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創公司轉職給我的 3 個省思:勇於爭取、你的能力來自環境平均值、從冒牌者到無欲則剛

Yin Ning
Gogolook 設計團隊的學習筆記
11 min readDec 14, 2022
轉職給我的感受:城市裡,有時候⋯⋯你需要幾秒鐘的喘息。— 61Chi 《城市裡,有時候》 / Openbook

我在原公司進行轉職轉組,感謝公司與部門給予自我探索與提升成長的工作環境,讓轉職者有時間空間調整技能,帶領職員跟著公司一起成長。

從行銷部轉到產品部,從 Brand designer 轉到 Product designer,期間經歷了漫長的交接期,交接期間除了準備交接文件,協助寫 JD 與作業、幫忙招募面試新設計師,同時雙邊主管談妥轉職日,來來回回半年過去才正式轉職,但轉職後前半年仍在支援行銷 Banner,德不配位的模糊地帶和被拉長的時序,在不久的將來積累成我的心理壓力。

後續開始實作產品設計才讓我確信這次轉職的決定。

我加入的產品還在 0–1 漸漸到 1–10 的過程,與行銷部緊密合作,加入期間團隊經過無數次的擴增和改組,開始熟悉敏捷開發的節奏,還有合作流程的 retro 與迭代。

一年半裡充實的收穫,能進入心流的工作內容,加上兼顧生活的遠端工作型態,是我現階段理想的工作方式。

分享跌跌撞撞的轉職里程碑,給我拳拳到肉的 3 個省思:

1. 勇於爭取,後面就是你的了

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勇於爭取,很多事情只有實戰了才學得到,進來了(這些知識)就是你的了。

UX 的五要素反映了產品設計的流程,產品設計師的技能樹無邊無際 / UX Mindset

產品設計師絕對需要上線迭代的產品作實務經驗,唯有實際上過戰場,很多技能和思維才能夠真正內化為自己的能力和戰力。
要學習精通的技能樹開枝散葉極其廣泛,我會說:產品設計師是一個「不在其位,一定學不到其職」的工作。

Andy Chien【自學UI/UX的五大步驟】
學習UX,「做中學」絕對是必要且關鍵的。UX非常強調把手弄髒,別的領域或許會重視理論,但設計絕對是重視實作大於理論的。而且,我們大可在還沒有很厲害的時候就開始嘗試實作。

再怎麼臨摹都無法學到實際會面臨的困難點,需要上線的產品作實戰訓練,面對現實侷限才能誕生有「風險管理」的設計,同時逐步累積經驗值,了解產品敏捷開發的真諦。

日常吸收的演講、podcast 或與他人交流,透過他人口中的經驗談,常常一解我困惑多時的疑惑。正因為這個工作很吃經驗值(處理的問題幅度越廣越困難、複雜程度越高),沒經驗時真的會像瞎子摸象,需要很多時間與精力才能譜出象頭象尾。

即使看了很多關鍵字文章與知識,如果沒實際使用過,根本無法理解它的作用跟意涵,要實戰才有機會學以致用,讓知識變成有效內化、收放自如的工具手段。
例如:什麼才是有效溝通?如何決定什麼是有效的 MVP?什麼時候要使用 fake door?這麼多方法論該使用哪一個?怎麼和利益關係人互動?質化量化之間的關係作用?

(參考:為什麼碎片化學習對你沒效? 結論就是,並不是說破碎化知識不好,而是要先有厚實的「底層知識」,再吸收破碎化知識,那才真正會對我們產生幫助。

隨著處理的問題越進階,要考量的事情也開始不一樣,需具備更多商業策略的思維和脈絡。這些經驗會以高質量的方式,轉換成你的產出,再進而影響你的市場價值與未來職涯的廣度與深度。

以前的工作其實不需要這麼仰賴經驗也可以執行,所以才會有如此深刻的體悟。

2. 你的能力來自環境的平均值

之前有聽過一位黑人 NBA 籃球明星說的話: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的能力,看看你身邊最常接觸的 5 個人,你的能力就是他們的平均值。 所以你應該要慎選交友、慎選環境;如果你想要進步,就要改變你的環境,往更上層的生活圈主動走進去。」

