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職員進化論:從商業思維學到的 3 個框架,提升職場工作價值

Yin Ning
Gogolook 設計團隊的學習筆記
15 min readAug 10, 2023
Life begins at the end of your comfort zone 🚀 @TorroMedia

誰適合讀這篇文章?

跟之前的我一樣,是個商業思維小白,對這名詞似懂非懂,但又很好奇什麼是商業模式,它與我的關聯是什麼,以及想知道懂商業思維後的影響力等。

那這篇文章會很適合你。

不限是否為設計師或特定職業,只要同為在職場裡打滾的職員小白都合用。

商業思維很重要,它是什麼?然後呢?

以下我會舉出三個學習到框架,以說明商業思維的:

  • Why — 為什麼重要?
  • How — 它怎麼運作?
  • What — 我可以做什麼?

以及作爲學習筆記,也幫助大家一同理解商業思維的原理。框架分別為:

  1. 公司營運的構成:例行事務、專案任務
  2. 領先指標、落後指標」與我工作的關係
  3. OKR & Metrics 是拆解後落地版的數據脈絡

具有商業思維帶給我的巨大影響

隨著我工作越久,越常聽到這個詞 — — 商業思維

我有時會聽到:「設計師也要有商業思維,對你的工作幫助很大。」
或是:「具備商業思維能讓你有更好的 OO 決策。」OO 可套用在所有職能,自行替換。

但總是沒聽到有人解釋「商業思維」是什麼,上網查或問 ChatGPT 陳述一堆又讀的似懂非懂。
後來決定去上課,這是我費時半年才依序看完的線上課程(商業思維學院的《數據化營運學程》)心得,上完後我會說⋯⋯

對!商業思維帶給我工作極大的幫助!
它完全扭轉了我看待工作、看待公司決策、看待每一個任務的思維,它絕對能讓我有更好的設計決策,因為我終於看懂商業模式這個局了!

Creating Your Own Path To Happiness

加上半年來在工作上的輸出與應用,明確感受到幾個改變:

  1. 我能以更宏觀更巨觀的思維去看待產品決策
  2. 面對未知領域時心態健康,不容易感到焦慮慌張與措手不及
  3. 不同產品階段與不同職能角色的立場應對能更有餘韻

並不是一蹴可幾,突然就很懂數據,說要撈什麼資料就能快速的撈與分析,而是我終於和大家「在同條線上」的感覺:

能聽懂看懂大家在關注與決策的每一步,甚至能從設計師的角度思考我能如何為此提供助力。

了解一個知識體系、了解底層邏輯後,帶給我的幫助比我自己想像的都大很多,因此我完全同意:

不管是什麼小職員或是小角色,多了解商業思維,無論是健康的心態還是職涯規劃,絕對、一定都會有所幫助。

為什麼商業思維與我息息相關?

在一切開始之前,我們先來探討一個問題:

「你的薪水是怎麼來的?」

這問題可以停在這裡,先想一下。

如果你能回答這個問題,其實本身就具有商業思維。
不但能回答還能拆解很多細項,那你可以關閉這個頁面了,我無法給你更多。XDD
但如果無法肯定回答,希望我這篇文章可以幫助你釐清,進而理解公司的商業模式,建立商業思維的基礎。

回應到題目,可以一直往前推:

「你的薪水是怎麼來的?」

往前一點:「公司靠什麼賺錢?」

再往前一點:「我的工作是在做什麼?為什麼能幫助公司賺錢?」

當初我在行銷 Team 當 Brand designer 時,就一直想知道第三題,我平常在做的工作 — — 行銷素材、品牌識別 — — 到底帶來什麼影響?

後來從行銷轉到產品,轉職到 Product designer 工作更貼近前端,能幫助我用不同角度去看事情,但依然想理解不同職能之間帶來的貢獻差異。

我感覺個人和公司就像在迷宮的兩端,最終目標是把這條路接起來。

想理解第三題,要先搞定第二題:「公司靠什麼賺錢?」
這裡,要先理解 — — 營收來源

(我轉職成 Product Designer 的心路歷程文章 ☝️)

1. 公司營運的構成:例行事務、專案任務

上完課後我才知道,公司營運的構成大致分為兩種:

