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
閱讀《動盪》:使用危機架構分析個人危機&台灣國家危機
透過動盪學習,激發出你我或國家的最大潛力
2019對台灣而言無疑是個「政治動盪」年。自 2018 年底綠地變藍天,韓流承襲年底的勝利,繼續於 2019 擴張其影響力,快速讓韓國瑜取得挑戰蔡英文總統資格的入門票。除了韓粉、英粉互鬥,郭家軍更是抬頭參一咖,甚至民進黨自身也分裂出功德派;就在藍綠爭霸時,原被看好的時代力量卻自我解體,而柯文哲影子帶領的台灣民眾黨則悄悄佔領許多中間選民的心。
除了政黨彼此間的競爭外,更激烈的是背後「意識形態」之爭,甚至將中國、美國是否為靠山加入戰局作為籌碼。總而言之,這看不出來是場亂中有序的競技,反而像是孩童時我抓你頭髮、你揪我領子的打法,外場看頗為幼稚,內場卻打得不亦樂乎。
亂糟糟的政界,如何解讀?
回想起 2019,我的第一個認知是「亂」。但亂不一定是壞事。
關於國家狀況我想問很多問題,但如果只濃縮成一個問題,我想問:
動盪如何發生、結束、並讓我們從中學習?
這不是一個簡單易答的題目,甚至是一個龐大的主題,我需要一個起點指引我方向。就在此時我發現了《動盪》這本書。
文章結構
這篇文章會包含以下幾個部分:
閱讀《動盪 Upheaval》
《動盪》的作者 Jared Diamond 著作不算多,但本本都是是重量級文本,不少作品你我都曾讀過,例如《槍炮、病菌與鋼鐵》、《大崩壞》。
這是一本以歷史帶主題的敘事風格的書。
主題在講「動盪」與「危機」(可抽換),引用 7 個國家的歷史史實,並以作者從心理治療學到的框架、以及補充架構,分析並解釋國家如何面對與因應危機。
什麼是危機?
危機可視為時間間隔很長,且十分罕見的劇烈動盪。
以人來看,危機定義因人而異。有些人小小起伏就歸為危機,如此一來可能時常遇到危機;若將定義的時間放長、規模定義更窄,那麼一生可能就那幾個。組織、國家同樣可以以不同規模、時間尺度來定義。
當人面對危機,如何解決?
人生在世總是會置身於危機中,關鍵在於我們如何應對、做出改變。
俗話說「危機即是轉機」,坎伯刻畫的英雄們都是在一個個足以滅頂的危機中浴火重生。而這一個個轉捩點,我們可以如何堅強地站穩、勇敢抬頭、做出改變?
作者提供的 12 項影響個人解決危機的成敗因素,我們可以先看過一遍,然後把自身曾經度過很苦的一段經驗放進去這個框架分析。
- 承認自己置身危機
- 承擔採取行動的個人責任
- 建立圍籬,勾勒出需要解決的個人問題
- 由其他個人和團體獲得物質和情感幫助
- 以他人作為如何解決問題的範本
- 自我強度
- 誠實的自我評價
- 個去的個人危機經驗
- 耐心
- 彈性
- 個人核心價值
- 擺脫個人限制
如果你曾經歷過大風大浪(危機),看到這些列點是不是心有戚戚焉?
