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新知/跨世代的性平教育

「性別化創新」在校園之開展 — — 以全球集思論壇GIS TAIWAN 2022活動為例

蔡麗玲/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國科會「性別化創新的應用與推廣」計畫主持人
謝佳玟/國科會「性別化創新的應用與推廣」計畫前專任助理

性別化創新(GenderedInnovations,GI)」是當前臺灣政府推動性別主流化的重要概念,也是國際上科研學術領域運用多年的研發創新策略。目前它在臺灣的影響力已漸擴展至大學校園。本文就以「全球集思論壇GISTAIWAN2022活動」為例,說明性別化創新在大學校園的開展情況,及其性別平等教育意涵。

性別化創新

「性別化創新」是筆者及研究計畫團隊長期推廣之概念及方法。性別化創新的核心意涵為「『利用性別分析達到科技的創新發展』,就是在科技的研發過程中,納入生理性別(sex)與社會性別(gender)的分析視角,促成科學技術與知識的革新」(蔡麗玲、許純蓓、呂依婷,2016)。在科學、醫療與健康、工程與環境等四大場域中,許多科技研發皆因為納入性別視角後有了創新的成就¹。

[1]更多資訊可以參考「性別化創新中文網」http://genderedinnovations.taiwan-gist.net/

本團隊亦長期維護性別化創新之網站(以下簡稱GI中文網)。其原文網站為史丹佛大學所經營,用以提供學界及業界豐富的科研創新資源。而在本團隊翻譯並長期維護該中文網之後,此資源也在臺灣教育領域發揮影響力。例如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於2019年舉辦的《設計我們的世界 — — 科技性別化創新》特展即運用性別化創新之概念與思維策展,呈現許多GI中文網中的重要案例(蔡麗玲、張雅涵,2019);後續該展覽更以常設展形式展出,長期供一般民眾與學生參觀。而此影響力也拓展到大學場域,像是由大學生主辦的全球集思論壇GIS TAIWAN 2022(簡介如下),即運用了性別化創新之概念。

GIS TAIWAN 2022簡介

GISTAIWAN²(Global Initiatives Symposium全球集思論壇)是臺灣一個以學生為主體的國際論壇,每年舉辦為期數天的活動,以提供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學生與全球具領導地位的知名企業家、資深學者及創業家互相交流。2022年的活動於1月21日至25日由國立臺灣大學主辦,近百位籌備團隊人員主要由大學生組成,參加學員則包含高中生與大學生。2022年的年度議題為「Normality(常模)」,要求參與者挑戰人們日常仰賴的舊有常規或價值觀,並邀請年輕學生、政府、學術界、業界等優秀人士一同對話,以發掘更多創新點子。其核心主題之一是「Sci-Tech Society」,亦即關注「科技」形成過程中所參雜的人類思維與「社會」價值觀,特別是「性別」面向。因此,該次活動便指定學員以「性別化創新」做為發想提案的主要概念,並運用於案例設計中。

[2]更多資訊可以參考「GIS TAIWAN全球集思論壇」官網 https://gis-taiwan.ntu.edu.tw/
▲ 筆者蔡麗玲(前排右 1)與GIS TAIWAN 2022「性別化創新」論壇講座及學員合照。(蔡麗玲提供)

「性別化創新」在GIS TAIWAN 2022之運用

學員在GIS TAIWAN 2022活動中,須發想未來產品或服務的創新提案,並於活動最後一天發表。筆者之一(蔡麗玲)亦受邀擔任活動業師,帶領小組成員納入性別觀點,並運用性別化創新強調的「生理性別分析」及「社會性別分析」討論各組提案³。以下利用部分提案,說明性別化創新在此活動之運用。

[3]筆者感謝GIS TAIWAN 2022全球集思論壇主辦團隊的邀請,並特別感謝以下性別化創新小組相關工作人員之引導與協助: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四年級陳弘儒、外文系四年級程歆雅、財金系三年級鄭婷予、會計系三年級徐子涵。

首先是與移動安全有關的提案。例如學員發想利用毫米波雷達與AI辨識系統強化街道的監控系統,希望協助相關單位偵破跟蹤騷擾案件,打造一個人人(尤其是女性)皆能安心移動的社會。另一組則是為了提供更安心自在的搭車環境,設計了讓大家可以自行選擇司機性別的叫車App,其中亦內建安全回家的地圖。此二提案皆考慮到女性較易遭遇跟蹤騷擾之情況,亦即把社會性別納入分析,呼應了GI中文網之「優質都市空間」案例⁴,著重於了解誰能從現有設施與服務中受益、誰又被排除,藉以評估如何制定適用於更多使用者的安全方針。

[4]GI中文網「優質都市空間」案例:http://genderedinnovations.taiwan-gist.net/case-studies/spaces.html

另外兩個提案則著重於運用網路技術以減少性別不平等。其一是因應當時女性名人臉部圖像遭嫁接色情用途的社會事件,發想創建可以辨識影像內容是否遭「Deepfake(深度偽造)」變造的系統,用以協助處理該軟體引起的數位性別暴力事件。其二是打造無性別偏見的面試機器人或面試系統,以減少因為性別偏見而讓受面試者錯失入選資格的情況。這兩者同樣是進行了社會性別分析。不過,擔任業師的筆者亦於學員發表現場提出建議:機器面試系統需多留意數據資料庫及程式設計是否含有性別偏見,因先前Amazon的人工智慧履歷篩選系統就曾發生重男輕女之情況(Dastin, 2018)。