  1. 例行事務:每年可以固定帶來營收的例行事務,可 SOP 化的例行工作。
  2. 專案任務:例行事務以外繼續拓展新的盈利模式,或是補足今年不夠的營收,例如:行銷促銷活動、專案式任務、或政治目的型任務。
做 A 就能得 B,做所有事都能得到結果,例行事務創造的價值能夠最大化。 from Gipi
做 A 就能得 B,做所有事都能得到結果,例行事務創造的價值能夠最大化。 from Gipi

🍖 例行事項佔比較多的企業,比較健康:因為他靠著固定在做的事就可以達標了。 通常例行事務占整體營收的 80%,就代表公司很成功了。 如果無法,代表每天都要努力創造新事物、找新商機。
— — from Gipi

提升確定性,減少不確定性。 from Gipi

🍖 營運重點(提升競爭優勢):

1. 探索確定性(例行工作、按表操課):透過反覆幾百次的驗證所證實的有效的;當環境改變,無法做 A 得 B 持續創造營收時,就要做策略調整。

2. 迴避不確定性(專案工作、敏捷迭代):要做不擅長、創新、異動性大的行動。
— — From Gipi

為了讓公司盈利穩定,就要找出越多能做 A 得 B 的事。

不確定性有很多機會,做得好要找能不能複製成功的原因,把它變成例行工作。所以目標是把專案工作 SOP 化,把例行事務的比例拉高以達到更健康的盈利模式。

化成一張圖表,公司的營收線可以這樣看:
例行事務(紅線) + 專案工作(藍線) = 整體營收效益(灰線)

原來營收線要這樣看,是例行跟專案的加總。 from Gipi

當我了解工作分例行和專案後,開始可以把手上的任務一一套入。

在 MKT 時,固定產出素材是例行工作,Campain 和促銷活動是專案工作,但同時專案也可以漸漸變成例行工作。同樣都是做圖做稿,不同階段情境下,就會改變工作的性質。

知道公司靠這兩件事賺錢後,那如何辨別哪些任務的價值比較大?帶來多少影響力?
也就是第三個問題:「我的工作是在做什麼?為什麼能幫助公司賺錢?」

為了拆解個別手上的任務價值,它有個統一的單位叫做營收

為什麼公司一直在喊營收、營收?

「營收」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就像「價格」,是所有資訊的總和,是大家對價值體現的共同語言。

我喜歡 Youtube《What Do Prices “Know” That You Don’t?》片中對「價格」的解釋:

🍖 It’s impossible to attain perfect information about the entire marketplace, which is changing all the time.
要獲得整個市場的完美信息是不可能的,因為整個市場一直在變化。

Prices are a way of condensing all that information to one easily understood signal.
價格是將所有訊息壓縮為 一個易於理解的信號的一種方式

Almost like magic.
幾乎就像魔法一樣。

比如減肥,要達到的目標是熱量赤字,計算的是「熱量」的攝取與消耗,因此我們關注在「熱量」的變化上。

換成公司目標,在追求的單位就是「營收」變化。

《Whoscall 的產品指標設計與策略實戰》最左邊的 Revenue 可被拆解如圖:Outcome = 營收模式 + 營收模式的關鍵結構。from CJ

譬如說電商要追求更高的營收,公式為:

電商營收 = 流量 x 轉換率 x 客單價

如果要推動營收目標,就要拆解數據脈絡,才能發展手段對症下藥,逐一擊破。
因為問題本身很難,數據可以幫助我們把問題簡單化,容易逐步拆解。
幾乎就像魔法一樣。

為了要了解數據脈絡,就要知道指標的分類:
領先指標落後指標,和關鍵指標

2.「領先指標、落後指標」與我工作的關係

🍖 領先指標與落後指標
落後指標基本上都是結果,例如:業績表現、服務滿意度、品牌知名度等等,而
多數公司的 KPI 其實都是落後指標。

那領先指標是什麼呢?
基本上就是
在一件事情發生前的早期徵狀,掌握領先指標可以讓我們對落後指標的可能結果有所預期
— — from Gipi

領先或落後是相對的。 from Gipi

例如:
今天吃了 A 吃到飽 3200 卡 — B 慢跑 20 分鐘消耗了 300 卡 — C 基礎代謝 1900 卡 = D 增加了 2000 卡
沒有熱量赤字還 E 增加了 1 kg 體重,我會變胖!