從個人到國家
個體組成群體,擁有共同文化的群體們進而組成社會群體,也就是國家。作者分析國家動盪的角度便是以上述的 12 個因素作為基礎並延伸。
引人入勝的國家動盪史
第一個介紹的就是我完全不熟悉的國家——芬蘭,接著日本、智利、印尼、德國、澳洲、美國,最後乃至世界。篇幅雖少,且主要著重於近 2 個世紀,但每一個國家危機事件的發生、內部糾結與衝突、和解、推翻原政權、大屠殺、回歸和平,都是很精彩的歷史借鏡。
我的個人危機:大學轉經濟系
撐過危機不代表你真的「轉過去」了,我的大學學歷就是一個例子。
高三準備考大學時,我早就篤定志向要考經濟系,這是我高二讀公民課本中的「供需理論」時被啟發的。指考期間我仍然花課餘時間買經濟學讀物如《蘋果橘子經濟學》、《生活經濟學》研讀為樂。我喜歡研究「人」,不論是個體、群體或是他們所衍生的其他組成單位與關係。
天不從人願,考大學時數乙考不好,而經濟系又只看數乙,只好含淚選擇二類校系來讀。
大一什麼東西都是新事物,包含我的大學學歷材料系課程亦是。到了大二對於興趣的追逐似乎開竅了,我開始意識到我正在花時間在一個沒有興趣、才能普通的知識領域。
我想起了昔日的經濟系之夢。
為了轉經濟系,放棄原系必選修
大二下我幾乎放棄所有系上必修課,大三整年度完全沒修系上課,只為了修讀經濟系必選修。除了要趕在升大四時順利轉系成功、如期畢業,更因為經濟系每堂課都很有趣,即便是自己看課本也讓我很開心。
台大經濟系轉系基本上有兩個準備
- 學期成績
- 經濟學考試
我自認學期成績並沒有衝到 GPA 4.0,但經濟系相關的課 GPA 好歹也不差,再加上自己已有經濟學各個領域初學的基礎,自認不難被刷。
轉系考那天所有考生在舊社科院外面等著,「古色古香的社科院真是宜人」我暗自感激著。鐘響,考生魚貫而入,翻起考卷一頁接著一頁地寫,個經、總經、國外、國內時事都有,我奮力執筆寫下,為的就是要轉去理想的系所。
結果:失敗。
人生最重大危機之一
收到結果通知的那一刻,心情掉到谷底。原本都準備好修完大四這一年即可順利畢業,進到理想的新創公司,或和好友一起做個有趣的創業。
豈知天不從人願,我第一次這麼怨嘆人生。
我永遠記得知曉結果的時候人還在 P&G 暑期實習,正為結業報告忙的焦頭爛額,卻半路殺出一個噩耗,那時大概是我一輩子難得「慌了」的時刻。
各種負面聲音繚繞:
- 這樣的心情能順利做完實習期末報告?
- 做不好會不會就拿不到工作 Offer?
- 轉不過去經濟系,我要回去重讀材料系嗎?
- 現在回去讀沒興趣的科系,畢的了業嗎?
- 畢不了業,我會不會只有高中學歷?
- 人生有希望嗎?
- 還是要考轉學考?重考?
- 還有什麼路可以選?
- 我是不是廢物啊?到底是哪一條路走錯了?
我無法正視自己正遭受的危機。這是我頭一次承認我來到了人生谷底,再怎麼激勵人心的言詞、再怎麼悅耳的音樂都入不了耳。我免強自己做完實習簡報,回到學校迎接痛苦的開始。
還是得面對,人生有其出路
好在我的負面情緒來得快、去得也快,也可能因為個性使然,和朋友、同學接觸並抒發一番後,我慢慢回歸理性狀態。
考量了各種可能性,我最後選擇回材料系,最後順利拿到學士學位。
以下我嘗試以事後諸葛的方式,套用《動盪》提供的模型:
- 承認自己置身危機
不再沈浸於負面情緒,我承認自己已搞砸,自怨自艾無濟於事。 - 承擔採取行動的個人責任
要全力拼轉經濟系,不修材料系的課作為 backup plan,是我不給自己後路,都是我一人的決定。這是我的責任,我得扛。 - 建立圍籬,勾勒出需要解決的個人問題
工學院的課只要認真讀都可以過,能力不是問題,但我得先知道若要繼續讀完材料系,我心裡的「檻」卡在哪些問題上。 - 由其他個人和團體獲得物質和情感幫助
親人、當時的女友、好友都是最好的情感幫助。同學借我的課本也是。 - 以他人作為如何解決問題的範本
無。身邊沒有跟我一樣例子的人,反而多的是順利轉到經濟系的朋友。另一種則是還在考重考或轉系考,但依然沒考上。 - 自我強度
「自我強度表示有自我感、有目標感,是接受自己的本來面目」,在決定好續讀原科系的時候就表現出自我強度,我也相信自己可以克服這次的危機。 - 誠實的自我評價
我了解自己喜愛經濟學,但我得承認我不太會考經濟學論述題,也許我該多讀點文科例如歷史、文學。材料系雖不是我最想讀的系,但好歹也是二類不錯的工學院系。我不是好學嗎?來了解這領域一定會有所收穫。 - 個去的個人危機經驗
過去沒有如此重大的危機,但若把危機的定義放大,升高三開始認真讀書時也許算是。當時我充分規劃應該要讀的範疇以及教科書,有紀律、有系統地按部就班完成我設下的一個個目標,最後考上不錯的校系。 - 耐心
要以材料系的學位畢業,我仍需漫長的 2 年。我了解這是一場馬拉松,修課不能一次暴衝。 - 彈性
