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之前,你問對問題了嗎?淺談厚數據與元問題

Mika Li
Gogolook 設計團隊的學習筆記
8 min readJul 2, 2020

--

Hi, 我是 Mika

試想你正在規劃新的產品功能,會從哪裡開始呢?

競品分析?啊對~知己知彼嘛!還能順便來個聽起來似乎時髦又專業的用戶訪談。ok 假設我們現在手邊 10 個競品、8 場訪談,羅列了密密麻麻不下百頁的簡報,在會議上洋洋灑灑的分析各項優點及特性…老闆聽完點點頭,接下來呢?

產品的方向呢?階段性目標呢?核心目標呢?能帶來多少商業價值呢? 這些分析能回答你什麼?回答得出多少?

產品設計的路上,設計方法大概有 100 種,那個名號響叮噹的 data-driven design 聽起來艱澀又遙遠,質性研究的資料複雜又不知從何收斂,手上捧著像星星一樣的多的資源(又或者沒有任何資源),那顆指引方向的北極星卻始終看不到。

本篇想跟各位聊聊厚數據研究方法與如何發掘商業創新的設計思考,希望能幫助在產品設計的路上擁有同樣困惑的朋友,並分享如何透過元問題方法找出對的問題、釐清方向。以下主軸含:

  • 淺談厚數據與大數據
  • 從厚數據到創新
  • 創新的第一步 — 元問題

淺談厚數據與大數據

什麼是厚數據?

厚數據又稱小數據、或是我們常聽見的「質性資料」。這個稱呼起自於人類學的田野研究方法「厚描法」,意指「站在對方文化的網子上」、理解並描繪他人的行為。目前,多數人對厚數據的理解會止於傳統學術上的研究與觀察。

我們現在已經有大數據、演算法甚至人工智慧…..厚數據究竟存在什麼優勢?和過往的質性資料有什麼不同?

厚數據與大數據的差異

這邊推薦 Tricia Wang 的文章 Why Big Data Needs Thick Data,並擷取相關段落作為簡介,在文章中, Tricia 闡述大數據與厚數據的差異以及其運用的方法,並強調:必要從兩種不同特性的研究方法獲取 insights,才能建構完整的商業面貌

圖片截自 Tricia Wang — Why big data needs thick data

從上述圖表可以清楚看出彼此各自擁有的特性:

大數據擁有資訊的廣度 : 我們藉由足量的樣本與可控的範圍撈出結果,並推敲點與點之間的原因與關聯性;
厚數據擁有故事的深度 : 貼近人的生活與情感,找出當代人共同的行為模式(models),找出新的觀點,發現趨勢。

下列是我自己針對兩者差異歸納的筆記,提供各位作參考:

Mika 的學習筆記

傲慢的量化成見

Tricia Wang 在演講中 王聖捷 — 因大數據而失準的視野 (非常清楚易懂,推薦大家看一看),提及當時 Nokia 公司認為 Tricia 手上的研究結果(100份樣本)無法與公司上百萬的量化樣本相比,最後錯失了由傳統手機轉型成智慧型手機的機會…

別誤會,上述故事的結論絕對不是再說量化數據有失準度,而是在使用數據時一開始就做錯了假設。Nokia 當時發送的研究問卷,一開始就是以 “ 人們不知道智慧型手機是什麼 “ 作為前提假設,並只把目標著眼於拉升現有的業務型態,研究結果自然看不見未來人們對智慧型手機的需求,Nokia 的失敗在於帶有偏見的視角、錯誤的假設使用研究工具

那厚數據的價值又是什麼?它就能看得到趨勢嗎?它怎麼為我帶來創新?

從厚數據到創新

把文化找回 UX 架構之中

再次闡述厚數據的特性:「站在對方文化的網子上」理解行為,關鍵在於對文化的理解,厚數據研究著眼於人的故事,自然可以感受到人在文化下所展現的行為,以下是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作者 — 宋世祥 在講座上對文化的定義筆記

  1. 文化是人與所處的環境的互動機制(宗教、教育、媒體、科技、經濟、政治…等)
  2. 文化包含了人如何想、如何說,跟做出什麼
  3. 對文化有越清楚地掌握,越能預測他人對新事物的反應(創新點)
  4.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文化是可被改變的,「創新」也是改變文化的一環

厚數據+文化+創新目的
質性資料不再是塵封在架上的歷史文本

當我們以創新為目的、以文化為基底,質性資料才會為你創造出有效厚度。從看似雜亂的行為與故事當中,抽出人在文化架構下的行為,而依據人的行為找出未來趨勢,成為創新的開始。

糖、香料、美好的味道 …. 說到這裡,其實我們還缺一項東西

糖、香料、美好的味道,誰是化學物X?

