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專案設計師到產品設計師的蛻變之路

👋 嗨!我是一位正在蛻變路上磨礪塑形的產品設計師 🐛。

我從事資訊軟體專案設計已有大約6年的時間了,累積了大大小小的不同產業知識,不同TA需要的設計風格 (或是甲方的許願池XD) 。 我自認我能應對80%的不同專案需求,優化功能,執行用戶訪談,甚至於與國內外的利害關係人進行溝通協調。就這樣不知不覺游盪了6年的我,決定不想再繼續鍛鍊浮潛,終於想要一段固定深入的關係了XD!

而最初想要進入產品型公司,主要原因有幾點:

(1) 想要持續不斷的聽到使用者回饋,而非短期的數據。
(2) 想要驗證自己當初對資料的判斷所做出的設計方案,是否符合預期。
(3) 因為基本上有點做膩了 2B 的案子 (對不起!案子再不同我都會膩),想要接觸 2C 的產品。
(4) 想要理解如何持續性經營一個數位產品,有多少商業策略會與設計撞牆與取捨。
(5) 想要自己能成為一位更有深度的設計師。

🏊‍♀️ 發現自己不會游泳的時機:「 我要從短程泳將進入深潛的世界了!」

在剛踏入產品型公司這片池子的時候,立刻感受到了水深度的落差。天哪!我會游泳嗎?我難道不是游泳健將?我的過往經驗能幫助我游到哪裡?又有多少力量需要靠我透過摸索才能學會該深度的游法?

🥊 以下是我踏入池子直接面對的幾個衝擊:

第一個衝擊_數據透明化:

  • 公司對產品的各個面向的點擊率、轉換率、下載率、卸載率數據回饋,梳理原因脈絡。
  • 公司對各產品實際的營收透明處理,讓設計方法跟營運關係更緊密的呈現給執行團隊。
  • 公司的願景與期望的盈利透明處理,讓執行團隊深深貼近公司的未來每一步。

第二個衝擊_數據接地氣:

  • 面對實際用戶做使用者訪談與觀察,不再透過利害關係人,或是客服反應找解法。
  • 面對內部受測者與外部 TA 受測者,明顯感受到「測試功能」與「測試需求」的差異性。
  • 任何 Report 都透過數據呈現,至少就5分來說,數據:臆測為 4:1 — 3:2。

第三個衝擊_領悟生存之道:

  • 多元的設計方法論,面對公司不同的產品位於不同的發展階段,有適合該階段需要的設計方法論。
  • 每個產品的 PO 都有點類似營運策略分析師的角色,要計算產品的資源、花費的成本預估、成效的收益預估,然後想出對應的商業策略。
  • 產品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當務之急,在理解營收、盈利目標、市場時機後,能更成熟的做判斷任務的輕重緩急。

關於設計技能差異化-前言 :

  • 因為專案型公司案子需求眾多,規模也不一樣,所以這裡統一以設計新產品為舉例,去探討不同的工作流程與驗證。
  • 以下不代表所有專案型公司或產品型公司都是一致的模式,我只是就我個人的經驗觀察列出差異性。

[專案設計師] 與 [產品設計師] 各需要具備哪些技能:

專案設計師

(1) 理解客戶需求:理解客戶的需求書,與 PM 討論需要的工時,以及是否需要切Phase完成。
(2) 產品調研:了解不同產業所需要大致功能,並做競品的調研,採其優點並內化資訊做出適當的設計方案。
(3) 了解受眾:了解該產品受眾的使用習慣,偏好的功能,並有沒有角色的差異 。
(4) 多元設計風格:要能駕馭不同的風格,設計出適合該產業形象、使用者期待、符合業界色彩標準的規範。
(5) 切換角色:因應專案需求有時當 Researcher、UX Designer、UI Designer,並與不同角色的設計師交互合作溝通。

產品設計師

(1) 理解產品需求:理解 PM 需求書、PO 成效預估策略文件、QA 的 Test Plan、BD 的 Data 整理文件,而產出合理的設計 。
(2) 收集競品資料:梳理競品的設計作法、商業策略、介面模式 。
(3) 理解受眾輪廓:根據 Researcher 做的 Persona Profile 報告,預想使用者會有什麼樣的需求與習慣 。
(4) 創造產品價值:如何在競品中,透過操作便利性、商品優勢整理、行銷語言、產品形象殺出重圍 。
(5) 將數據實務化:根據 A/B Testing、易用性測試,進行結果分析 TA,觀察失誤點、錯誤率、風險排序,做出合時合宜的調整 。
(6) 不斷優化的空間:產品孵化過程就該和關係人討論未來的情景,在設計時就留下餘地,以便之後的優化修改 。

關於工作流程的差異-前言 :

  • 這邊列舉的是我自身在專案型公司的經驗,基本上是跑 Scrum,但流程擬定可能因為公司不同因人而異。
  • 專案型公司角色雖然也五臟俱全,但不一定代表有更多資源,可以做長遠計畫與研究。

專案設計流程

產品設計流程

說了這麼多,我對自己在這間公司的期許呢?

進來之後,我發現自己在水深不見底的池子裡,許多產品公司需要注意的數據觀察、市場的變化、產品在不同階段可以套用的設計方法論,用多元的方法驗證或殺出重圍,讓我對設計的一切又重新燃起了熱情!

我想就這樣一直潛水前進吧!讓我發現更多的珊瑚礁、沒見過的生物、鍛鍊自己的技巧。擁有更多的機會面對實際使用者,我可以不斷的發現問題、精進設計方法、照著自己的步伐前進。畢竟,「前進」才是重點啊!

鍛鍊方法

(1) 理解商業營運模式:理解我們的市場契機切入點,抓住這點進行對應產品定位與設計。
(2) 不斷了解受眾行為:從最初假設 TA 行為,到上線後的埋點觀察,或是客服的市場回饋,了解我們的用戶。
(3) 找到優化契機:了解該產品受眾的習慣路徑,障礙的區塊,錯誤的途徑,或純粹為更好的體驗做優化。
(4) 觀察數據能力:了解數據說了什麼話,怎麼分析裡面的癥結點,利用數據反饋回推設計解法。
(5) 有效運用設計方法論:因應產品階段性的需求與瓶頸,適時地提出適合的設計方法論,帶領團隊解決問題。

🤓 好啦!這是我短期內大致上的觀察,畢竟我踏入這片池子也不過短短7個月,還在熱戀的粉紅泡泡裡!誰知道日後我又會有什麼更深的發現呢?我會遇到什麼樣的撞牆期呢?日後再跟大家更新啦!

如果喜歡請幫我拍拍手~如果你有朋友也在考慮轉職,也歡迎分享喔!

--

--

Kay Wang
Gogolook 設計團隊的學習筆記

Product Designer who also wants to polish Researcher skills @Gogol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