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平推手/人物誌

吳嘉麗老師*──性平教育的推手與典範

蘇芊玲|大學退休教師;婦運、性平教育參與者

*吳嘉麗(1947–2021),淡江大學化學系教授,婦女運動者,「婦女新知雜誌」創辦人之一,曾任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長、台灣女科技人學會理事長、台灣女性學學會會長、行政院性別平等會委員、考試院考試委員、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常務董事等職務。吳嘉麗生前積極投入公眾事務中,長年關注科普教育、倡議婦女權益,推動性別平等教育等。(曾憲政等,2022)

1980年代初,吳嘉麗和李元貞等人,創辦了「婦女新知雜誌社」。1987年解嚴之後,婦女新知改組為「財團法人婦女新知基金會」,由吳嘉麗擔任第三屆董事長,之後多年一直在董監事會中。嘉麗老師除了婦運者角色,也是教師、學者和女科技人,在兩性/性別平等教育議題中,是個重要且長期的推手和典範。

▲1989年時任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的吳嘉麗教授歷史影像,取自「婦女新知基金會運動史料資料庫」 https://awakening.lib.tku.edu.tw/(財團法人婦女新知基金會提供)

從婦女新知基金會到教改會

1980年代前後,在風起雲湧的民主浪潮中,女性並沒有缺席。1982年,婦女新知雜誌社成立,以追求兩性平等、爭取婦女權益為目標。1987年,婦女新知轉型為基金會之後,更堂而皇之、全方位地展開各項行動。婦女新知一方面致力於喚醒女性自覺,集結更多女性的力量,另方面也深切明白,要改變傳統男尊女卑的觀念非得從教育著手不可。因此,1988年婦女新知著手檢視當時國立編譯館教科書的兩性觀,結果發現其失衡、偏頗的問題十分嚴重。除了召開記者會,將檢視報告發表在《落實兩性平等教育手冊》之外,也提出全面修改教科書內容、開放民間出版教科書,以及培養教師性別意識等訴求。這是校園兩性平等教育議題的開端。

1996年,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出版《落實兩性平等教育》,本專案研究報告,由蘇芊玲、馬蕙蘭、吳嘉麗、彭婉如、張玨合著。

1980年代民主種子處處萌芽,1990年代要求改革的聲浪四起,包括教育改革。1994年民間教改力量集結,發動了「四一O教改大遊行」,婦女新知也參與其中,提出「落實兩性平等教育」的呼籲。為了回應教改的巨大聲浪,行政院另行籌組了「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預計以兩年的時間,體檢臺灣的教育問題,提出教改藍圖,作為政府施政的參考。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簡稱:教改會)由時任中研院院長李遠哲領軍,總計30位委員中,女性5名,只佔六分之一。教改會原先的規劃並沒有包括兩性平等教育,婦女新知主動向教改會提案爭取到「落實兩性平等教育專案」,由蘇芊玲擔任計畫主持人,成員另有吳嘉麗、彭婉如、張玨、馬惠蘭等4人。

「1221 女權火照夜路」遊行(簡扶育/攝;財團法人婦女新知基金會/圖片授權)

研究案進行期間,廣納各方意見、集結形成共識,並階段性地跟教改委員做報告,獲取支持,這是最難應付的硬戰。記得在一次會議中,有男性委員發表高見:「男女怎麼可能平等?」;也有總舉自身經驗為例的,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個大學教授,說他很尊重女性,每個月的薪水都全數交給太太處理,云云。他一說完,嘉麗老師馬上回應:「很抱歉,但你有沒有想過,貴夫人的能力可能是財政部長,而不只是在家管理財務?!」一句話點出許多人的盲點!女性的才能和人生價值,怎麼會只屬於個別男性或家庭,由他們限制或認定?兩性平等教育正是要透過制度性的全面改革,將每一個受教者視為獨立個體,讓她/他不受性別身分限制,能充分發展才能,追求人生。

