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人工智慧的起源 — 從開源社會運動說起

Angelina H. Huang
Flowchain Knowledge Camp
9 min readMay 26, 2020
Source: https://opensource.dev/

虛擬貨幣、區塊鏈與人工智慧自 2018 年以來一直都是新聞熱門關鍵字,從炒幣價燒到炒區塊鏈工程師的身價,好像自己這前浪沒有跟上這一波長江後浪,隨時就會被曬乾在沙灘上。

在 21 世紀這波破壞式創新的科技革命中,從人工智慧到區塊鏈,科技翻新的步調不斷加速 ,如電腦科學家雷蒙.庫茲威爾(Raymond Kurzweil)提出的「進化的六個時代」,他預測當晶片技術的發展超越摩爾定律,在突破反曲點(Inflection point)後,便會以爆炸性的速度呈現指數增長,最終達到奇異點(singularity),也就是科技超越、甚至取代人類生物體所有能力的時刻。庫茲威爾這略帶末世論色彩的預測,雖也引起不少批評,但仍值得我們探究。 「21 世紀的 21 堂課」作者哈拉瑞也在該書中指出,這種因新科技爆炸性的潛能而迷失方向、末日將至的感覺只會日漸加劇。

然而即便學會怎麼寫程式、建構演算法,仍處於大眾跟風的位置,無法站在突破性的浪尖上。當然,我們無法精準預測下一次的科技突破會出現在何時、發生在哪一個領域,但綜觀人類科技史,其實是有跡可循的,從互聯網竄起,經過行動通訊發達、智慧手機的盛行,人工智慧展露頭角,到比特幣等虛擬貨幣挑戰國家法幣地位、金融市場規則從此洗牌等,在這些科技發展的轉捩點中,你知道它們有什麼共通點嗎?那就是皆起源並茁壯於開源(Open Source)。如果沒有開源,那麼今日可能不會有這些科技出現,至少也不會如此迅速地蓬勃發展。

那麼開源是什麼?

這個時不時出現在科技新聞角落的小關鍵字,究竟有什麼魔力可以讓人類科技史在短時間內出現爆炸性增長呢?在本刊的「開源時代的興起 — 原始碼的共享經濟」一文提到了開源的定義。開源主要目的是希望開放大部分底層關鍵技術的源碼,讓這些技術基礎不被單一公司把持,降低開發者的進入門檻。只要將源碼開源釋出,所有有興趣的開發者,都能自由的使用這些資源。

而開源要能發生影響力,依靠的便是「社群」(community)的力量。因為門檻降低,一群擁有共同興趣、理念與技術的同好就可以組織社群,共同開發專案,提出更優化的技術。開源最廣為人知的例子便屬 Google 的 Android 開源專案(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 AOSP)。Android 是一個以開放源碼作業系統 Linux 為基礎的平台,因為 Android 系統的開放,讓 Google 與其協作生態系讓 Android 成為最多人使用、成長迅速的行動應用程式平台。

一般而言,社群內的專案都是交由社群共同投票決定和執行,並與商業有所區隔。因為開源社群最主要的理念就是打破閉源軟體公司的獨佔,讓開發者間可以互相學習,彼此貢獻所長,開發出更好、更有效率的程式技術,一但沾染商業氣息,這個社群可能將會人氣盡失,因此開源社群對於開源軟體商業化多半是抱持反彈的角度,一直要到近期才有所轉變。

開源社群逐漸接受商業化的原因,不外乎與「生存」有關。總是要先填飽肚子,才有力氣去追尋理想。也因此,在完全開放與付費使用兩端的角力下,衍生出「授權條款(License)」的妥協作法,也就是在某些限制條件下,讓開發者可以使用、再製甚至商業使用開源程式碼。換句話說,交由作者決定是否授權商業使用。但選擇開源不代表作者放棄了著作權,只是改以自由開源軟體授權條款,保障自己的權益,避免遭到他人非法盜用。截至目前,由 Open Source Initiative 組織通過批准的開源協議(授權條款)就有 58 種。最有名的屬以下四種:

Source: Flowchain
  1. GPL 授權條款:可再細分 GPL、LGPL、AGPL
  2. APACHE 2.0 授權條款
  3. MIT 授權條款
  4. BSD 授權條款