每學期 effort 必須恰到好處,多給自己一些自由的彈性時間,才不至於多科作業、考試、報 paper 攪在一塊時爆炸。 - 個人核心價值
我相信人定勝天、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因此我相信自己能度過這次危機,只要我付出相對應的努力,痛苦會變成最美的傷疤、作為勇敢的證明留下來。 - 擺脫個人限制
我沒有太多的選擇自由,就是得讀完材料系,但我可以把「材料系不是我的興趣」的限制拔掉。畢竟都選擇讀了,不如抱持開放的心接受,看看能不能從中了解這個領域的更多核心知識與框架,抽象化、加持在未來的各種應用。
如果看過地獄,我就不怕魔鬼
由於事發已久,我無法回頭把任一元素拔掉做 A/B Testing(可以的話我也不想),但我度過了人生最大的危機。
現在,我相信未來的危機,也可以得心應手。
當國家置身於危機
國家又比人複雜,因為涉及到多人組成的團體、領導人、以及團裡或領導人的擁護者,因此除了個人 12 項因素外,還可能有領導者、和解、內戰等問題。
以個人的危機解決要點轉化為國家層級的危機處理:
- 國人對於國家陷於危機中的共識
- 承擔國家採取行動的責任
- 勾勒出需要解決的國家問題
- 由其他國家獲得支援
- 以其他國家作為解決問題的典範
- 國家認同
- 誠實的國家自我評價
- 國家危機的歷史經驗
- 應對危機的耐性
- 針對特殊情況的彈性
- 國家的核心價值
- 地緣政治的限制
除了上述 12 點,Jared Diamond 也提出幾個只有國家才會有的問題,例如:
- 一位或多位領導人的角色問題
- 政經制度的重要國家角色
- 和平或暴力式革命,做出選擇性改變
- 是否引入不同類型的國家改變,作為整體方案的一部分
- 危機是由國內或國外引起
- 衝突各方如何達成和解
人真的是很有趣的生物,當我們把系統從「個人」轉向「群體」時,需要關注的點不僅繼承單一個體,也增加了「個人與個人」、「群體與群體」、「群體內在」等面相的觀察與問題。
這些問題當然不只人,其他生物亦可以套用之,不過基於數量增加、多樣性增加而衍生的複雜度(含造成的問題與正面效益),壓倒性地勝過其他動物。當然放到分子、原子結構也可以有類似的現象。不過由於快偏題了,就此打住。
台灣如何面對危機與處理?
框架的目的不在於單純將內容填入,而是在運用已被建立的鷹架同時,思考為何帶入、內容應為何、如何分類、是否解決最初的疑問,並在完成框架的內容帶入時,得到想要的答案。我們來看看台灣的例子。
台灣人最有共識的就是主權危機,而這危機是由外國所引起。在面對、處理危機期間,台灣以 8 年一個 cycle 更換總統,也剛好是 8 年一次政黨輪替。每一次選總統皆為全民普選,以相對多數決決定勝出人選。所幸目前各政黨間並無暴力行為,即便兩黨各執己見,仍尊重民主投票的決定。
基於我生活在台灣近 30 年,擁有 10 數年台灣史研讀(含義務教育)的知識量,以及長期 Facebook、PTT 廝混的經驗,我嘗試以上述架構來分析,並以目前最大的「主權危機」來分析台灣目前狀況。
- 國人對於國家陷於危機中的共識
我們都知道台灣在國際間被中國打壓。 - 承擔國家採取行動的責任
在強國的國際壓迫下,不管是藍綠任何一黨要採取伸張主權的行動都不容易。民進黨的作法讓年輕世代比較能認同:台灣缺乏主權,政府的責任就是讓人民擁有獨立主權。 - 勾勒出需要解決的國家問題
台灣目前最核心的危機在於主權。面對主權的打壓國中國,台灣在經濟、世界地位上無疑是「大衛」,要如何運用資源抵抗「哥利亞」,同時維持民主、國家主權,將是台灣最大的挑戰。
有人會說國民黨親共,或是說民進黨台獨,但都是希望台灣能在各國前被承認政經主控權,只是以各自的方式在角力與爭取。
除了主權,還有經濟、外交、文化等問題,影響的範疇如我國無法加入 WHO、無法加入聯合國、以中華台北參與奧運等。 - 由其他國家獲得支援
台灣在主權認同上幾乎沒有被任何國家以國家最高負責人的身份承認過,僅有少數國家議員向國會建言承認我國。我國也曾以金援他國的方式換取相對應的國家友誼,但逐年漸少中,目前僅有 15 個主權邦交國(截至 2020/02/01),可說是孤立無援。 - 以其他國家作為解決問題的典範
芬蘭和台灣有類似的歷史,在二戰時和蘇聯打必輸的冬季戰爭(Winter War)得到慘痛教訓,為了主權做出許多割捨。細看芬蘭的歷史,這個典範選擇可能會讓許多台獨份子憤怒,但卻是芬蘭用大量人民的血換得的最佳妥協,這會是台灣的借鏡之一嗎? - 國家認同
台灣自由而民主,除了原住民外幾乎為華人(非最佳詞但易懂),承襲中國過去的文化,因此文化部分和中國重疊率高,不像日本、芬蘭、韓國那樣擁有世界獨特的語言與文化背景。 - 誠實的國家自我評價
台灣在某些國家議題上全國人民並無共識,例如國名就可以分裂多個世代:我們所在的國家是 ROC?Taiwan?中華民國?中國?