除了社會性別分析,這次也有基於生理性別考量的提案 — — 將女性及孕婦的觀點與經驗納入汽車設計。此提案即是延伸自GI中文網裡的「具包容性的碰撞實驗假人」案例⁵,鼓勵研究人員運用GI中文網提供的性別分析基礎方法之一「重新思考標準和參考模型」⁶,並分析男女之間的生理性別差異,進一步改良設計。

[5]GI中文網「具包容性的碰撞實驗假人」案例:http://genderedinnovations.taiwan-gist.net/casestudies/crash.html
[6]GI中文網「重新思考標準和參考模型」方法:http://genderedinnovations.taiwan-gist.net/methods/standards.html

雖然前述許多提案著重於女性立場,但性別化創新之精神並非只關照女性,其造福對象也包含男性、甚至全體人類。學員提案中就有一個是特別考慮到男性(因社會不鼓勵其示弱)可能較女性不敢透露身分或當面尋求諮商之狀況,而欲打造線上心理諮商平臺。可見學員們不只關照女性,亦關照同樣受父權體制影響的男性。此外,還有一項提案是設計任何性別都能使用的生理睡褲(可用於吸收月經或夢遺)。此設計則必須同時考量男女的生理差異,從差異中找到共用性,相當具有創意與挑戰,並能符合性別化創新試圖傳遞的精神 — — 以造福女性為始,終能造福全體(蔡麗玲,2020)。

上述提案中,有的希望生理∕社會性別分野不要那麼明顯,否則容易加深傳統性別刻板印象,或者對某一性別產生偏見(如欲研發無性別偏見之面試系統);有的卻著重區分生理性別的差異,才能針對這些特定差異進行分析與設計(如考量女性之生理差異設計汽車)。透過這些不同的切入點,我們可以知道,發想與設計的過程中須釐清產品服務對象是什麼性別、切入的性別面向是社會性別或生理性別、要對單一群體設計產品又或者是適用所有群體等等。筆者將上述提案的不同考量整理成以下表1供讀者參考。

表 1 GIS 性別化創新部分提案性別概念對照表

蔡麗玲整理

此外,學員之提案牽涉的性別議題包含跟蹤騷擾、AI性別平權、性別暴力以及性別包容式設計(inclusive design)等,顯見社會上發生的性別事件確實引起年輕學生的關注與興趣,而GI中文網提供的資訊,則成功地引領學員開發創新思維與設計。藉由性別化創新概念的運用,學員可以學習到:追求性別平等並不是女性要打倒男性或向男性奪權,而是要追求一個對所有性別都共好且友善的社會

▲筆者蔡麗玲(左1)帶領小組成員討論提案中之性別面向與議題。(蔡麗玲提供)

性別化創新之性別平等教育意涵

筆者觀察這次活動後發現,運用性別化創新的概念與網站資訊,是達成性別平等教育的利器與捷徑。首先,透過此次活動,學員們瞭解到,產品研發過程中必須納入性別分析,才能避免汽車設計以男性為主、人工智慧數據庫隱藏性別偏見等問題。

其次,性別化創新之概念亦能適時讓學生在思考服務對象時,擴及其他容易被忽略的群體,不只關照女性,還能擴及男性、多元性別、障礙者、身型嬌小者或不同種族等。

最後,學員學習到避免只以性別常模來思考,而能重新思考標準和參考模型,挑戰當前父權思維。可以說,學員們藉由參與此次活動,亦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性別平等教育洗禮。

整體而言,透過這次活動,我們可以看到性別化創新之概念正在大學校園被關注與運用,且具有性別平等教育之成效。可見,性別化創新的概念與資訊值得更廣泛地應用在各種教育現場或教育研究之中。此次活動除了適用於大學校園,以及此前臺灣科學教育館的常設展之外,接下來要如何進一步擴及更多大大小小的教育場域,讓更多有志推動性別平等教育者能善用性別化創新,則是關注性平教育的教師與研究者可以一起攜手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Dastin, J. (2018, October 11). Amazon scraps secret AI recruiting tool that showed bias against women. Reuters .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amazon-com-jobs-automation-insight/amazon-scrapssecret-ai-recruiting-tool-that-showed-bias-against-women-idUSKCN1MK08G

蔡麗玲、許純蓓、呂依婷(2016)。「性別化創新」工作坊活動紀實,性別平等教育季刊,77,70–77。

蔡麗玲、張雅涵(2019 年 5 月)。「性別化創新」的向下紮根:記 2019 年「設計我們的世界-科技性別化創新」 特展。「性別化創新的應用與推廣」計畫網站。https://taiwan-gist.nknu.edu.tw/index.php/component/ sppagebuilder/?view=page&id=332

蔡麗玲(2020 年 5 月 7 日)。瓦斯鋼瓶:從造福女性到造福全體。經濟部人才快訊電子報。https://www. italent.org.tw/ePaperD/9/ePaper2020050000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