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論階梯(Ladder Of Inference):跳脫結論綁架,給彼此個台階下(一)脈絡

常常會看到自己或他人很快跳到結論,甚至是太快把話說死,造成局面相當僵硬。推論階梯是行動科學中用於審視「推論」的過程,同時也是給太快跳入結論的彼此,一個移動的台階。本文藉由介紹推論階梯脈絡,幫助大家釐清並幫助入門使用

講到推論階梯,其主要是於哈佛教授、研習管理學始祖阿吉里斯(Chris Argyris)[01] 在「行動科學」(Action Science)的脈絡下發展而成。行動科學的初衷是希望能創造解決實際問題、更落地的知識,更多有關阿吉里斯與行動科學的介紹相當推薦 Joey 所撰寫的 Chris Argyris [02]。

在講推論階梯之前,我們先簡單瞭解在行動科學的脈絡下,其主要是用於協助建立所謂雙環學習模型(Double-Loop Model),也就是強調「資訊反饋」到「決策規則」中對「心智模型」反思的重要[03],瞭解資訊到決策背後的黑盒子,進而幫助建立完整的推論脈絡。

在瞭解脈絡後,討論推論階梯前,先來看看推論階梯的目的。人們的行動常常是在一定的脈絡「看到」什麼,進而「達成什麼」,在這裡對「推論」的定義指的是這從「資訊」到「結論」之間的過程,而推論階梯就是透過視覺的釐清中間的階層,推算我們有怎樣的心智模式與脈絡。

那到底什麼是推論階梯呢?這邊先介紹簡單好用的三階層版,跟「卓越引導力」[04]一樣的三層的分別是(一”)「選擇資料(觀察與篩選)」(二”)「做出詮釋(賦予意義)」和(三”)「畫出結論(做出但斷)」。為了方便之後解釋與比較,這邊用(ㄧ”)、(二“)與(三”)來代稱這版的階梯。

各階分別指的是從事實(外部)觀察到資料後,我們經過腦中的篩選(這邊開始就有些bias,如ingroup bias),進而對篩選過的資料下詮釋,做出判斷(評價、解釋與決策)後採取行動。而這整個過程就是所謂的「推論」,用階梯形象化後,進一步可討論每一階背後不同的脈絡(Context)、相信(Belief)與價值(Value)等,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推論。

生活周遭的案例有,有次開在路上,看到對巷車不斷按喇叭、閃燈,就下意識叭回去,結果再往前開,前面有警察在做測速,差點就被開單。這個過程中,關於這個過程,我可以用推論階梯回看從結論到觀察間,我有什麼反應。

我的結論是「叭回去」,對應取得資料「對巷車按喇叭」,中間有的是對資料的「詮釋」說「不知道在叭什麼」(感到不解),進而結合過去經驗、決定不甘示弱。

如果有什麼可以調整的,那就是在我做詮釋時可以放慢一些速度,賦予的意義改成「沒事應該不會亂按,前面應該有什麼事」,對應結論改成「觀察一下」,進而行動就會有所改變(放慢車速、多加觀察等)。這中間的差異,在於我意識到在推論時,有沒有進行反推,並重新創造另一條路徑。

結論來說,今天介紹了在行動科學中常用的「推論階梯」版本的其中一種(之後有文介紹更版本),瞭解了其對應脈絡,主要目的是什麼,能幫助我們更好瞭解如何多加運用。

參考資料:
[0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ris_Argyris
[02]: https://birdviewjoey.blogs.com/management/2014/11/chrisargyris1923-2013.html
[0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ouble-loop_learning
[04]: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7131

--

--

George Chan
Future Organization Lab 未來組織實驗室

Scrum Master / SDE @Amazon Health | Strategy Designer@Business Models Inc | Content Developer@Intellect | Cognitive Researcher@NYCU | 我想支持人們看見更多選項,建構出帶給自己力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