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英文這回事》(中)

Hiram Koffee
Faith Propeller 信心螺旋槳
8 min readJun 14, 2018
Photo by Raj Eiamworakul on Unsplash

你還記得你怎麼學習你的母語嗎?我想你對於學習母語的記憶應該都來自於幼稚園或小學時期的識字開始。那麼在這之前呢?你說的每一句母語是透過背單字、背文法學習而得的嗎?我想答案很清楚,你的母語並不是從這些「正規教育」開始的。

聽、說、讀、寫

語言有「聽、說、讀、寫」四個面向,而這恰恰是母語使用者的語言學習過程。自嬰孩開始,不斷聽到父母對自己說話,慢慢建立起語言認知後便慢慢發出一些聲音「巴巴」逐漸變成「爸爸」,年紀再大一點除了聽覺學習詞彙外再透過文字的閱讀進一步增加詞彙量,接著透過書寫的練習及自己本身對於語言的需求而精進語言能力,母語系統便被建立起來。

如果要用這樣的順序學習「外語」則是完全行不通的。對於語言的溝通我喜歡用程式的概念來解釋,我們之所以能以某種語言溝通,關鍵在於「語言資料庫」的建檔,如果你的腦袋裡沒有這項資料庫,無論是聽到的語言或是看到的文字,你的腦袋都無法進行解碼。這樣的概念並不僅僅存在於外語,在母語的溝通中也是如此,例如你去閱讀一篇艱澀的文言文,或是聆聽一首古詩朗誦,在沒有語言資料庫建檔的情況下,你是完全無法理解這項資訊的。

然而為什麼嬰兒可以做到呢?因為嬰兒--不只嬰兒,所有的動物都有學習發達期,只是這個時期的長短不盡相同,例如小鴨「追從母親的能力」的學習發達期大約是破殼後的四天之內,如果在這期間小鴨離開母鴨的身邊,之後它就永遠不會跟隨母親了;小鴨「辨別母親聲音的能力」的學習發達期大約是在破殼八天之內,若同樣在這期間沒聽過母鴨的聲音,這種能力也同樣會枯死。因此嬰兒時期不需要有語言資料庫也可以從耳朵聽到的語言去歸納再經過教導上的修正便能建立起母語的資料庫。

Photo by Mathew Schwartz on Unsplash

另一個著名的例子,是英國司各特伯爵的兒子,也就是真實的泰山故事。伯爵夫婦帶著他們的新生嬰兒出海旅行後遭遇船難,唯有這對夫婦和新生兒爬上了一個無人的海島存活。他的父母很快地就被各種熱帶叢林的疾病給奪去了生命,而小司各特就被一群大猩猩收養了。二十年後,一艘英國商船不巧在那座海島拋錨,船員們發現了這位如猩猩班強壯的小司各特,能夠靈活地像猩猩一樣跳躍攀爬,並用四肢走路,也不會一句人類的語言。人們將他帶回英國,科學家們像教嬰兒一樣教導小司各特,希望能讓他從回人類社會。十年後,雖然小司各特懂得穿衣和用兩腿走路,但他更喜歡爬行,而他也學不會說出一句連貫的句子,想要表達情緒時,他更習慣像大猩猩那樣吼叫。

讀、聽、寫、說

由此可知照「聽、說、讀、寫」的過程學習外語是相當艱難的事情,除非身在該語言的環境中才能相當費力地做到,因為我們已經離開嬰兒的學習發達期許久,不僅如此新的語言學習還會被我們的母語概念給限制,因此現行的教學方法:背單字、背文法、背句子,只會讓語言學習的過程變得相當痛苦且成效不彰。

以「建立語言資料庫」的概念來看,最佳的順序應該是

「讀、聽、寫、說」

因為讀、寫、聽、說各有不同的特性:

接收組:

讀:語言反應時間 長、資料擷取時間 長

聽:語言反應時間 短、資料擷取時間 長

應用組:

寫:語言反應時間 長、資料擷取時間 短

說:語言反應時間 短、資料擷取時間 短

除了建立語言資料庫外,資料擷取的快慢也是影響一個人語言能力的關鍵,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多數的人很能閱讀英文,也能將英文寫得相當美麗且文法正確,然而當要求這些人和洋人對話時,卻像質詢場上被電翻的無能官員一般,聽不懂也說不清楚。其中的關鍵就在於聽和說的接收及反應時間都相當短,腦袋需要快速地在語言資料庫中擷取資料,如果腦袋應付不來,你就會錯過接收和反應的時間。