光是知道 A 比起 B,吃比動多,不用等公式算完,就知道會變胖了,這便是掌握領先指標就能預期結果

ABC 是領先指標,DE 是落後指標。

工作上也是,只是版本複雜了許多,不同的職位對應到的指標不一樣,還有上下游關係。

例如,線上客服被賦予的 KPI 通常是電話接聽率,而電話接聽率與收入之間的脈絡關係是:

電話接聽率高 → 服務滿意度提升 → 退費減少、回購與推薦增加 → 增加收入

高層對落後指標負責,基層對領先指標負責。下游的要接受越多來自上游的鳥屎,相依性極高。from Gipi

然而,實際上對落後指標的人,也對所有的領先指標間接負責。

BD 業務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他的價值(數據脈絡)很直接很清晰,他們處於數據脈絡的上游。

服務、營運無法一眼看出重要性,是因為數據脈絡處於下游,繞較多彎、不直觀、不好梳理,所以他的價值(數據脈絡)要另外拆解,才能看清。

要重新對齊單位度量衡,讓大家對價值的定義一致,才能估算任務價值,而最方便的方式就是化作「能帶來多少營收」。

如果公司裡面每個部門都有數據觀念,每個斷點都成長 1%,就會很驚人。from Gipi

隨著拆解手上的任務,將上圖翻轉 180 度,儼然就是公司常用的 OKR & Metrics(aka. 個人/個部門 OKR)。

3. OKR & Metrics 就是落地版的數據脈絡

誕生團隊目標、關鍵指標後,可以依個別目標拆成不同職能的領先指標。

當我理解上述一切後,更好看懂 OKR 表,同時也更知道自己手上任務對公司產生的影響、該如何貢獻 Value。

左:服飾電商的 OKR 範本,數據化營運落地的三大關鍵。from Stanley / 右:指標與組織分工的關係:反而指標不夠穩定時,避免競爭資源溝通成本高,讓組織不多於拆分、分工單純。 from Gipi

用 OKR 時,我覺得應該要搭配指標拆解圖 Metrics Map(視覺化的 OKR)會更好懂,更清晰明瞭目標間如何相互影響,小隊怎麼互相合作,才能槓桿出更大的效益。

畢竟 OKR 的目的就是:讓大家 Align 清晰團隊目標,讓成員得以知道如何在自己的職能上為團隊目標使力

🍖 若我們所負責的落後指標愈高階,相關聯的領先指標便愈多。
很建議第一次承接新任務的各位,花時間把整個領先與落後指標的關聯脈絡畫出來,對於理解現況與解構問題會很有幫助。
— — from Gipi

《給產品經理的產品指標實戰課》若指標都不動,由下往上去檢討,往上追是不是假設脫鉤(不只是手段問題),最後有可能是指標設定的不理想。 from Peter Su

這些範例圖的目的是為了 demo,讓大家知道:日常工作看到複雜的圖表,其實都可以從這些角度去拆解與思考。
不打算細部解釋圖片內容,因為看別家公司或別的產品的連結度很低,只有從現有的工作上去思考脈絡,才是更容易吸收與融會貫通。

就算有了 Metrics Map,大餅(O)切下來的小餅(KR)那麼多,哪些才是關鍵節點、價值高的任務?

我曾迷失在茫茫指標海,推算越多越疑惑,始終無法確定核心問題、關鍵指標為何,哪些是高 CP 值任務?

舉例連人生目標也是:財富自由的夢想,光是被動收入的決策就很複雜了,如何拆解並專注於重要的指標?

左:大家常說要財富自由,但真正在追求的其實是背後的時間自由,甚至是選擇自由。/ 右:找出共同領先指標,先改善效益最高的。from Gipi

定義目標

  • 目標見樹不見林,不知為何而戰:有時無法確定手段時,其實是因為關鍵問題沒釐清

問自己「為什麼要 OOO?」要往前推一個 why, 發現財富自由的背後真正想要的其實是時間自由,會多出其他的解決方案與領先指標。

定義指標

  • 列出具體(數據化)可追蹤成果,才會知道該節點與目標之間的關係

工作習慣也可以用行事曆紀錄,羅列每週不同事項或會議所花費的次數與時間,量化後才有改善依據。
了解 168 控制胰島素的熱量攝取,跟減肥之間的關係,才能知道自己做對或做錯了什麼。

