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劃 /「互學 ‧ 共好」── 臺北市幼兒園桌遊玩出性平力

陪著「瑪麗奶奶上學去!」──共讀《114歲的新生》,共創桌遊性平之路

鄭竹茵/臺北市建安國小附設幼兒園教師

繪本是我們在幼兒園中時常使用的素材,透過繪本不僅可以引起幼兒的興趣,更能拓寬幼兒的視野。透過參與臺北市111年度幼兒園性別平等教育工作暨討論會工作坊,講師帶領我們從SDGs的17項核心目標出發,分享許多有趣的女力繪本。我們發現透過繪本的圖文,讓我們能以簡單但具體的方式說故事,向幼兒傳達他們生活經驗中較為抽象的永續議題。在幼教現場,非常適合運用繪本開啟幼兒看向世界的眼睛,啟發多元思考,也讓幼兒開始關注自己以外的世界,看見在這個世界上還有更多人以不同的方式努力生活著。即使是身為成人的教師,也都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的反思及檢視自己是否有以身作則努力實踐這些目標。

瑪麗‧沃克奶奶的啟發

我們學校詳讀的繪本是三民書局2021年出版的《114歲的新生:瑪麗.沃克奶奶的閱讀之旅》。我們嘗試與幼兒共讀的過程中,創作一條平等之路。

瑪麗.沃克的一生

繪本的主角瑪麗.沃克(Mary Hard way Walker)在1848年以奴隸的身分誕生,從小她就十分嚮往自由,在15歲那年,一份解放奴隸宣言讓她獲得自由,卻沒有解決她的貧困。每每望著窗外和路上的文字時,她總是告訴自己,有一天自己要學會閱讀。20歲那年她結婚並有了第一個孩子,為了家庭她需要不停地工作,學習識字和閱讀就只能先暫時延後,一路忙到68歲,她仍無法有一天的鬆懈。

瑪麗.沃克的一生很長,她活到121歲才離世。在她114歲時,她身邊的家人逐一離開人間,家族只剩她一人孤單在世。這時的她告訴自己不能再等了,她走進了閱讀班努力學習,直到116歲時,她終於學會了閱讀。瑪麗.沃克用自己的一生向世人證明:學習永遠不嫌老。

自由是什麼?

在瑪麗.沃克奶奶的故事裡提到許多讓幼兒大開眼界的細節,如:瑪麗.沃克從小就需要一直工作,無法接受教育,這也讓幼兒就對繪本的情節產生疑惑,像是「為什麼瑪麗.沃克不能上學讀書呢?」、「為什麼要一直工作呢?」。因為時空背景的不同,造就當時因性別、人種、不同階級的差別待遇。幼兒可能會認為這只會發生在「別的地方,我住的不會」,然而這是事實嗎?值得我們身為教育者思考。老師也可以提出不同的想法,讓幼兒思考臺灣或是生活周遭是否也有人也遇到無法抗力的因素,不能平等的接受教育,被迫只能工作。延伸討論其他相關的繪本或議題,能讓幼兒更有同理心,也更願意包容別人的不一樣。

繪本透過瑪麗.沃克不同時期的身分──小女孩、少女、母親,用不同的視角闡述,讓我們很容易能在字句裡具體的體會「自由」可能是什麼:像鳥在飛的感覺;想去哪就去哪;想休息就休息;可以閱讀學習。對於幼兒來說,或許在不久的未來就能體會到,但對於瑪麗.沃克而言,即使是長大成人了,許多的「自由」仍須不斷努力追求,直到114歲她才完成夢想。

而最令人感動的是瑪麗.沃克奶奶總是努力稱職的扮演不同的角色,身為奴隸時的不停工作、解放後努力尋找安生的方式,每個她扮演的角色都充滿限制,那些限制又關乎她的性別:婦女總是需顧及工作與家庭照顧兩種角色,當時的社會環境無法讓她有餘力去追求她自己想要做的事,但她仍不放棄追求內心最渴望的自由「學習閱讀」。

桌遊開發:創造一條平等之路

讀完了繪本故事,我們也與幼兒共同創作桌遊,從故事出發在遊戲成長。小朋友們想要創造一條「平等之路」,學習瑪麗奶奶勇往直前、努力不懈的精神。下文將描述我們如何與幼兒一起「創路」的過程。

「瑪麗奶奶上學去!」

奠基於瑪麗.沃克奶奶的故事,設計了「瑪麗奶奶上學去!」的桌遊,我們與幼兒討論在故事中發現瑪麗.沃克奶奶有哪些特質:認真、勇敢追逐自己的夢想,面對生活中的困境也能夠不放棄。因此,我們對應遊戲與故事內容,設計在遊戲的路上可能會經過洞(象徵為了家庭、生活中的困難)而墜落,但瑪麗奶奶不會放棄,會重新開始努力;在卡牌設計上也搭配繪本圖片,請幼兒可以尋找能夠給與奶奶支持的圖卡,像是父親照顧小孩,瑪麗奶奶就有時間能夠讀書,期許幼兒能在遊戲中扮演在困境中的瑪麗奶奶,面對任何困難都能夠永不放棄。