這個研究案於1996年年中完成,提出全面檢討教科書、改進教學態度與方法、設立「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提升行政及決策階層女性的參與率、設立「婦女研究學程」,以及成人婦女教育的推廣等幾個訴求。1996年底教改會完成任務,公布《教改總諮議報告書》,兩性平等教育被納入其中。(蘇芊玲等,1996)

(簡扶育 / 攝;財團法人婦女新知基金會 / 圖片授權)

正當所有人殷切關注行政院要如何落實教改會所提出的種種建議時,同年(1996)11月30日發生了「彭婉如命案」,全國婦女團體在驚駭悲憤中,發動一波波的抗議行動,快速催生了《性侵害犯罪防治法》、行政院婦權會,以及教育部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性平教育的推動自此進入原本沒有預期的速度、方向和規模。

從婦女新知到教改會,是嘉麗老師參與性平教育的第一階段和貢獻

STEM與女科技人

臺灣性平教育的推動,受到美國《教育修正案第9條》(Title IX of the Education Amendments of 1972)很多的啟發,也參考了它許多做法。Title IX 於 1972 年通過,具體文字為:

No pers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ll, on the basis of sex, be excluded from the participation in, be denied the benefits of, or be subjected to discrimination under any education program or activity receiving Federal financial assistance. ¹ (沒有人會因為性別因素,在接受美國聯邦政府補助的教育課程或活動中被排除參與、否定權益或遭受歧視。)

[1]有關Title IX全文,詳見美國司法部網頁 https://www.justice.gov/crt/title-ix

Title IX之下,有多項議題。實施以來,定期接受各方檢視。以2002年全美女孩與婦女教育聯盟(National Coalition for Women and Girls in Education, NCWGE)旗下約50個民間團體做的檢視為例,眾多議題被歸納成6個,這6 個議題是:體育與運動;科學、科技、工程與數學;職業與技術教育;就業聘僱;性騷擾,以及單一性別教育。

2023年,在美國教育部(U. 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發布的〈Sex Discrimination: Overview of the Law〉一文中,也特別指出,教育中的性別歧視包括「學校的STEM課程和計畫中基於性別的歧視 」(sex-based discrimination in a school’s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 (STEM) courses and programs.)

《婦女新知》1989年1月號,封面「理性篤實的化學家──吳嘉麗」(財團法人婦女新知基金會提供)

所謂STEM,指的是科學、科技、工程與數學(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也就是一般所稱的數理科技。在學科選擇上,一直有「男理工科技,女社會人文」的刻板區分。性別教育理論則認為這樣的區分有很大程度是由社會長期建構而來,若能改變教養和對待方式,性別二分的框架就會被鬆動。從教育角度而言,人盡其才是最高原則。

嘉麗老師是淡江大學化學系教授。在她成長的年代,選擇讀理化的女學生很少,即使到現在,學科的性別區隔還是很明顯。性平教育將STEM列為重要議題,除了受教權的考量之外,也因為在科技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女性若被排除,影響將十分深遠。STEM性平教育,致力於鼓勵學生不受性別限制,依照自己的能力興趣,選擇非傳統性別的學科、改進教科書的內容和教學方法。除此,建立更多人物典範(role model)也很重要。

嘉麗老師曾回顧自己在高中階段,受到一個化學女老師很大的啟蒙和鼓勵,而決定走上這條路。在當了化學老師之後,她也說:「……在化學課堂上,一位認真教學、致力研究、充滿活力的女教授,不就已經傳遞了角色扮演的正面訊息嗎?

嘉麗老師從選讀化學,當老師、做研究出發,進一步於2001年籌組女化學家聯誼會,2008年創刊「台灣女科技人電子報」(www.twepress.net)2,2011年創辦「台灣女科技人學會」,會員高達兩百多人。更於2011-2014年主持國科會的「促進科學領域中性別研究與女性科技人才培育規劃推動計畫」,2013年擔任亞太女科技人聯絡網(APNN)共同召集人,舉辦女科技人國際研討會(IConWiST),2017-2020年被推舉為APNN主席,2020年10月於新北市舉辦APNN&IConWiST國際研討會。

