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劃 /「互學 ‧ 共好」──臺北市幼兒園桌遊玩出性平力

「蜥蜴女孩的下午茶派對」的性別平等教育成長

錢宥伶、賴冠吟、鄭毓儒/臺北市南港區玉成附幼教師

玉成附幼自2021年開始加入性別平等工作坊,第一年,我們在摸索中完成第一次的學習和教具成果展,深覺意猶未盡,因此第二年我們帶著期待再度參加,希望能繼續與夥伴共同成長,開拓更深的視野,探究更多的繪本與遊具。

2022年的工作坊加入了SDGs議題,劉淑雯老師介紹17項永續發展目標以及與其相關結合女力的繪本。我們從繪本出發,連結到生活內的議題,因此挑選繪本的角度和閱讀思考的範圍也變得更加深廣。這也讓我們實際將觀念帶回教學現場,從自己的意識提醒,多元選書,到分享繪本,期待所學慢慢注入孩子的心中,埋入性別平等與SDGs議題意識的小種子,等待發芽!

與SDGs繪本的相遇

我們選擇以「SDGs目標15陸域生態──保護、維護及促進領地生態系統的永續使用,永續的管理森林,對抗沙漠化,終止及逆轉土地劣化,並遏止生物多樣性的喪失」為主題,閱讀相關繪本並做研究分析。

對應SDGs15的繪本,我們挑選英文繪本Joan Procter, Dragon Doctor: The Woman Who Loved Reptiles。繪本主角是一位名為Joan Procter的女孩,封面上的她戴著珍珠項鍊,也「穿戴」冷冷的爬蟲類動物,是個帶有些距離感卻又擁有溫暖眼神的漂亮女孩。Joan不太在乎旁人的眼光,總是邀請她的爬蟲類朋友參與自己的日常活動,喝下午茶、散步、上學等,雖然別人無法理解可愛的小Joan為什麼喜歡「有點恐怖」的動物,但她總是能肯定且自信的繼續愛著牠們,照顧牠們並研究牠們,努力的將這份愛化為自己鑽研領域,最後成為專家學者,也成功地讓大家更認識爬蟲動物。

女孩,喜愛漂亮好像容易被接受;女孩,喜愛動物,尤其是外觀被歸類為不可愛的動物,就容易被視為「不一樣」!

因為開啟閱讀陸域生態議題的女力繪本,帶領工作坊的劉淑雯老師即時推薦由2022年剛出版的《恐龍女孩:第一位古生物學家瑪莉.安寧的化石大發現》。瑪莉(Mary Anning)喜歡到海邊,但她不是散步看海,也不是野餐日光浴,而是去挖掘化石。為了尋找各種恐龍的研究,她跟著一堆男性上山下海,甚至獨自努力不懈的前往環境嚴峻的地方探索各種可能。最後,她克服各種困難──挖掘的辛苦、他人的質疑、性別歧視等,帶著鏟子與鑿子敲打出驚人的發現和令人讚嘆的研究。

Joan Procter, Dragon Doctor: The Woman Who Loved Reptiles |作者:Patricia Valde z/ 插圖:Felicita Sala 出版社:Andersen Press / 語種:英文
《恐龍女孩:第一位古生物學家瑪莉.安寧的化石大發現》|作者:Linda Skeers / 插圖:Marta Álvarez Miguéns 譯者:張東君 / 出版社:字母文化 / 語種:繁體中文

當「女孩們」與孩子交會

對於幼兒園的孩子來說,Joan Procter, Dragon Doctor: The Woman Who Loved Reptiles及《恐龍女孩》這兩本繪本的用字遣詞與敘述內容是比較知識性且長篇幅的,且幼兒對於生物研究學者、考古學家的工作內容較陌生,但幸好兩本繪本的圖像表達簡潔生動、畫面豐富,我們在與幼兒分享時,邀請幼兒先觀察圖像並預先猜測,透過分享討論讓生物研究學者、考古學家的形象及概念在幼兒腦海中逐步形成後,隨故事情節進行,孩子們熱烈提問,和腦海中的印象對應。碰到故事中較專業的名詞時,孩子會自動用覆誦的方式幫助自己理解記憶。此外,我們在分享故事繪本時,也會多加運用狀聲音效,營造繪本中的情境氣氛,幫助孩子透過聆聽與觀察圖片連結主角的情緒變化,理解故事的起承轉合,感受這兩本繪本自然且有力道的傳遞職業及角色活動可以不受性別限制的觀念,學習主角們不受社會期待限制或受他人的偏見影響、樂於追求個人的興趣與長處的研究精神。