若不刻意強調國名或國旗等,台灣整體仍有一定共識,例如對國家文化、國民友善度、醫療體系完善度感到自豪。 - 國家危機的歷史經驗
追溯台灣近代史,主要的國家危機多為國內衝突與政治專制,例如二二八事件、戒嚴與白色恐怖。外國引起的危機有二戰被日本統治的美軍轟炸,例如 1945 年美軍的台北大空襲,以及蔣介石和中國隔著海峽的攻防戰。
國人對於二二八事件、戒嚴普遍有認知,因此認同台灣需要民主制度、反對專制;也因為過去和中國多次開戰,了解以戰爭取得戰果是最後的手段,運用手腕談妥和平是最佳解。 - 應對危機的耐性
台灣的主權爭取是困難的,因此台灣也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政治領導人、執政黨、大在野黨不輕易刺激中國(e.g. 喊台獨),同時也持續和其他具威信的主權國培養關係。 - 彈性
面對中國的國際打壓,民進黨於 2016 執政時修改國民黨過去將經濟和中國掛鉤的策略,改採和美國、日本、歐盟 28 國等增近緊密度。 - 國家的核心價值
「我們守護民主」 - 地緣政治的限制
台灣很幸運身在島國,不像中東各國、德國在地形上門戶大開。但台灣和我們最大的打壓國——中國倒是很近,只隔著一個台灣海峽。
台灣的主權危機估計會持續多年,有賴現在以及未來領導人、人民決定台灣在國際的地位。
以上是我觀察目前態勢,並參考《動盪》提供的危機解決架構分析。如果你有其他見解或分析的結果,也歡迎你的分享!
帶著問題意識看歷史
講來講去好像《動盪》只剩危機分析的 12 個要素,事實並非如此。
對我而言,除了框架外,我學到最多的是啟蒙:
我們應該帶著特定問題意識或角度去閱讀各國歷史
坦白說我不是一個愛學歷史的人,但我喜歡帶有目的性地去「探索」。例如覺得自己時間管理不行,我 Google,或是找身邊自我管理很強的朋友,再不行去誠品找書。事實上目前的歷史文本幾乎都是「帶有角度」去闡述。
自從讀了這本書,我給自己的作業是一年內閱讀更多歷史類的書,而這些書必須是從我有興趣的角度來帶著我,例如金錢的歷史、風險的歷史、語言的歷史、傢俱的歷史。
另一個延伸問題,除了作者提到的 7 個國家,其他國家又是如何處理危機、度過動盪年代?例如複雜政經情勢的中東、和我們不遠的韓國、以及第三世界的剛果?作者八成沒時間出這些篇幅,但我都想了解,這都會成為我們寶貴的他國經驗。
結語
在撰寫這篇文章時,我體悟到自己的歷史知識量不足,同時恨不得自己多追一些台灣過去的歷史。有了這次文章的經驗,未來我也會更留意最新的相關新聞,畢竟「現在」的資訊就會是未來的「歷史」。
最後,你是否在人生中也有類似的重大危機?當初又是怎麼解決的?還是你現在正遭逢危機,卻不知道該怎麼辦?或是同樣的框架,分析台灣有不同的角度或見解?
歡迎留言、私訊我、或發一篇文章讓我知道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