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 Impact Mapping & Fake Door 舉辦 Workshop 與凝聚團隊共識

Vik W
Gogolook 設計團隊的學習筆記
12 min readJan 6, 2020

本篇文章適合準備要探索新產品,想透過辦 Workshop 來凝聚共識卻不知該如何下手的 Designer 或 PM/PO。文中會透過 12 月 Whoscall 舉辦的某個產品的 Discovery Workshop 作為分享,內容著重於流程,同時也會介紹所用的方法論(Impact Mapping 、Fake Door)以及社內 Workshop 如何準備。

以過去的經驗來說,曾經我不是很喜歡參加 Workshop,總是會覺得的 Workshop 產出有時候是比較膚淺無法落地的 task,但成長一些多一些經驗後發現,Workshop 是一個很神奇的東西,除了本質可以幫助你找到產品方向,更多的是可以幫助凝聚團隊共識,如果你也跟我一樣遇到,需要探索新產品,同時也希望藉由 Workshop 讓團隊對產品的水平在同一條線的話,歡迎參考本篇文章的做法。

文章分前中後三個部分來寫:1. Workshop 前期準備、2. Workshop 當天、3. Workshop 結束後

PART 1 : Workshop 前期準備

最一開始你要先確定這次的 Workshop 會是產品流程中的哪一段,後續還會進行什麼事?

以本次來說 PO 已經幫我先確定,我們目前是在整個流程中的最一開始 POC (Proof Of Concept) 階段,也就是說你遇到一些想解決的問題,你想要找出如何解決,接著你需要一些 Pretotype 模擬產品稍微確定一下市場,接著會有正式的 Prototype 用戶測試,最後才會進入到正式的 MVP 開發。

What is your plan?

而在 Whoscall 如果你要發起一個 Workshop 必需要先寫一份企劃書,幫助你和 PO 釐清這次 Workshop 要解決什麼問題,同時透過這份企劃書說服你的 BU Head (Business Unit Head),這個 Workshop 能為團隊帶來的效益有哪些?

我寫的企劃書通常會包含以下 10 項:

1. 🎯 Goal 目標

確定你這次 Workshop 最終要達成什麼目標或解決什麼問題。

2. 🗂 Background 背景

是在什麼背景下需要做這個 Workshop,這裡的背景你也可以當作動機來寫,主要是要幫助參加的人,可以更了解為何要花時間參加 Workshop。

3. 👶🏻 Output/Outcome 產出

明確指出 Workshop 後會產出什麼東西,有明確的產出才不會讓整個 Workshop 淪為一個動動腦的膚淺活動。

這裡可以是實際的某個數值提升、某個方向的 task、一個產品的 Roadmap…

4. 📖 Reference 二手參考資料

Reference 是一個幫助團隊成員在 Workshop 進行時能夠有足夠的產品認知,且有機會從中利用一些資料反映在 Workshop 的內容。

這裡可以是一些輔助的數據、未來合作對象或用戶研究結果,這份 Reference 會跟著行前說明(後面會提到)提早寄給參加的成員,以及 Workshop 當天印出來方便大家隨手查閱。

5. 👨‍🏫 Methodology 工作坊要使用的方法論

通常 Workshop 都會透過一些方法論來幫團隊釐清產品的方向,在規劃的前期你需要與 PO 一起決定本次 Workshop 適合用哪個工具來進行。

本次使用的是 Impacting Mapping & Fake Door(後面會有方法論解釋)。

6. 📝 Worksheets 現場學習單

通常使用的方法論都會有一些格式要照著填寫,為了讓 Workshop 更順利進行,強烈建議準備學習單給大家,才不會現場手忙腳亂。(如果需要學習單原檔,可以留言讓我知道,會看大家需求再分享出來 🙂)

Impact Mapping & Fake Door worksheets

7. 👯‍♀️ Member 決定成員

建議 Workshop 成員組成盡量多一些職能面向,不要都是某一個特定的職能,不同職能的成員能夠看到更廣的面相,所思考的方式也不同,這樣的組成會讓 Workshop 的產出更豐富。

有時 Workshop 會需要分組,分組時也盡量讓相同職能的成員平均分佈在各組,同時注意是否有意見領袖者,盡量將意見領袖者平均分布在各組,同理較安靜的成員也是一樣。