在與孩子共讀繪本的過程中,我們被兩位女孩對陸域生態探究的熱情吸引,引發我們想要繼續探索爬行動物的動機,同時也想將這股魔力渲染給孩子,希望孩子不受性別限制,一起踏進爬行動物世界的奧秘與精彩,也讓孩子了解若能勇敢接納自己的不一樣,可能就能看見更美好的自己。

「蜥蜴女孩的下午茶派對」構想誕生

下一步,我們將開發「蜥蜴女孩的下午茶派對」桌遊¹,融入Joan Procter、瑪莉.安寧這兩位女性生物學家的生命故事,及她們對地球生物的熱愛、對研究工作的熱忱。玩家可以透過桌遊遊戲經驗,探索、親近地球上各種不同的爬蟲生物,看見生物的美麗、體會尊重生命、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並期望玩家能感受研究的樂趣、了解感知喜歡探索動物是不受性別、年齡等限制的,進而更加關心生命平等、參與地球永續發展的行動。

[1]此教案曾於2023年參加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舉辦之性平教案比賽。

一、遊戲配件介紹

①遊戲盤1塊
②遊戲牌:藍卡/研究卡黃卡/機會卡紅色/下午茶卡
③腳印卡
④玩家人物配件
⑤蜥蜴配件
⑥腳印卡內容
⑦藍色研究卡內容範例
⑧黃色機會卡
⑨紅色下午茶卡內容範例

二、遊戲玩法介紹

  1. 玩家輪流從6張手牌(腳印卡)中找出相對應的排序沿腳印向前走,每次出牌張數1–6張皆可,若無牌可出則從手牌任選3張換牌。每次出牌後需補充相同數量的新腳印卡,使玩家手中皆為維持6張腳印卡。
  2. 玩家輪流從6張手牌(腳印卡)中找出相對應的排序沿腳印向前走,每次出牌張數1–6張皆可,若無牌可出則從手牌任選3張換牌。每次出牌後需補充相同數量的新腳印卡,使玩家手中皆為維持6張腳印卡。
  3. 累積滿5顆星星能量的玩家,可兌換領養1隻蜥蜴,最先領養到2隻蜥蜴的玩家即成為爬蟲類研究學者,遊戲結束。
遊戲玩法順序從別為(左)、(中)、(右)圖

試吃看看,我們再讓下午茶派對更美味有趣

最初我們參考桌遊「恐龍歷險記」玩法設計,讓玩家循著不同的爬蟲動物腳印,進行探索研究之旅,玩家在思考腳印對應排序時,同時也是邏輯思考的腦力挑戰。原先遊戲的設計是「先抵達終點的玩家獲勝」,但是試玩後發現,這樣的機制會影響玩家出牌時的考量,導致研究任務牌被抽取的機會減少,無法達到桌遊預定的目標。

經過多番的試玩、思考、討論、修正重做的循環,我們認為研究探索生物之美,應該是為沒有終點、不斷持續的旅程,因此嘗試將遊戲底盤的爬蟲腳印改為圓行環繞,遊戲結束則改為:玩家經由抽到遊戲卡並完成任務所獲得累計的星星數量,達到領養爬蟲夥伴數量者勝利。並增加腳印數量以提高玩家抽取遊戲卡的機會、改善腳印卡尺寸大小、人物配件站不穩的問題,成為目前的設計版本。