定義關鍵指標

  • 最大綜效的槓桿點:最多交集、一次能影響最多指標的關鍵節點

找出共同的領先指標先優化,例如能夠提升多個指標的「60% 完食率」(如右圖)。當落後指標一致時,改善 CP 值 / 效益高的。

  • 數字對不上或成因說不通,代表列錯或少列領先指標

明明保健品銷售不錯,滿意度也高,營收卻沒起來,發現退貨率很高,原來使用者擔心容易過期還沒開吃就退貨,因此需要增加七天內開吃率的指標。盤查疏漏的指標,若太玄自幹不出來,請教專家最快。

管理指標

  • 簡化指標架構:良好的管理就是能簡化管理

有些指標表現非常穩定,很少出現變化,將不需管理(出包率極低)的指標塞選出來,去掉雜音能更專注。

我覺得拆解未知領域的數據脈絡最難,但偏偏,解決從沒碰過的目標(問題)時,Metrics Map 便很好用。

正因為未知,當 Metrics Map 譜出來後,能更好提醒自己思考盲點,和思考關鍵指標與目標(問題)本身的關係,才能治標(領先指標)又治本(落後指標)。

課堂裡有更多細節包含:如何拆解指標公式、訂立指標會遇到的盲點,或是指標設定應該大膽還是保守,不同階段的情境優缺,如何打造飛輪效應等。

都是 PM 的專業就不班門弄斧了,對設計來說,雖不用完全理解透測,只是每多了解一分,便能彌平溝通上的認知落差,光是這點我就覺得值了!

常有的指標認知 Q&A 放在下面,給大家一起吸收精華:

《給產品經理的產品指標實戰課》 from Peter Su

🍖 會影響北極星指標,有兩個最關鍵的影響因素:

1. 商業模式:決定指標大概長什麼樣子(SaaS, 電商, Market place…)
2. 當下的策略:影響要關注的關鍵指標是什麼

— — From Peter Su

《給產品經理的產品指標實戰課》 from Peter Su

🍖 FB 訂北極星指標的轉變:
停留時長(太容易被操弄,改放影片就好啦) ->變成->
停留 Section 數(比 DAU MAU 還敏感,領先指標)

溝通指標的妙招:
1. (註冊時間)15 minut scrum,把指標當成團隊名稱,絕對沒有鴻溝
2.
公司目標不是 user 價值的目標,「全台灣第一」是個無法實踐指標的目標
— — From Peter Su

其實個人跟企業一樣,目的是找出能創造最大價值的事。

為了找出這件事,值得做很多嘗試。(商業模式圖好用的原因)

這並不市儈,要挑 CP 值高的做,聰明的做,把力氣花在應該花的地方,才不會都 Burn out 了,結果自己輸出的價值還不夠。

商業思維令我更容易地思考商業模式、產品結構。
可以知道我現在的產品服務,到底是在做什麼、而我又是在做什麼。
它影響了我如何看待工作、看待公司決策、看待每一個任務的思維大轉彎。

回到第一個問題:「你的薪水是怎麼來的?」

唯有理解公司期待的價值,和自己能提供的價值,去媒合出最大效益之處,而這便是我們能發揮的影響力。

探索脈絡:找錯人、找對人的成本是什麼?對齊到數據脈絡上,才更能了解此人帶來的價值。from Gipi

🍖 工作價值的探索脈絡:
「做品牌的目的是什麼?」
「找錯人會有什麼影響?」
「產品品質會影響哪些事?」
— — from Gipi

為了做到這件事,首先要知道公司在做什麼?商業模式是什麼?產品當下的策略是什麼?——而這就是具備商業思維的過程。

同時反過來看,也因為看清之後,當發現自己無法提供該價值時,心情上會比較放鬆,不容易陷入誠惶誠恐,能適時地提出請求支援,或果斷轉移目標換手段方向。

我會說,它是個能更輕易看清楚事物本質的財商基礎、工具框架,能讓我更簡單輕鬆有方向的進行工作職涯探索。

以上,是我學到的商業思維底層邏輯。

參考資料

皆來自商業思維學院課程:

--

--

Yin Ning
Gogolook 設計團隊的學習筆記

設計出身的戶外狂,常傾盡全力追求鎖定的目標。 我想看看,生命的厚度,可以走到什麼程度。 喜歡用各種運動跑遍美麗的福爾摩沙。 活著,真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