成效(e.g. 使用 Google Analytics 分析)
- 創造、管理成效良好的廣告與貼文
- 定期檢討既有策略、擬定新策略並執行
- 整合多平台廣告(e.g. Googl Ads, Gemini Ads)
- 使用 Facebook Ads 其他新功能
這是一個難以描述能力的階段。要進入這個階段,你必須把 Facebook Ads、粉專都摸熟了(e.g. 你知道什麼是廣告回想提升估計值嗎?),並且有一定程度的其他廣告平台操作基礎,時常站在公司與客戶的角度擬定行銷策略、戰術乃至施行細則。
白話一點來說,如果你知道應用程式(或公司)現況如何、為什麼現況會如此、現況是否需要做改善、該如何改改善、改善這個是否重要且緊急、如何和同事一同改善、具體而言需要做什麼、改變需要多久、該如何衡量改善的效果等等。
如果能至少知道以上這些,恭喜你!你在這個「成熟期」階段了!
▍廣告分析
舉個例子來開頭,一間美體公司明明準備來到旺季了,成績卻不見長,發生什麼事了?廣告能拯救嗎?想要重回榮景,我們必須看數據分析做決定。
再舉一個情境,老闆看到你雖然自己操的很開心,但不知道你操的好不好,於是隨口一問「你跟廣告代理商相比,誰操的好?」,這時你該怎麼回答?
想知道廣告投放有沒有成效、業績問題該從哪裡協助下藥,你得開始執行廣告分析!
廣告成效指標
想中立地比較幾支廣告(組合),我們得使用幾個指標協助我們做判斷。
實用指標1:CPM(觸擊)
CPM(觸擊) 衡量每千次觸擊人數時花費的成本,協助我們知道這支廣告觸碰到的 unique 使用者的成本。由於觸及的人通常非常多,因此 CPM 以「每千次」來計,愈低的話代表我們能有效率地投放給不同的客戶。
和他相對應的是 CPM(曝光),時常拿來和 CPM(觸擊) 比較,兩個定義有些為不同。例如廣告投放花了 30 元,500 個人每人各看到 2 次,則:
- CPM(曝光) 是 (500 * 2 / 1,000) * 30 = 30 元
- CPM(觸擊) 是 (500 / 1,000) * 30 = 60 元
如果你這支廣告想打的目標是「愈多新戶愈好」,那麼 CPM(觸擊) 就是個不錯的指標;如果看的是新戶但有一定程度的觀看次數,則對 CPM(觸擊) 的要求可能不用那麼嚴格,但要檢查 CPM(曝光) 是否夠低。
實用指標2:CPC
CPC 衡量每次點擊的成本,廣泛用於所有廣告平台的分析,但 Facebook 的 CPC 稍稍不太一樣,請小心使用。
根據 Facebook 的名詞解釋,點擊(全部)是:
包括連結點擊次數、點擊廣告其他部分的次數:
・連結點擊次數
・貼文的按讚、留言或分享次數
・點擊 Facebook 粉絲專頁或 Instagram 個人檔案
・點擊以使用全螢幕展開相片或影片
・點擊專頁名稱
由於 Facebook 各聯播網上能點的地方太多,也剛好 Facebook 將這些點擊都算進 CPC,因此我們需要斟酌使用點擊、CPC。
目前 Facebook 提供由 CPC(All) 衍生出來的 CPC 徒子徒孫們有:
我自己偏好看最後一個:不重複連外點擊成本,因為他跟轉換成效最有關,數字通常也是最醜的,可能因為這樣,Facebook 並沒有提供這個數字,而是要自己倒出來分析時來製作:
不重複連外點擊成本 = 花費 / 不重複連外點擊次數
看這個數字也讓我們在分析各個廣告平台時能比較公平,畢竟站在同一個分析基礎去比較 Google, Facebook, 其他廣告平台廣告,才能知道應當擬定的策略,包含各部位該配置的預算、TA 以及創意等等。
CPV(Cost Per View)
如果你的廣告素材是影片,比起CPC,CPV可能是更好的衡量指標。Facebook提供的CPV有觀看3秒、5秒、10秒的,除此之外,你也可以適影片性質與長度,納影片觀看比例進來做衡量(e.g.觀看影片50%的次數)。例如:有的微電影影片要看完全部、或至少一半才具宣傳意義,那麼影片觀看比例的重要性就比觀看X秒的次數還重要。
實用指標3:CPA(每轉換成本)
CPA 也有人以 CPI 稱之,意思都是衡量廣告的每次轉換成效,CPA 愈低這支廣告的轉換效率愈高。轉換導向的公司非常看重這個數字。
知道每一個轉換成本固然好,但時常廣告會「無心插柳柳成蔭」,明明想優化的是轉換條件 A,卻不小心促成了轉換條件 B 甚至 條件 C,那我們應該把這些預料之外的成果算進去嗎?