如果可以請盡量讓相關的 Stakeholder & BU Head 加入,讓 Workshop 跑在正軌上而不是在跑爽的 XD

8. ⏳ Run-Down 時程表

時間拿捏非常非常重要,太短會讓討論太膚淺,太長會讓討論過於細節,導致後面成員注意力不集中,Workshop 是一個很燒腦的活動,所以盡量 1.5 hr 就有一個 10–15 分鐘左右的休息,讓大家喘口氣。

Workshop 通常會需要大家發散 > 收斂 > 再發散 > 再收斂,我自己參加過的和帶過的至少都會發散收斂兩次,這樣的做法可以先衝出創意想法的,接著收斂可以幫助大家找到質。

通常我會把預估的時間和真實的時間都寫上去,方便現場對時間。

9. 🛠 Material 現場會使用的工具

便利貼、有水的白板筆、投票的點點貼紙、簡報、計時器、寫便利貼的粗筆、簡報、小零食(這很重要,Workshop 很燒腦,可以撫慰成員們的心靈 💜)。

tips : 請用粗筆寫便利貼

10. 💌 An e-mail 寄一封 Workshop 行前說明

我會在 Workshop 前 3 天左右寄一封行前說明,內容除了告知時間、地點、Workshop 主題以外,記得附上你準備的 Reference 請大家參加之前先閱讀,這樣可以在 Workshop 進行時更快速進入狀況。

12 月的 Workshop 行前說明 email

PART 2 : Workshop 當天

這次 Workshop 分四個小階段:

階段一:解釋

再次跟大家說明本次的 Goal & Background & Outcome & Reference,並且請大家在聽的同時做一些自己覺得有意思的內容筆記。

階段二:Impact Mapping 的發散與收斂

解釋工具 > 分組發想 > 分享與建議 > 投票

首先會先跟大家解釋要使用的方法論:

這次使用的方法論是 Impact Mapping,這個方法論基於 4 個提問的原型(why, who, how, what)幫助產品團隊在完成目標前,從這 4 個面向剖析目標,由誰來成,如何達成目標,以及產生的影響與後續不斷深入層面研究,找出通往完成目標的路。

Impact Mapping

你需要訂定一個非常明確的商業目標,然後思考有哪些角色會影響這個目標?接著你要改變/做什麼行為來達成目標?最後能夠幫助你達成目標的真正功能/產品/服務是什麼?

在寫 Impact Mapping 時不需要太在意 What 要產出什麼功能,可以多放一些重點在 How 會對你的產品造成什麼影響。而角色則是可以用多一些面相切入,不一定是主要角色,只要是會影響達到目標的角色都應該寫上去。

Impact Mapping 架構:

Why (Goal):制定一個商業目標

Who (Actor):會影響達成這個目標的角色

How (Impact):描述出想要改變的行為

What (Deliverable):能改變行為的功能

Impact Mapping 公式:(公式是為了讓其他看的人更快看懂在寫什麼)

身為 [Who 達成目標的角色],我想要 [What 需要的功能],這樣我就可以 [How 想改變的行為],以達到 [Why 商業目標]。

sample

Impact Mapping 小訣竅:

(我通常會在大家發想時停在 tips 的頁面,讓大家在寫的時候可以抬頭看一下螢幕參考一下。)

  • Who : 不要只有「使用者」,更明確的解釋。(使用者 > 付費使用者、試用使用者)
  • How : 透過 Who 的某些行為影響 Goal,而不是功能。(e.g. 讓未付費的使用者看兩倍的廣告),列出可以幫你往目標走的 How。
  • What : 只是地圖上的一部分,不是一定要做的功能,不要太早陷入,顆粒會太粗糙,考量任何可以完成 How 的點子。

這次 Workshop 為了更專注在解決問題,所以 PO 與 BU Head 有先定好幾個商業目標,再給各組選擇想要哪個題目(不建議抽籤決定題目,成員可能會對選到的題目沒有共鳴)。

解釋完工具如何使用後,就請大家開始進行發想,記得多預留一些時間讓大家可以延長降低時間壓迫感。

接著,會請各組的發表者分享他們的內容,每一次上台分享都是讓成員展現自己想法的重要時刻,如果聽的人有想法或意見請用便利貼寫下來,不要打斷正在分享的人,同時也建議每次上台不讓發表者重複,讓盡量讓每個人都有發表的機會,增加參與感。