物以類聚,現實總是又痛又北爛 / 聞氫哥

記得今年 8 月去法國找我妹時,她說在法國你要自己積極主動爭取權益,所以大家很會吵架爭取自己的權益,且因為這是家常便飯,所以都就事論事、公私分明,上一秒在吵架下一秒說今天你的衣服很好看;很自主所以很自由,要做什麼不會有人去管你,就算跳河玩水受傷了,也是自己的決定自己的責任,不能也不會怪別人(或怪政府),所以做什麼、想怎麼做是你的自由。

我對我妹說,你說的我都懂,因為在台灣的新創公司就是這樣:如果你想要做什麼事情,你覺得這有價值、說服得了別人,假使現有的資源做不了,那你可以積極去要資源啊!不是只有主管才能做這件事,任何人都行,每個人都有這自由同時也對自己負責、對專案負責。

因為待過傳統中小公司,所以知道傳統東方社會並不是如此,從小被灌輸的典型觀念:「只要乖乖聽話就是阿彌陀佛。」

喜歡法國的普世價值、新創公司的價值觀,連帶也打開我對其他事情的思維和視野。日日薰陶被影響,很多空間和可能性會被打開,這就是突破框架的概念吧,我想。

想到 4 年前我在捷運上遇到前公司設計主管,他說前公司像一個家(舒適圈),一個很舒服的家,待久了就不敢出來廝殺。像他,一待 10 年,40 歲才出來和年輕人拼新的工作機會。

他說:「想通這件事,花了他十年。」

3. 坦誠面對內心的自我批判,才能放下 — — 從冒牌者症候群,到無欲則剛

確定 offer 後過半年才正式轉組,轉組後上半年還是在協助行銷需求,沒什麼機會產品實作…… 當好不容易付諸行動下定決心後,仍沒什麼作為,時間滴答在走的感覺真可怕。

就用梗圖來替我說出:深刻感受「時間和批判」的力量 / 聞氫哥

看到設計部的同仁們個個身展絕技,年紀輕的比我有才華,年紀相當的在當我主管,只有我原地踏步,害怕認知到自己輸在起跑點的事實,四面衝撞著當初立下的決心,焦慮焦躁油然而生。

那時,我的情緒風暴達到了高峰,心中充滿了惡魔負面的聲音,快被各種自我懷疑淹沒:

「覺得別人的成就比自己多,回過頭覺得『自己就是失敗了』,覺得自己丟臉。」

「不敢承認錯誤,害怕別人的批判看穿自己的無能與不稱職,無法承擔自己的過錯與責任和坦誠面對自己。」

「情緒只會製造問題,不斷激起自己的一種防衛機制,覺得這種情緒對自己沒好處。」

這些抨擊就好像我拿著槍架在自己的頭上說:「再不快點成長,你就完蛋了!」

身上是轉職成功的光環,心裡卻極度批判徬徨,事後來看,抱著這些心態和情緒做事,真的會很辛苦,雖然現在講得輕鬆,但當被心裡的惡魔纏上時,各種卡住都過不去。

薩提爾冰山理論 — 親子天下 / 女人迷

很多問題背後都代表了一個「活生生的人」,一定有一些過往的成因,會造就他覺得自己「不安」或「不配」,有時候這些問題已經被層層情緒包裹,埋的深到連自己都找不到那根刺,但當它被觸碰,就算只是輕輕搓一下,那個劇痛絕對騙不了自己,會有很多保護機制被反射出來。

確實需要外界的眼光重新校準,或別人的幫助才看得到、走得出來,才能打破循環。

脫離混沌情緒,成為更好的人

脫離情緒混沌不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設計師,而是為了成為更好的人

當你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的時候,會很急,什麼都要,也什麼都缺,不清楚自己究竟是多低(多高),害怕不夠格,會陷入急著想證明自己的心態。

我一度得到自己太認真太努力的評價,那時候我覺得奇怪,因為我不這麼做無法追上大家,後來才明白,我在追逐的不是別人,而是我自己給自己設下的期待:「對於人生應有樣貌的期待。」

越是抓緊那些期待,你的信心越會受到影響,所以你必須放掉。

當搞清楚自己要什麼,也看清楚目前的環境是哪裡無法滿足自己的需求,認知現下處境和距離目標多遠,認清自己的位置和對方實際的看法,除去自我猜測空間後,很多情緒問題會迎刃而解,剩下的就是達到所求的行動和手段。