就我的經驗來看,這給了我們至少 2 個啟發:
1. 廣告受眾、素材可能並沒有切的夠準
2. 只看設定的轉換成本不公平
針對這 2 點,我們應該回去檢查這檔廣告是否設定的不夠準,重新做實驗並檢查改善結果;同時也要認知:
每一檔廣告都可能貢獻你的轉換目標之外的目標,整體廣告的效益應該包含所有的規則轉換。
例如:我們總共有轉換 A、轉換 B、轉換 C,這檔廣告鎖定的是轉換 A 並花費 1,000 元,最後得到:
- 10 個轉換 A
- 5 個轉換 B
- 5 個轉換 C
CPA(All) 應該是 1,000 / (15 + 5+ 5) = 50 元;
CPA(轉換 A) 則是 1,000 / 10= 100 元。
廣告轉換權重
「將所有轉換都視為同等的權重」這件事到底合不合理?這個問題一直盤據在我腦海裡。比如說我有兩個轉換規則,一個是購買、一個是成為會員,他們兩個一樣重要嗎?如果一樣重要,那麼CPA(All)=Cost/(Conversion購買+Conversion成為會員)就是對的。那如果我們設定的轉換條件不是同等重要呢?方法1:
重新設定轉換條件,讓每一個轉換條件的重要性一致,實務上不太容易。方法2:
替每個轉換條件設定權重,例如購買的轉換權重是2、成為會員的轉換權重是1,讓CPC(All)=Cost/(2*Conversion購買+Conversion成為會員)。兩者都有其優缺點,給各位參考。(不過好像很多廣告界朋友都不認為這是問題🤔)
另一種客觀衡量廣告轉換績效的方式:
廣告轉換價值
另外一個分析方法是將每一個轉換設定每轉換價值,最後將其間的各自廣告轉換x各自美轉換價值,也就是廣告總轉換價值,去和花費金額相比。廣告總轉換價值 < 總花費金額 → 成效不佳
廣告總轉換價值 > 總花費金額 → 還行
廣告總轉換價值 >> 總花費金額 → 大師不過問題就在「如何定義各個轉換條件的每轉換價值」。建議可以透過市場分析或公司內部價值計算,幫每個轉換價值訂定一個值,並每季/半年重新檢討其正確性。
基本指標介紹結束,但分析才正要開始,耐著性子繼續看下去吧!
廣告追蹤整合
正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同理我們也可以把概念放到廣告平台上。Facebook 廣告平台上的數字一定就是對的嗎?是否會有盲點?
最好的方式是除了透過 Facebook 廣告平台追蹤成效,同時也使用第二甚至第三種方式來追蹤。最常見的方式是使用 Google Analytics(簡稱 GA) 來分析廣告的 inbound performance,需要配合的參數相信大家都熟知,也就是 utm 參數追蹤。
想要增加廣告網址參數,使用 Facebook 新提供的「建立網址參數」:
- 行銷活動來源:utm_source
- 行銷活動媒介:utm_medium
- 行銷活動名稱:utm_campaign
- 行銷活動內容:utm_content
這項功能不錯的地方在於:
1. 提供不那麼 geek 的追蹤參數設定介面
2. 讓我們的追蹤參數可以填參數
請注意上右圖的 tooltip,追蹤參數只會停留在一開始那個參數版本,如果後來更改參數對應的資料,追蹤參數將不為更動。
什麼意思?也就是說,假設活動名稱現在叫 test-ABC,將 utm_source 設為 {{campaign.name}}
:
utm_campaign=test-ABC
若事後覺得這行銷活動名稱不好聽,將原本的活動名稱改為 ggsumita,我們雖然可以改名,但追蹤參數 utm_source 會保持不變(utm_campaign=test-ABC
),而不會變成 utm_campaign=ggsumita
。一切都是為了不啟動連鎖反應,使得你的廣告要重新學習。
另一種方式則是直接填入追蹤參數,即連結的 ?
後的那串:
我比較習慣使用這個,並使用 Google sheet 自動產追蹤碼寫進來。各位可適自己的習慣以及和同事的合作方式進行選擇,但請一定要填入追蹤碼,方便日後的廣告入站分析。
分析報告
知道廣告的關鍵績效指標、並如何設置 utm 追蹤參數後,我們可以以多維度來分析廣告成效。
如何製作一份可以 report 給老闆、分享給同事的報告有其學問,其中的內容勢必含有:
1. 客觀的數據,例如視覺化呈現
2. 你的判斷,給予感性與理性的評論
3. 你的建議,最好包含資源分配預估
可惜 Facebook 提供的分析報告功能,坦白說跟你在管告管理員看到的幾乎一模一樣,比較建議的是將這些 raw data 以 CSV 方式匯出,複製貼上到 Google Sheet,再以 Google Data Studio 的方式呈現這些資料,可能以月線圖、週線圖並搭配趨勢,加上環比、同比、期間峰谷點一同來分析。
行銷數據整合分析
此外更要把其他廣告平台的數據整合,例如使用 Google Data Studio,在其上將數據、趨勢圖像化來比較。如此一來我們能更客觀比較多平台的廣告成效,甚至將廣告成效和真實業績數據做比較,抓出廣告平台提供的數據和真實數據差距,進而擬定下一步改善或數據系統整合。
有空的話再寫一篇討論啦!
▍結語
Facebook Ads 有很多好玩的地方,一定要把錢砸下去(至少要千元以上)才能試出一點成果。如果有機會幫公司操,建議來玩玩看(反正不花自己錢)。
廣告投放是個相對容易入門的技術,若能慢慢從 phase 1 進到 phase 3,相信你站的高度將絕對不止於廣告投手而已;也當我們看的比其他廣告投手更多、更全面的時候,我們才能從更正確的角度擬定對的策略,進而達到行銷目標。
最後,關於 Facebook 操作時會遇到的問題,由於篇幅較大且可獨立出來,我把它彙整成另一篇文,並內含一些小撇步(會想到就更新):
祝各位—廣告放得出去,錢進得來,大家發大財!
若有更多問題或商業合作,歡迎下方留言或透過 Facebook、email 聯絡。
▍學習資源
- Facebook 官方廣告介紹頁,最純的文件與資源。
- Facebook 廣告操作與優化策略(織田紀香),講的蠻細的。
- Facebook 練功坊(AdHub),提供新功能與更新說明。
- 尋找各種Facebook id
- Facebook 類似你的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