孩子們,一起來參加蜥蜴女孩的下午茶派對吧

在遊戲稍微成形之後,我們也嘗試和園內的孩子一起試玩,很開心的是孩子們相當喜歡,都很想加入遊戲。很喜歡孩子在桌遊進行時,會自然地分享自己接觸爬蟲生物的經驗:「我上星期去露營的時候有看到蜥蜴唷!我姐姐很害怕,但是我不怕!」、「我們家有壁虎,我想要養牠!」。孩子對於蜥蜴配件也都相當喜愛,忍不住扮演起飼養者,熱情地把抽到下午茶卡上的食物餵給蜥蜴們吃,然後彼此分享每隻蜥蜴不同特點之處。尤其是抽到「直接領養一隻蜥蜴」機會牌的孩子,像中大獎一樣高興,開心的學Joan把蜥蜴放在頭上!

孩子也會分享自己對遊戲卡上的觀察:「這個傘蜥蜴我有在侏儸紀公園看過,他耳朵後面會打開。」、「這種蜥蜴很大隻嗎?牠真的可以吃老鼠嗎?」、「我覺得蜥蜴住在很多垃圾的地方一定會哭哭,因為很臭!」,孩子也會稱讚彼此:「哇!妳好厲害,找的到壁虎和蜥蜴不一樣的地方,好像偵探唷!」

此外,孩子在遊戲中,會有可能抽到繪本裡研究學者因為性別而遭受拒絕、不平等待遇的情節卡,因為代表研究之路遭遇到挫折,這時候孩子必需把先前獲得的星星拿出來歸還,孩子已投射在遊戲情境中,所以相當忿忿不平的表示:「瑪莉想要參加演講都不行,也太可憐了!女生也很厲害啊!」。孩子的反應讓老師獲得很正向的回饋,因為這場蜥蜴女孩的下午茶派對,開啟了孩子們談論生物研究及性別平等議題的共同話題。

午茶派對後,我們想……

對數學邏輯概念一直不太好的我們來說,設計桌遊是一項困難艱鉅的工作,尤其是需由繪本出發、融入性平教育及SDGs議題,但又不能失去桌遊「好玩吸引人」的特性,一開始真的感到壓力頗大。但在參與工作坊的過程中,淑雯老師和南瓜妹老師總是親切溫和的鼓勵大家,提供我們參考的資源,此外工作坊夥伴的分享討論中,也給予我們相當多的靈感,在老師及夥伴們的熱情影響下我們跨出了第一步,沒想到這一步之後,開始了不斷思考、討論、修正的探究循環,忍不住一直想著如何能讓遊戲進行得更通順、如何讓遊戲更有趣、如何讓目標更加實現於遊戲體驗當中,雖然每次因為修改而重做都覺得好辛苦,但就是沒辦法停下來。

在實驗及修改的過程中,因為和孩子多次的討論、試玩,我們也發現孩子對於不同繪本中性別議題所顯現的敏感度,孩子會對於書本無主動敘述角色性別時,主動提出探討性別的問題,並分享自己思考的觀點,最棒的是,相互討論的過程中,孩子也能接受他人不同觀點的想法!而我們夥伴之間多次的集思討論,蒐集了不少孩子們在性平繪本分享、桌遊進行中的反應與對話,我們開始嘗試從孩子的想法中分析孩子的性別意識發展,並且和伙伴一起省思自身性別意識是否正向?開放性是否足夠?相互檢視我們是否保持客觀的想法?是否在不經意間傳遞偏誤的訊息?這樣的目標對我們來說並不容易,但我們深深感受到,透過繪本與桌遊的媒介,孩子與成人都能在更愉快輕鬆又有趣的氛圍感受下,彼此之間自然地擁有共同話題,經由對話開啟覺察自身性別意識的契機。

目前桌遊的設計形式可能還不夠完美,但經由這樣的一個小小桌遊,若能將性別平等及永續發展的議題化為小小的種子,送到孩子們的心中,等待他們慢慢發芽茁壯,一切都值得我們繼續努力,就像我們所設計的桌遊一樣,研發探究之旅,我們會不斷循環的走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