這時才真正能放注意力在應該要放的地方

說謊很方便,但也很累,終究會被堆積的謊言壓垮,還是對自己對現實誠實一點比較輕鬆 / Duncan

不是被批判,而是可以學到新東西,不要害怕為提升勝率而失敗

讓別人進到你的脆弱面,不是覺得「被批判」,而是覺得可以「學到新東西」。

「做的不太好,下次改進就可以了。」原來還可以這樣想。

人都是一面鏡子,如果你想反射出更多面向,只能去照更多世界更多人,才會發現原來其他人不這麼想,原來還有其他思考方式。我從小用到大的方式,可以不是我唯一的選擇。

感謝設計主管們給我很大的信任空間跟引導,讓我認知到:

每次的嘗試錯誤都是一種學習和進步的空間,在這裡面我們學到了什麼? 不要「害怕」失敗,不要害怕為提升勝率而失敗。

過往的我只看到失敗的可能,和害怕犯錯而壓力巨大,加上對職能認知還在學習階段無法清楚的看到很多事的本質,看不懂局、為不是重點方向的細節焦躁。

重點是學到的東西,而不是只是失敗或成功(面對產品,亦然)。

逃避無法解決任何事,承認它,才能改變它

這件事真的很難,我回顧我的過往其實都有逃避與防衛機制的影子痕跡,唯獨這回的多重困境終於把我逼到了角落,逼我去直面事實。

才終於能看得清,放得下。

反脆弱:承認它,才能改變它。

別推卸責任了,承認它,才能改變它 / 聞氫哥

(參考:《反脆弱:脆弱的反義詞不是堅強,是反脆弱》讀後感系列,反脆弱指的是那些會從震撼中得到好處,當暴露在波動、隨機、混亂和充滿壓力因子的環境中時,反而會受益、成長並茁壯的事物。)

我就是轉職啊,本來就和其他人不一樣。
不要拒絕承認脆弱,擁抱它,面對它,才能改變它,才能反脆弱

如果我無法馬上實作產品設計,那我預計幾時可以開始實作?

  • 直接問主管就能得到答案,原來就這麼簡單。

和其他人比較薪資和職等,能為我帶來什麼幫助?如果沒有那為什麼要在意?
那我轉職的目的是什麼?我與目標的距離有多遠,要成長的技能有哪些?

  • 去討論自己認知的能力和期待,與前輩與主管相不相符,對標水平勝過獨自猜測。
  • 明定現階段自己的工作目標,如果是為了學習新領域新東西,那就把握時機專注在自身成長跟學習技能,別被職等薪水等外物或他人想法所干擾。

我這次嘗試錯誤太多次,也讓其他人白白花了很多時間,擔心下次再犯錯。

  • 去討論詢問彼此合作的困難點是什麼,自己能如何幫助讓這件事下次能更好。

沒有其他慾望的雜音,失敗成功或比較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個階段裡我的目標是什麼、如何能更好

當你無所求時,才會無所不有 — — 無欲則剛。

唯有放下執念,才能專注在自己真正想成為的人、想做的事,脫離冒牌者的負面自我懷疑,之後無欲則剛。

跨出舒適圈 + 反思迭代自己 = 擴大舒適圈

若沒有後者只有痛苦不會進步,這才是大家的不敢跨出舒適圈的原因。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瓶頸要面對,僅希望能讓他人知道面對挫折的路上並不孤單,希望我的故事省思能成為別人放下的空間和引導。

獲得不同視角的過程也許五味雜陳,但終究都是為了更好 / Duncan

突破舒適圈的過程越痛苦,得到的收穫越多,這一路走來認識極端自己的過程,之後反思迭代成長,不敢說未來都能風雨無阻,但肯定能更健康的看待負面經驗,也更具有對他人的同理心。

這就是我花了四年找到轉職目標的故事 — — 轉職到 Product designer 是我工作職涯中最硬也最有成就感的事,沒有之一

--

--

Yin Ning
Gogolook 設計團隊的學習筆記

設計出身的戶外狂,常傾盡全力追求鎖定的目標。 我想看看,生命的厚度,可以走到什麼程度。 喜歡用各種運動跑遍美麗的福爾摩沙。 活著,真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