這四種授權條款各有不同的限制,其中屬 GPL 最嚴格。

Source: https://progressbar.tw/posts/61

除了開發者的態度轉變外,連帶大企業也開始加入開源行列。如過去一直以閉源軟體爲最大收入來源的微軟也在 2018 年加入 Open Invention Network (OIN) 組織。一直以來都是開放原碼最強烈反對者的軟體大廠微軟,改變態度向該組織提供高達 60,000 項的專利,顯示微軟正在藉由 OIN 組織積極與開發者進行合作的意圖。因為在開放原碼技術越來越受到歡迎及重視的趨勢下,微軟與開放原碼的合作,將有助於其未來業務的擴張,這也回答了一直以來外界對於開源軟體商業模式的疑問。

許多人會好奇,企業都把原始碼開放了,那要賺什麼錢?這是很直覺的想法,其實從技術的生態系發展來看,底層技術越寬廣,往上建構的發展空間才越多、越高,因此將底層技術架構開源,反而有助於降低軟體公司的開發成本,與其每家企業各做各的底層架構,最後卻彼此不相容,導致產品應用範圍受限,以及為了使自家產品能更廣泛使用,投注更多資源在開發底層(這個過程通常耗時且成本高),不如與企業聯盟共享底層技術架構,有益於激發更多產品開發面向,滲透進更廣的市場。此外,開源的另一項好處是,其原始碼是受到到公眾檢視的,是否存有漏洞、藏有後門,通通一目瞭然。因此藉由社群的開發、維護與稽核,不僅加強了資料安全,也提升了程式的品質。

企業加入開源社群還有另一個好處,那就是「使用者」的擴散。使用者越多,代表程式碼的影響力越大,可吸引更多開發者加入,一齊開發底層上的應用層,以此接觸更多的終端使用者。我們從 Android 開源計畫就可以看到該模式所帶來的擴散效應,如 Google Play 就是相當成功的商業模式。藉由免費開源的作業系統觸達更多用戶,接著通過用戶使用 Google 產品的行為來賺取龐大的利潤。

Source: https://harishpillay.wordpress.com/2019/05/20/the-enormous-empowering-of-free-and-open-source-software-ecosystem/

在區塊鏈領域也可觀察到相同的模式,自 2008 年中本聰發布比特幣白皮書、2013 年 Vitalik Buterin 提出以太坊白皮書起,特別是以太坊開發者社群(The Ethereum developer community)持續蓬勃發展( 2018 年的統計指出,有將近 250,000 人),開發出相當多的 Dapp (截至 2020 年 5 月14 日,共有 2,833 個建在以太坊的 Dapp,日平均有 27.44k 的活躍使用者),而有後來的 Defi 去中心化金融產品與生態系,都是依此脈絡而成形。

各家區塊鏈平台的生態系活躍指數,由以太坊居冠 (2020.5.14)。 Source: https://www.stateofthedapps.com/stats/platform/ethereum#new

而比特幣的出現,與其底下的加密技術與分散式帳本系統,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這些技術其實發展已久,最早可回溯到 40s 年代。到了 80s 年代,隨著當時的時空背景,一股自由與開源軟體的社會運動勢力興起,而開啟了一連串的去中心化革命,才有了 2008 年中本聰的比特幣,與後續各式各樣的 Defi 去中心化金融社群的迅速發展。

Source: (1) Flowchain , (2) Building Block(chain)s for a Better Planet

一位開發者對於開源寫了一段有趣的描述:「開源提供了一個很神祕的方式來滲透進市場,培養新的裝置,吸引大量的新的夥伴」,進而建立起龐大的生態系。因此,想知道下一次的科技突破會出現在何時、發生在哪一個領域嗎?何不先成為開源社群的一份子呢?GitHubSourceForge 都是全球知名的軟體原始碼代管服務平台,其中 GitHub 已是全球最大的開發社群平臺,許多大型科技企業,如微軟開源釋出的程式碼,也會在GitHub上釋出,筆者服務的 Flowchain 基金會也無例外。

根據 Octoverse 2019 年公佈的數據,在 Github 上開源開發者人數成長最快的是香港、新加坡和日本,台灣則排名第 8。儲存庫來源最主要來自亞洲、歐洲和北美洲,亞洲開發者人數更位居第一。

2019 年 Github 開源開發者成長人數百分比 ( Source: https://octoverse.github.com/ )

除了參與線上開源社群,在台灣,你也可以選擇參與線下的「開源人年會」(Conference for Open Source Coders, Users and Promoters, COSCUP)。自 2006 年創立,是由台灣開放原始碼社群聯合推動的年度研討會,也是台灣自由軟體運動重要的推動者之一。今年,你可能也會在 COSCUP 看到 Flowchain 的身影喔!

Source: https://coscup.org/2020/landi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