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火山豆腐
泥火山豆腐,是我接近地方食材的第一站。2015年夏天,第一次去羅山,讓我非常驚艷。我所感受到的,並非是天然美景與溫暖人情的震撼,即便最初時我那麼以為,但隨著時光苒荏而過,後來我才發現,是那樣的過程使我碰觸到自己的內心。
「羅山泥火山」是在「羅山大魚池」附近不遠的觀光景點,如果在夏日時造訪,會看見一些乾涸龜裂的土地。但如果夠幸運的話,能看見噴口冒出的滾滾天然泥漿,斷層地形如遇到地震,天然氣與泥漿將噴發的更洶湧。用手輕輕的沾一點,放入嘴巴裡,是溫熱中帶點鹹味。這裡是羅山村的「鹽坪」區,因為地理特色而有名。
羅山村最著名的「泥火山豆腐」就是用泥火山當中的「鹽鹵」取代傳統製作豆腐的「石膏」,透過鹽鹵沈澱後所製成的豆腐,較一般的豆腐口感紮實且有彈性,不是嫩豆腐口感,反而比較類似百頁豆腐或是板豆腐。第一次吃到泥火山豆腐,是在溫媽媽家。同學們一起製作完成,入口時感受到豆香四溢,不用加醬油的原味就很好吃!羅山村家家都會做豆腐,但每家的風味不同。對於醃漬物「豆腐乳」也是,從加入的米麴、放置的時間、添加的調味料,都會影響吃起來的口感。
在羅山時總是靈感湧現,許多人會問,住在鄉村會不會很無聊?其實一點都不無聊,反而很忙碌。(但如果有很多同齡的朋友,那絕對會加分許多)有天我和孟臻姐去池上吃早餐,早餐約會總是天馬行空的聊,沒有疆界、不怕幻想。孟臻姐說,想要為原本的豆腐乳改包裝,重新塑造品牌。從天南地北的聊天過程中,我們發現兩個關鍵:「羅山村很多野貓」、「豆腐乳原來是來自中國湖南,而在湖南的豆腐乳又叫『貓餘』」,就這樣的靈感一剎,我們決定開始做「貓乳」品牌。
「貓乳」想要改變過去大家對豆腐乳的印象,希望用年輕、活潑、青春的態度賦予它意義。我們從十個文案裡挑選了這兩個:
「貓乳,是如貓般溫吞,在時光中發懶,青春、神秘、俏皮,是它的模樣。」
「她偷偷的看了食譜:泥火山鹵水、有機黃豆、磨豆媽媽,還有陽光和米麴。她不小心瞭解整座羅山村的秘密。」
憑著張哥對味道的敏銳直覺,開發了「原味」、「辣味」、「馬告鳳梨」等口味。直到前陣子搬家,我發現臺北的冰箱裡,還有一罐因為我手關節不好而打不開的辣味貓乳罐頭,心裡頭很驚喜。帶回家和爸媽分享,他們吃了後還尋味。還好仍有一罐,不是「貓乳」,而是上回去羅山村投票,大自然體驗農家的林大哥送我的「泥火山豆腐乳」,還能讓爸媽解解饞。
回想到羅山村的記憶,就像是心頭上一塊柔軟之處。直到多年後的現在我能明白:我終究離「土地」太遠,但離文化很近。我所過的每一個小日子,在生活中的選擇,就是我的信仰,我的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