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企劃 / 百工流轉 ──女科技人和她們的無限宇宙

AI世界下的教育:教導本質,幫助學生發展有適應力的職涯,任何科系都可以學有所用

劉文琤 /海洋學博士,喜歡水母的美和未知,研究浮游動物。喜歡講話,曾在美國環保署及大氣海洋局實習。以為要走向政策之際,在博班期間成為母親,為了能同時完成論文並負擔高昂的托嬰費用,轉行從事數據科學。5年後進入顧問公司,目前從事海洋能源R&D,因緣際會又重回海洋。劉博士另於yournichecareer.com及臉書『海洋學家的母體力學』長期發表關於職涯、求學及專業成長等主題文章。

熱門產業與未來趨勢

40年前,我爸爸同時考上了師專和工專,兩者都有獎學金。當時在考試院任職的大伯建議,家裡已經有很多老師了,紡織纖維產業很有潛力,所以去念工專吧。

他成功搭上了紡織業的順風車,把兩個孩子扶養成人;但當他退休的時候,紡織業在臺灣已是夕陽產業。

真的有所謂的熱門產業嗎?又能熱門多久?沒有人能確切知道。

很多工作消失的同時,也產生了很多新工作。不管是我現在從事的「海洋能源」,或是我上一個工作「數據科學」,在我念大學的時候根本不存在。再往前一個工作「環境政策」,也不是我小時候所想像過的選擇。當年我誤以為,想做科學只有「教授」這個職業。

又如過去是為冷門的環境領域,在氣候變遷和碳經濟的時代,就算矽谷大裁員,仍然逆勢增長。而兩年前還十分火紅的區塊鏈,chatGPT一出現就冷掉許多。如果用「熱門」去選擇學習方向,恐怕是緩不濟急,等就業就變冷門的風險很高。

幫助學生適應快速變化的世界

在數據化和AI盛行的今天,舊工作消失、新工作出現的過程將會加速。如果僅依靠現存有限且不斷縮減的科系,去決定未來無限的職涯,何嘗不是一種自我限制?

COVID讓遠距工作變成常態,促進許多線上行業興起,數位化時代加速發展。遠距文化和習慣的改變,讓許多工作都變得更家庭友善。彈性和自由對許多女性的職涯發展可能更重要,工作本質有沒有遠距的可能,也會影響將來科系/工作熱門程度。

數位世界也變得更去中心化,更不受地域限制,從傳統少數熱門主題勝者全拿的時代,進入分眾的市場。教育就是一個好例子,以前一個好老師能收的學生就是住在附近的人,但現在是有網路的人。我有許多亞洲鄰居,晚上連線上中國老師的家教課,中文和才藝一起學。我自己也是如此,創業Niche Career,協助專業人士的口語表達和創業,客戶遍及全世界。我鼓勵大家更有想像力,新的世界是能統整、能適應、有創意的人的世界,這些特質常常都是女性見長,女性在職場也變得更有競爭力。

那麼,教育可以如何幫助學生適應這個快速變動的世界呢?我認為更要紮根本質:好奇心、學習力、思辨力、創意力、溝通協作能力、正直和善良。那些難以量化的能力,但讓人顯得更有人性,在AI光速發展的世界中,將更難被取代。

尤其是正直和善良,在具備了強大的能力之後,選擇做什麼、不做什麼,需要內心的價值觀判斷,那是機器無法取代的。

有些科學家認為,學者只需提供客觀論述,而做決定則是執政者的責任。但我並不同意,這把科學訓練限縮到工具的範圍而已。如果真是如此,最高決定都將只由不了解專業知識的人來做,那這個世界又如何能變得更好?

身為科學家,既然受過更多的訓練,見識過更廣闊的世界,更應該在模糊不清的時候,起身承擔起做出價值判斷的責任。不是只是被動提供客觀資料,也要主動參與倡議、教學、說服,去影響做決定的人,甚至成為做決定的人。這是掌握知識和資源的人所應盡的責任。

我認為教育在AI盛行的未來,反而應該從傳統知識技術訓練中,加入更多思辯討論和道德責任素養。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有了強大的科技工具,更要搭配更強大的心智,才能抵抗誘惑,做出有利社會的選擇。

數位時代的教育反思

現今的教育系統,起源於工業革命時期,其目的是大量培養一個蘿蔔一個坑的工人。時至今日,我們已進入數位時代,各種線上教育和在職進修逐漸興起,學習逐漸「去中心化」,傳統的專業邊界變得模糊甚至消失,但傳統學校教育方式卻沒有顯著改變。

在這樣的設計之下,所謂的「學用落差」可能會越來越大。如果學生抱持的信念是選擇一個科系,學習一種專業,畢業後找一個相對應的工作,做到退休,就像我們父母那一代一樣,那麼他們失望的機率可能會很高。

ChatGPT的興起,很多學校第一個反應是禁止。我想起國中時,英文電子詞典剛出來,就有一派老師家長認為,還是要手翻字典比較準,記憶會比較深,不准我們用電子辭典。而今連電子詞典都是過去式了,大家都googletranslate,也沒有人再認為加強英語競爭力的方式是要使用紙本辭典。

如果你穿越時空回到計算機發明的年代,你還會堅持要花很多精力練習心珠算嗎?或電腦剛發明的年代,你會很堅持一定要寫毛筆不能打字嗎?AI也是類似的道理。

與其防堵學生用AI,不如思考我們可以怎麼運用AI讓學習更有效率。教育者和家長可以重新思考教育模式,放下應試思維,將更多的重心放在培養學生的核心能力上,例如跨學科的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合作和創新精神。科技日新月異,唯有人的本質不會改變。

學習宏觀視角抓住本質

我博士時期研究的是水母,但我的工作跟水母無關,大部分的時候甚至跟海洋或生物也無關。如果用傳統的角度看,我的確沒有學以致用。然而我在做政策工作,運用了研究所教學所訓練出的理解複雜議題並簡單溝通的能力:做數據科學,運用了做研究的分析訓練;顧問和創業,則本質上都應用博班訓練的解決問題和創造知識的能力。以更宏觀的視野來看,我每一個職位都運用了研究水母時所受的科學思維、邏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論職稱如何,我都覺得自己是在做科學。

在學習或選擇職業時,僅僅依賴當下的熱門趨勢,乍看保險,其實風險很大。相反地,應該花心思掌握各種知識背後的本質,培養從本質舉一反三的適應力,就能以不變應萬變。

英文有句俗諺說「what got you here, won’t get you there」,說明不能以為只要重複過去的成功模式,就能複製下一個階段的成功,因為現在的層次和過去不同了。過去時代的經驗和成就雖然重要,但只有持續學習和創新,才能持續向前。

圖 / pexels / Tara Winstea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