創新的化學物X — 元問題

創新從來不是原本就存在的東西,想從研究中產生創新,必定要以此為目標有目的性的發掘與探討,而其中一個思考方法,就是元問題:

元問題的意義在於你對「問題」本身的反思,你的問題究竟是不是對的問題?

舉個簡單的例子:

一般問題:你中午吃什麼?和誰吃飯?怎麼吃飯?對於吃飯的焦慮?
元問題:人為什麼中午吃飯?人為什麼要吃飯?人為什麼吃?吃飯與時間點對人的意義?

誰家裡有 5 歲小孩的嗎?是不是覺得他們生來就很懂問為什麼

元問題的思考架構

利用黃金圈理論,深入剖析你的問題與假設,是讓研究主題產生有效厚度的方法,可掌握步驟 What-How-Why-Why-Why (如下圖),不斷深入追問,反覆探討主題與問題的連結性 :

元問題架構 / 摘自:宋世祥 —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2

圖表運用示範

帶入實際產品設計狀況,以智慧型手環為例,從最上層的一般問題深入剖析,可能得到下列的脈絡:

What:市面上有哪些競品?競品有哪些功能?使用者有哪些習慣?痛點是?
How : 使用者如何使用? 手環如何結合手機?
Why : 使用者為何使用手環?
Why : 使用者為何在意健康數據?
Why : 使用者為何在意健康?
Why : 使用者如何定義健康?

摘自 :宋世祥 —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2

無論是碰上大型專案、需要多人一起來探討元問題,將淺層的一般問題挖深,釐清問題背後的核心、確立對的方向;又或是一個較小型的新功能、在紙上快速地畫出架構,與 PM 快速驗證並釐清目標,元問題的思考在設計的工作流程中一直都非常實用,能有架構的將發散紛亂的問題收斂起來。

記得保持彈性,問題的深度取決於你團隊的目標

上述內容參考 收集厚數據,先來個人類學式的「元問題」吧! 宋世祥的文章與講座學習筆記,內容有針對元問題題目練習思考,推薦給想了解更多的朋友。

最後,驗證你的問題

資料有了、目標有了、假設確立了,你修改了無數次的設計,與客戶與團隊進行了好幾次溝通、好幾場易用性測試,功能終於上線了,接下來你要如何向團隊證明你的假設是對的呢?所謂的數字會說話,量化數據最終會在這裡為你做解答。

調整了一下先前出現的學習筆記,補充自己在設計過程的其中一項基本運用,提供給各位做參考:

Mika 的學習筆記

大數據能在一定程度上洞悉問題、發揮最大的機器智能;而厚數據能找到缺失的背景資訊、讓大數據更易於使用,並最大程度發揮人類智能。

它們在不同階段與條件所體現的價值:當我們以人為故事出發,尋找創新目標並確立假設,產品最終需要端到世人面前檢驗其商業成果。

知識是食材、文化是湯底,端出合乎胃口的好設計

回到最早那個為了整理競品分析、質性訪談而忙得一塌糊塗的自己,在著手開始規劃產品之前,你能否能夠釐清自己的核心目標,做對的提問與假設?你是否了解不同研究方法所帶來的優勢與風險?

若人的文化是一鍋湯底,知識與研究方法只是尚未調理的食材,了解食材的口味特性與烹調的順序,悉心料理、適當運用,才能端出合乎胃口的好滋味。

文章到這裡,希望幫助各位更認識研究方法的運用及反覆驗證問題的重要性,期待藉由這次的拋磚引玉,獲得更多的討論交流,共同成為更好的設計師。

最後感謝各位的閱讀,如有問題歡迎留言指教,有其他想聊的主題也歡迎討論交流,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用力拍拍手👏👏,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也歡迎追蹤 Whoscall Medium,文章持續產出中!

資料來源:

Tricia Wang — Why big data needs thick data?

TED — 因大數據失準的視野

宋世祥 — 要收集厚數據,先問個人類學式的元問題吧

書籍:百工裡的人類學家2 — 厚數據的創新課 作者宋世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