桌遊介紹
‧桌遊名稱:瑪麗奶奶上學去
‧遊戲人數:2–4人
‧遊戲方法:
1.每個參賽者拿取4個相同顏色的人物棋子做代表,並將遊戲卡牌任意插入底座。 2.玩家可猜拳決定順序,然後以固定方向繼續遊戲。 3.玩家從卡牌座中挑選自己覺得對於瑪麗奶奶閱讀之路有益的卡牌,並將卡牌抽出後檢視底下為書本或是蠟燭。 4.依照卡牌下方的指示進行:「書本卡」依照書本數前進;「蠟燭卡」旋轉遊戲座1格。
‧遊戲結束:任一位玩家走至皇冠處視為遊戲結束。

▲(左)玩家抽取對瑪麗閱讀之路有益的卡牌。(圖/作者提供)(右)幼兒在遊戲過程中會遭遇到「洞」(困難),但也獲得「支持閱讀」的卡牌。(圖/作者提供)

研發過程的師生互動與反思

從遊戲的設計開始,我們不斷的調整與試玩,在試玩的過程中經由不斷的對話腦力激盪。我們也與幼兒共同探討在遊戲的過程可能遇到的困境。以下為桌遊試玩時的對話,T為教師,C為幼生:

T:你們覺得哪裡適合當作瑪麗奶奶閱讀之路的起點呢?
C:下面可以做一個門或是做一個梯子,讓奶奶可以走上去。
T: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想法,那我們下面做一個門、上面做一個梯子。
C:那個梯子會不會太陡、奶奶會不會爬不上去?
T:奶奶一定很開心你這麼關心奶奶,不過這裡的空間可能不夠做一個比較平緩的梯子。那你可以怎麼幫助奶奶?
C:上去的時候慢慢上去。
T:這個想法很不錯,之後再玩的時候我們也可以提醒同學,一起慢慢地上去。
T:那你們覺得要到哪裡才可以代表奶奶成功學習呢?
C:可以在上面做一個裝飾,表示走到那裡就成功了。
T:像是一個小旗子或是小皇冠之類的嗎?
C:可以把皇冠放在終點上面,奶奶走到那邊可以戴皇冠表示她成功完成學習了!
T:如果奶奶為了生活從洞洞裏面掉下去,你們猜猜看奶奶她會放棄不讀書了,還是會從頭再來呢?
C6:她會重頭再來……
T:那如果你在玩的時候掉下去了,你會覺得有點傷心嗎?
C:不會啊……重新再來一次就可以了!
T:在奶奶前進的時候,有可能會掉下去,聽完故事後,你們覺得奶奶可能是因為那些事情讓他沒有辦法順利的讀書認字呢?
C18:她可能要工作。
C9:她要照顧小寶寶。
T:所以奶奶可能是因為要照顧小寶寶,而且還要工作,因此掉下去沒辦法去讀書對嗎?
C9:對!
T:故事中的奶奶為了能夠好好吃飯、生活不能夠讀書,疑,那你們的奶奶有讀書認識字嗎?
C18:我奶奶她有讀書,她都會教我認識字。
T:老師的奶奶跟你的奶奶不一樣喔!她跟故事中的奶奶一樣到了老老的時候才去學校上學讀書唷!
C6:為甚麼她小時候不去上學?
T:(分享過去女性不能上學需要在家工作,以及現今社會的轉變)
T:你們覺得如果你是奶奶的家人,有沒有甚麼好方法,可以幫助奶奶呢?
C18:我認識我的名字,我可以教她。
T:我覺得這是一個很不錯的方法,但是奶奶可能每天需要工作,回家以後還要洗很多的碗,不知道有沒有時間可以學習。
C5:我在家會幫媽媽洗碗。
T:喔,我覺得很棒耶:所以如果你是奶奶的家人,你可能可以做些甚麼事情,讓奶奶可以有多一點的時間學習呢?
C5:我可以幫忙洗碗。
C9:我會掃地。
T:那你們在家裡的時候都是誰在做家事呢?
C26:我們家裡媽媽會做家事。
C5:我爸爸會睡覺然後陪我們玩……

結語

在這些設計、試玩了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幼兒十分投入在遊戲與故事中,能夠感同身受故事中主角所經歷的種種。也許現今的我們無法完全瞭解因為性別所面臨的不平等,但我們能夠透過故事的再現讓過去不會重新上演。此外,即使在21世紀的現在,我們生活在相對自由的土地上,生活中充斥著許多平等的議題,許多政策、教育也時時關注、努力的傳達理念,但我們還是會看到有許多不平等的事件不斷的在不同的角落發生。身於學前的教育者,我們也很關注從小樹立孩子的性別平等意識,並思考平等的意義是什麼?什麼是真正的平等?期望透過幼兒學習尊重與同理,達到真正自由及平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