「讀、聽、寫、說」是以建立資料庫為優先再訓練應用的擷取速度為思考而得出的。透過視覺和聽覺的語言接收建立起資料庫,再透過應用語言來驗證所學並進一步學習語言。

常常有人會問你如何「讀」(Study)英文,但事實上很少人會去Study英文,因為你不會想去「研究」英文,你的目標是能夠使用這項語言使之成為一項工具,以達成你真正的目的,無論是旅遊、交友、閱讀文學或甚至是考試,語言都只是你達成目的的工具。很少人會享受在研究(讀)語言中,像是享受在文法組成、單字字源的歷史發展、字義意涵差異等等,這才是研究(讀)一項語言。殘酷的事實是,如果你是「讀」英語,你的英文能力幾乎不可能贏得過躺在紐約街頭的流浪漢。

比起讀英文,我認為更應該說如何「學」英文,這在觀念上有很大的差別。雖然說大家講的「讀」意思就是學英文,但很多部分是以填鴨的方式來學習,教科書或是補習班老師告訴你一項文法公式,限制你只能如此如此表達,以冰冷的數學方式教導英文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因為語言是感性的,語言的使用者是人,而不是受限於程式設計的機器。坦白說,這也是我在國中英文一直不好的一項原因,因為我無法理解眾多的「公式」,我是一個喜歡問「為什麼」的人,只要知道了為什麼,我就可以輕易掌握這項事物,但要我死記硬背而學習便會非常辛苦。即便我是一個相當理性的人,在感性的語言面前我也只能舉雙手投降。

那麼,英語不讀也不背,我們應該如何學習英文?

答案是直接「使用」英文。

或許你會問不會英文該如何使用英文,至少該背一些基本的單字和文法吧!

沒錯,我也這麼認為,你需要有基本的資料庫才有辦法延伸學習,但我覺得台灣的國民英語教育對於基本語言資料庫的建立來說已經相當足夠了,我相信大家所缺乏的其實不是更厲害的學習教材或是方法,而是缺乏信心。你要知道你所接受的教育已經相當足夠了!

我在峇里島登巴薩所住的飯店旁有一間賣紀念品的小店,我因為店外放了很有風格的竹藤側背包而進去和這位店員小哥購買商品。除了買東西之外,我們還聊了許多,包含互相介紹自己的背景、峇里島的經濟活動、平均收入、物價水平等等,我發覺他的英語程度相當了得,於是就問他在哪裡學英文的,他說他沒有去外面學過英文,因為英文課程一個月需花上約台幣六千至一萬元的學費,而他光是五六坪大的房子就必需付上約台幣3000元的房租,自己的收入也才七千台幣左右。於是我便更加好奇地問他:「那麼你是怎麼學英文的?」

他回答道:「我是在街頭上學英文的,當有講英文的朋友時我就在旁邊聽,聽完就問是什麼意思,有機會有外國人來買東西,我就試著講英文,久了就會講英文了。」

一個沒有機會接受英語教育的印尼人能夠說一口流利的英語,更何況已經受過良好的基礎英語教育的你。你要知道你是很幸福的,是很棒的,不要怕別人會怎麼想你,會不會有人會笑我說的英文很「台」?會不會別人看到我的文法用錯會很丟臉?會不會……

會不會你該出國一次看看?去買東西殺個價,你就會見識到自己的英語是很棒的!我太太一直對自己的英語很沒自信,但出國殺價殺最兇的就是她,殺到連老闆都很佩服,說她是位相當精明的女商人(笑)

在殺場(誤),商場上沒有人認為自己的英語能力不好,各種口音、單字、文法都會出現,但人們還是能達到彼此的目的,相反地在這種時候用上高雅的詞彙和太精準的文法,反而會造成溝通上的困難。然而並非說我們要停留在比較低層次的語言程度,而是要告訴我們自己,自己是很好的,是很棒的,沒有人會笑你「台」,如同印度的阿三英語、新加坡的「新式英語」(Singlish)、老墨的「墨式英語」,甚至是老黑的「黑話」都是「英語」,你也同樣需要為你的台式英語感到驕傲,因為它是獨特的。

我不認為每個人都該發英式的抑揚頓挫感覺很高雅的英語才是英語,正如同不是每個人所講的中文都操著北京腔一般,只要你敢講、敢用,英語就是你的。

「不要怕,只要信!」 -馬可福音‬ ‭5:3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