[2]《台灣女科技人電子報》第166期(2021.10.15)集結吳嘉麗老師14年來電子報文章全集,詳閱http://www.twepress.net/resources/paper/item/1178-2021-10-15-03-31-00

這些都是嘉麗老師在臺灣扎根STEM、努力連結,並拓展於國際,一步一腳印的屐痕,也是她貢獻於性平教育的第二個面向。

整理並開創更多性平教材

1988年,婦女新知檢視了國立編譯館教科書,發現問題嚴重,除了呼籲教科書內容需要改變,另主張開放民間版教科書。多年來,因為民間版教科書的開放與競爭,相關內容已改進不少,但仍未臻理想,研發、出版更多可用的補充教材,是必須多加努力的方向。

2008至2012年間,嘉麗老師在校長張家宜的大力支持下,結合淡江大學,將婦女新知多年來爭取婦女權益種種行動大量的資料,做了一番整理,建置了數位電子的「婦女新知基金會運動史料資料庫」(awakening.lib.tku.edu.tw)。根據這個資料庫,又進一步編纂《女權火,不止息──台灣婦女運動剪影》一書,附有影音教材和教師手冊,提供給老師作為補充教材使用(周雅淳、黃嘉韻,2012)。《女權火,不止息》包括華西街事件、國父紀念館事件、鄧如雯事件、彭婉如事件、葉永鋕事件,以及民法親屬編的修法歷程和成果。每一個故事都是斑斑血淚,也都對臺灣社會、婦女權益和性別平等影響深遠,可惜卻在正規教科書中缺席,或被一筆帶過。

《女權火,不止息 — 台灣婦女運動剪影》,2012年由財團法人婦女新知基金會出版,全書內容可於「婦女新知基金會運動史料資料庫」參閱。(書籍封面/蘇芊玲提供)

嘉麗老師自己在大學任教、做研究,也擔任過女性學學會的理事長,對高等教育的女性主義和性別研究的推動不遺餘力,但她深深了解性平教育必須往下扎根,從小做起。2002年,她和一群夥伴共同發起、創辦了以中小學教育為主要對象的「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2009年,她進一步跟協會合作,策畫出版了《追夢 — 我的世界宇宙大》和《築夢飛翔 — 我的世界宇宙大》兩本繪本。這個出版計畫遍訪各個專業領域中傑出的女性,再透過淺易生動的文字和插畫,呈現她們的生命故事。上册人物有建築師、生藥專家、景觀設計師、獸醫師、工程師、神經外科醫生、熊類專家、化學教授、太空科學研究者、單車旅行家等。下册則包括臺灣輸血醫學之母、泌尿科醫師、昆蟲老師、理化老師、高科技研發主管、環保運動者、機械工程董事長、電機教授、攀岩高手等等。這麼多樣、有趣的行業,一定可以鼓勵更多女學生海闊天空地去追逐夢想,也讓男學生從小就認識許多精采的女性。

除此之外,嘉麗老師也引進她在專業領域中結識的許多國際友人,邀請他/她們到臺灣來講學,或翻譯出版其著作,包括避孕藥發明人Carl Djeerassi(翟若適)的《康特的難題》和《一針受孕?!─戲說生殖科技》等書,以及Diane Wood Middle brook的《男裝扮終生》等等,都是很可以拓展、加深對性別議題認識的好書。無論高教、中小學教育,或一般性書籍的性平教材,嘉麗老師都積極投入,認真推廣,這是嘉麗老師對性平教育第三個面向的貢獻。

嘉麗老師雖不幸於2021年底因病過世,但她的一生,其所學所愛所為,是性平教育最好的推手和典範。

參考文獻

周雅淳、黃嘉韻(2012)。女權火,不止息:台灣婦女運動剪影(公民影音教材教師手冊)。財團法人婦女新知 基金會。

曾憲政總策畫(2022)。一代女科技人的婦運路:植物化學家吳嘉麗。女書文化。

蘇芊玲等(1996)。落實兩性平等教育。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 (STEM) RESOURCES”. https://www2.ed.gov/about/offices/list/ocr/stem-resources.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