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企劃 / 百工流轉 ── 女科技人和她們的無限宇宙

科科在山村 — — 貢寮的自然和歌

簡珮瑜/貢寮和禾聚落培力站專案負責人

生命科學系的迷因:一日科科,終生科科

當年入學時的生物系,在一波生物科學之發展趨勢,當時對於分子生物、基因工程的未來無限想像,大三時改為生命科學系,其他院校相關系所也依此潮流下,系所名稱也冠上生物醫學等字眼排列得贅長有如黃袍加身,未來的生命科學新貴儼然就此誕生,前途仿若織錦般燦爛輝煌,還記得站在肖楠樹下看著新穎的系所招牌,喝著手裡的搖搖,並沒有多想急奔往下一堂課,學分繁重的生科系,沒有太多時間理解學院外的事。

沒想到幾年後,政府帶領生技業起飛的夢落空,PTT八卦版一波戰學科,嘲弄生命科學新貴想像殞落,這個講求功績財富導向且投資報酬率的時代,有金錢價值的資訊不一定要在學院內取得,然而為人類累積的智慧結晶,需要無數科學家探究鑽研學理的長年積累,才可能使我們又往更浩瀚的未知領域前進一些,對於「一日科科,終生科科」利益導向這句迷因,莞爾無奈,然而了解價值觀出發點不同,戰場根本沒有交集,反倒是念完研究所後,理解到伏案於實驗室、書寫PAPER論文、判讀野外調查各種數據的階段學習探索已飽和,缺乏研究員那份靜定沉心,踏入工作後,才自覺與公民社會接軌,開啟科科之外的大千世界。

誤闖農村,如桃花源般的故鄉

我在職場的輪轉以保育推廣跟環境教育為主,職涯上的累積許多非體制的教學推廣經驗,待過環境相關非營利組織與社會企業,長時間大量與人們溝通互動,傳遞生物保育以及環境教育資訊,在一次職場按下休止鍵休息的日子,意料外走進老爸的家鄉貢寮(也是環境教育提到個人重要生命經驗的起點)。我跟朋友一起調查蜻蜓拍攝水田的溼地植物,單純沉浸在生物的世界,黃腹細蟌巍巍顫顫在水稻間穿梭,稻浪上看見風的形狀,石砌田壁上的過山龍凝結著雨滴,小穀精草如煙花在田間齊放,這片田野撫平內心的不安與躁動,不過也在這個歷程中,陸續體認山村發展的困境,前輩的努力延緩了急劇的水梯田地景衰退,在她們的推動中,一點一滴恢復了生產地景。

80多歲的老農還在守著田,然而人口流失的隱憂持續存在,世代的斷層尚未縫合,若未來沒有生活在貢寮土地上的人,就不會有這片里山風景,於是我開始嘗試用不同的方法擾動社群,自己也在過程中開啟與山村的各種對話。

收割後的夏末,珍稀的水生植物在水田綻放生機 (簡珮瑜提供)

從生物學的訓練切入地方傳統文化:臺灣水牛共生薪傳承

以前大學老師就曾說過,不用擔心走冤枉路,小時候想的成為一位科學家,在夢幻的博物館工作,事實上成年大部分時間都很難向長輩解釋我的工作內容,然而過去的每個片刻都帶領走向現在的自己。長年蹲點在山村朋友述說著,臺灣水牛在貢寮的水梯田依舊是農民翻犁的幫手,臺灣的農業文化凝結在這,然而可預期這種「人與水牛」的互動隨著老農即將絕版,望著夏末回到水田悠悠晃晃吃著再生稻嫩葉的水牛母子,厚實體態有如小象,溫柔眼神藏在令人生畏帶著歲月紋理的牛角下,曾經是臺灣人的精神象徵的水牛,如今也是主人以外的人生疏得很,站在田埂上遠遠拍著她們,難道這一幕會如前方山頭的落日餘暉?

那一年我開啟了多重身分,成為新農摸索水梯田的稻作種植,50年前阿公阿嬤帶著爸爸他們離開了山村前往都市,如今我再度踏入柔軟的土壤,也在狸和禾小穀倉做不稱職的小編、跑社區、農田生態調查,同時也向文化部「青年村落文化行動」提案以農業文化襲產為議題導向,透過水牛課題,思索人與環境的互動,從過往更進一步希望看向未來,除了向耆老長輩口訪記錄他們是如何利用貢寮的里山環境飼育水牛,甚至里山的地景竟也由水牛貢獻維持一部分。

水稻收割後,水牛輪牧回到水田,吃再生稻嫩葉,減輕農民翻犁的負荷,牛糞營養循環回到田裡,經由踩踏維持田區保水能力。(劉恩諭拍攝)
(左)學習與耕牛一起翻犁田地。/劉恩諭拍攝 (右)設在桃源谷草原的自動相機,冬季記錄到水牛利用主人搭設的簡易牛棚躲雨避寒(多在山坳避風處) / 簡珮瑜提供

然而生物學的訓練始終帶領著思考,好奇著「馴化動物與人類怎麼開始的」、「社會性的動物馴化推動人類社會的演進」、「水牛的馴化以東南亞起始有著地緣與物候型態的關聯」、「貢寮又冷又雨的冬季來自熱帶的水牛怎麼過」、「長輩說有著豐富水源之處才會養水牛,沒水的地方養黃牛」、「里山的水牛食草多樣性」,然而計畫是以議題擾動社區內外對環境的關注,太深層的學識探索不見得合適作大眾溝通,這部分也來自10年以來環境教育與保育推廣的訓練經驗,不同的社群需要不同層次的轉譯模式。

2 個月後田區水牛除草任務前後差異,水牛踩踏後漸恢復荒田的湛水狀態(劉恩諭拍攝)

也與同樣有著自然科學背景的夥伴試驗,架設自動相機觀察牛埔與水牛共生的動物,在牛浴池拍攝到龜仙人等級的柴棺龜;設定空拍機定航線掃描地貌變遷,也觀察一處水牛輪牧後的荒蕪田區,在水牛的啃食與踩踏下,漸漸恢復荒田的湛水狀態,雖然是可預期並與長輩農民說的一致,然而從來未有地景變化留下記錄,擔心水牛離開田區,驚擾鄰居,克難的用防水盒架設GPS,在牛主人的幫忙繫在牛頸上。

山村的阿伯阿姆(牛主人)陪我們嘗試各種怪想法,擔心怕我們迷路,陪同取回山頂草原的相機,另一頭卻轉去採集箭竹筍,並熟練剝除筍殼遞向我們,一同吃下爽脆鮮甜的嫩筍,常常與我對話的阿姆馬上就知道我又要問時節,立刻說道:「這四季都可以採得到,沒有限定時間」。里山的人們展現豐厚自然資源的知識,生活與環境相依,阿伯阿姆他們就是山村生態環境導師。

這時刻春日如歌,山村科科在貢寮的農生活,一直處在發現新知裡的驚奇感,充滿希望期待未來新解鎖的技能。

相關資料

森海生活事務所/水牛農業文化紀錄 https://highkha.wordpress.com/

和禾聚落/尋找未來里山人 https://www.facebook.com/hohovillag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