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沒在山間的青玉──王地山燒

郭怡琳
FLANEUR 行人文化實驗室內容發展部
5 min readMar 18, 2019

就在兵庫縣中部綠意叢叢的山裡,篠山市沉靜地窩在低矮山丘間,這份寧靜低調,似乎也與王地山燒瓷器的故事遙遙呼應。

篠山市所在的丹波地方,原本就擁有丹波立杭燒這樣的名陶,歷史長達八百年,與著名的信樂燒、備前燒同樣名列日本六大古窯。盛名在外,使得陶人們來到篠山市後紛紛投奔丹波燒的懷抱,王地山燒的師傅兒玉玲央奈先生苦笑說,從他來到這兒以來,將近十位陶人來來去去,現在守著王地山燒的,只剩他和師父竹內保史先生兩人了。但是即使沒有響亮名聲協助,王地山燒卻也靠著自己的特色和丹波燒劃出區別。「我選擇來王地山燒,是因為瓷器展現的準確與精緻很吸引我。」兒玉先生這樣說。丹波燒陶器所擁抱的粗獷和窯變,對王地山燒的瓷器來說,是完全不加考慮的特質。兒玉先生隨手拿起腳邊的一個瓷碗解釋,窯燒時氧氣的變化與擺放的位置都會影響瓷器的成色,所以我們眼前這個擁有銘黃和青綠美麗漸層的晶亮瓷碗,其實是氧氣濃度不均的失敗品。不只是色澤,紋樣的精細程度也是陶與瓷大不同,陶器的土坯是在濕潤的狀態下製作,而相反地,瓷器是在乾燥後才開始加工,因此能製作出纖細的細節。看著窯廠內展示間的式樣繁複、成色潤澤的大小盤缽與花瓶,就相當能理解王地山燒瓷器對兒玉先生的吸引力了。

即使不如古窯的歷史久遠,王地山燒也有自己的淵遠流長。江戶時代各大諸侯以藩主的身分管理領地,不只效忠幕府將軍,各大藩主之間也多有交流,禮尚往來就是常有的事了。文化文政時期(1804~1830)篠山藩的藩主青山忠裕為了製作高品質的瓷器作為贈禮和提升藩內產業之用,選定了王地山這塊土地,找來京都出身的名匠欽古堂龜祐來做技術指導。欽古堂龜祐最有名的事蹟之一就是在三田藩(現在的兵庫縣三田市一帶)成功燒出了需要高級技術才能製作的青瓷。青瓷之所以難做,是因為青瓷需要使用主成分有氧化鐵的釉藥,經過高度無氧狀態達成還原效果才能燒出。不只有氧氣的因素在,釉藥的成分也很精細微妙,大致上如果氧化鐵的成分多,釉藥會呈現梅紅色,燒出的瓷器偏青綠色;氧化鐵的成分較少,釉藥本身呈鮭魚粉色,瓷器完成後偏粉藍綠色。但像是鈦等微量元素也會影響釉藥的成色,什麼狀況下偏藍、什麼狀況下偏綠,都不好拿捏,才會直到江戶中期青瓷仍被陶人認為是難度極高的製品。

釉藥呈現梅紅色是王地山燒的特色

除了青瓷外,欽古堂龜祐為王地山燒帶來的另一個禮物是「土型」塑形技法。先用磁土或石膏做出器皿的模子「土型」,雕刻好紋路、素燒完成之後,只要將磁土坯按在土型上,就可以壓印出凹凸相對的花紋來。原理說起來並不困難,跟蓋印章有相同的道理,但這個做法可以做出傳統拉坯轉盤所無法做出的複雜花紋,也比手捏塑型來得更快速而且水準一致。這個花紋古典的青磁鹿牡丹文小皿,正是用土型塑型的方法製作出來的。

採用土型塑型的方法製成的器皿

王地山燒有了青瓷和塑型的兩大特色,開始蓬勃發展,在1848至1854年間達到巔峰,除了青瓷以外,也生產染付、赤繪等彩繪的瓷器。但是隨著明治維新過後廢藩置縣的措施,身為篠山藩附屬產業的王地山窯也一度從歷史上退場了,廢窯超過百年,直到1988年才又由當地發起復興運動。王地山燒畢竟主要是諸侯大名贈禮之用,商業流通並不常見,所以原本成品就不算多,流傳到百年之後的瓷器可想而知不會好找。兒玉先生回憶到前人為了復刻過去王地山燒的紋樣,不只翻古書、上博物館,還把已廢棄的窯跡重新開挖尋找碎片,也四處拜託居住在當地好幾代的居民一起找找是否有家傳收藏的王地山燒器皿,好借來臨摹設計。好不容易蒐集了些傳統紋樣,又不能沒有創新,所以竹內先生等人也開始用王地山燒的技法做創作,努力了二三十年,好不容易把產品從傳統的盤、皿、缽等等食器或茶具,擴充到包含花瓶、香爐在內的數十種。

典雅的花紋和色澤,可以抓到喜好復古美學的人們。但篠山市府也不想讓王地山燒停留在「歷史遺產」的印象之中,所以積極尋找可以將產物帶到年輕人眼前的機會,就這樣和兵庫縣在地的設計公司TRUNK DESIGN搭上了線。設計總監堀內康廣先生說,從篠山市府提出合作案以來,到成品出爐上線,花了超過一年的時間。他保留了王地山燒以食器、茶具為主產品的傳統,以及青瓷或濃或透的美麗色澤,再配上現代感的新設計,結合出即使擺在工業風咖啡廳也不突兀的新產品:豬口杯的造型俐落乾脆、水杯卻有個刁鑽的圓弧;碗的外壁和盤子的邊緣有著竹內先生和兒玉先生一刀刀刮下的「鎬」和「面取」紋理,紋路高處釉藥稀薄顏色淡,低處釉藥積沉顏色深;還有素雅的白色也被拔擢成主角,不像在傳統王地山燒瓷器中只能當個彩繪中低調的襯底。

聊到王地山燒的未來,兒玉先生笑說他也沒想太多,幸好自己和師父竹內都還處在壯年,繼續製作、繼續辦展,偶爾也來個老少咸宜的捏陶體驗,也許隨著曝光率增加,感受到王地山燒之美的人會願意待下來一起打拼。的確,親手接觸產物就是認識產業美好之處的第一步,看著桌上一個破掉的杯子土坯,是同事體驗刮出鎬紋時稍一出力就捏破的結果,讓我們因此發現王地山燒的輕薄細緻和工藝的巧技,不由得連連驚嘆。即使王地山燒現在仍然沉靜地待在兵庫縣的山丘間,但復興之路也才剛開始走了三十年,未來會有什麼,我們和兒玉先生一樣期待。

捏破的粗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