請大家寫優缺點與建議,可以參考下方的公式寫。

優缺點與建議的寫法

最後請大家拿著點點貼紙,一人 3~5 票貼在覺得很棒的點子上,如果也是使用 Impact Mapping 投票時不需要只注意 What,要更全面的思考,投票時請安靜,盡量不要讓成員們互相影響。

階段三:如何透過 Fake Door 將概念落地

在這個階段我們希望成員的所有 Impact Mapping 都可以先用 Fake Door 的方式驗證是否有效,先製作一個假的產品,跳過產品製作過程,直接模擬產品真實存在,去測試市場上消費者的反應。

好處有:更簡單的 MVP、降低開發成本耗損、比 Prototype 質性訪談更可以看到市場實際情形和讓團隊保持確認需求,而非太早落入細節。

Fake Door 四步驟
  1. 建立假設:確定你要假設什麼,這邊可以用前面已經寫好的 Impact Mapping 公式。
  2. 打造虛擬產品:你要如何打造虛擬產品?盡量不投入過多的開發成本,在早期先確定市場需求,虛擬產品可以是一張圖片、一段文案、一個影片、一個網站、一個 pdf、一封信…etc
  3. 管道曝光:如何把你的虛擬產品送到用戶面前,並且記錄哪些人有需求,這個步驟還是需要把花費的成本盡量降低。e.g. In app dialog/notification、facebook fans club, 電視廣告、ab testing、app ads、廣播電台、計程車車體貼紙…etc
  4. 檢視結果驗證假設:從管道曝光中,找到可以證明虛擬產品與假設之間相符合的關鍵數據或行為,並能在這些數據或行為中收取和找到喜歡產品的消費者輪廓,或讓潛在客戶留下資料(電話、郵件…)。

Fake Door 公式:

假設 [what],可以讓 [who] 在 [管道曝光] 看到 [虛擬產品]。當 [關鍵數據或行為],就能證明這個假設是對的。

跟前面一樣,請大家分享自己的 Fake Door,同時聽的人寫下優缺點與建議,如果組別非常多也可以在這個階段再投票一次。

階段四:Recap & Feedback

基本上到這邊 Workshop 已經接近結束,這時候可以請 PO 總結今日的想法,當作是一個階段性的結尾(我通常會在 Workshop 前跟 PO 說一聲,最後會請他講點話,讓他有點準備,但通常 PO 都很會說所以其實也沒差 😅)。

最後我會請成員們用便利貼寫下覺得今天很不錯的地方(Keep)、可以改進的地方(Stop)、應該要新增的地方(Start),除了可以有一些成就感(?)外,還可以成為優化往後 Workshop 的依據。假如時間已經大超時的話,也可以用事後補發問卷的方式問成員。

然後就散會~ 👋👋👋

PART 3 : Workshop 結束後

在驗證結果之前請先將 Workshop 結果電子化,除了幫助之後再去查看可以一目了然外,也可以協助沒有參與 Workshop 的同事們了解你們在做些什麼,順邊刷一波存在感 😜

你以為 Workshop 結束就結束了嗎?其實現在才是探索產品的開始!

這次 Workshop 我們分了四組,每一組都有產出一個明確的 Impact Mapping 且附帶著可以落地的 Fake Door 執行方法。為了確定這些是沒有問題的,Designer(就是我)、PO 和 BU Head 三人又重複驗證了一次,這次使用了兩個方法論,第一先是 Customer Value Proposition 顧客價值主張 我們依照四組的結論把內容再次放進這個圖表裡,因為這個跟 Workshop 主軸不太有關係,所以我就不特別介紹如何使用了,有興趣可以點擊上面的連結。

image from UX studio team

接著再用有九個空格的 Lean Canvas 精實畫布,幫助我們更全面的思考產品的每個環節(同樣也不多作介紹)。

image from creatlr.com

四個結果都填寫好後,基本上應該要可以看出接下來可以往哪個方向走的端倪,那接著就可以將這些內容都 Download(不知道中文怎麼講比較好… 轉換?分析?)成 Backlog 準備把這些 Fake Door 安排進 Scrum 的 Sprint 中等待開發。

感謝閱讀到這裡的你,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你在舉辦第一次 Workshop 的時候,能有一些可參考的內容在其中,幫助你規劃一個 Workshop。如果有問題或其他想法也可以留言與我們一起討論,一起成為更好的 Workshop 主持人!🤜🤛

👏 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幫拍拍手,你的拍手數是我們寫文章的動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