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上線後,Now What? (設計師篇)

👋 嗨!各位正在打造新產品的產品設計師跟我一樣嗎?在跟市場需求與上線時程激戰了一年半載,殷殷切切的期盼產品上線後,除了希望能夠符合自己的設計假設與市場反應外,當然還有當初埋點想要收集數據的地方,是否真的能有可分析的脈絡呢?

Kay Wang
Gogolook 設計團隊的學習筆記
10 min readJan 16, 2024

--

在這篇文章中,希望能跟大家分享新產品上線後可能碰到的課題,用身為產品設計師的角度,設想如何利用市場及數據回饋提出解決方案,再從回饋資料中去驗證解決方案的反覆流程。以下是新興產品上線後,設計師可能正面直擊的任務。

本文的大綱如下:

Step 1. 比對來自市場的回饋資料

Step 2. 經過上一步的交叉比對,進行分析與排序

Step 3. 依照問題類型與排序,進行設計與驗證

▍STEP 1 / 比對來自市場的回饋資料:

Step 1 / 比對來自市場回饋的資料

(1) 傾聽來自客服的聲音:

分析和分類用戶抱怨的事項多半為哪些項目,容易造成他們疑惑和不滿的地方在哪裡,了解用戶不滿的背後原因與期待產品能解決他們什麼問題。

|範例:

  • 客服經常接到繳費失敗的電話:
    是不知道怎麼操作,還是功能常常失效?是介面及流程可以改進的,還是有 bug 或第三方串接的問題?
  • 客服常常收到客戶來信詢問案件進度:
    現在畫面對於狀態的資訊呈現是否不夠清楚?介面的狀態有沒有及時更新?多半是處在什麼階段的用戶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2) 檢討產品評分與評論:

產品的評分與評論是最直接的使用心得,尤其針對負評的部分,可能需要仰賴不同團隊成員一起要努力釐清背後的原因;例如:這個差評是來自哪個階段的流程體驗?出自於哪些困境的受眾?裡面有沒有可以再細分的族群?問題是否可以一次性優化解決,還是需要拆階段性才能處理到位?

|範例:

  • 覺得是騙個資的平台:
    有些產品是需要填寫個人資料才能操作的,如果最後得不到用戶預期的結果,卻因為申請多了個帳戶在這裡,是否能有機會提供他們選擇刪除個人的資料?獲客得與失之間怎麼權衡則需要與 PM/ PO 討論。
  • 分析結果不透明:
    現在分析的結果都怎麼呈現?我們能提供給客戶的資訊透明度可以到哪裡?是否有更好的資訊呈現方式或流程,讓對方知道我們如何分析數據?

(3) 分析來自數據面的資料:

MVP 效果有沒有達到指標?差距多少?觀察用戶的習慣,如果是手機 App,雙平台的用戶使用體驗反應如何?有沒有落差?用戶都在哪裡停頓,哪些預期的 CTA 沒有達到理想中的效果?可以怎麼樣改善?目的是從資料面更深入了解你的用戶的輪廓與行為習慣。

|範例圖示:(非個人產品資料)

市場回饋_後台範例

上列僅是本人以自身產品為例所能收集到的市場回饋資訊管道,實際可以收集到資訊的管道會因應企業規模、產品性質、產業與商策不同而異。

▍STEP 2 / 經過上一步的交叉比對,進行分析與排序:

STEP 2 / 經過上一步的交叉比對,進行分析與排序

(1) 定義問題:

從各個管道中,找出交叉重疊性的問題,然後將問題做分類處理,例如:哪一些都是在抱怨註冊流程?哪一些都是在抱怨繳費功能?哪一些都是在抱怨客服態度?哪些都是在抱怨 loading 速度?

(2) 排序問題:

在列出的問題分類中,找出 UX/UI 上可以優化的項目 (例如排除上述的客服/loading問題),並做出優先排序 —

你可以參考下圖 Nielsen Norman Group 提到的 — 「影響力矩陣- Impact-effort matrix」 (中文又可譯為「影響力-努力矩陣」)。水平軸代表改動或新增功能所需的努力(effort),如開發難易度、人力或時間成本。 垂直軸代表這項改動的影響力(impact),如增加商業利潤、提高用戶體驗等預期效益。 然後可以將不同的產品特徵或改動 plotted 在這個二維圖表中。

Nielsen Norman Group「影響力矩陣- Impact-effort matrix」

因此,我會將優先序簡單分為以下兩類:

  • 分類 1_市場急迫性:急迫 → 中等 → 待觀察
  • 分類 2_實作效率性:實作最快的解決方案 → 需要調整前/後端的資料結構 → 需要大改前/後端的資料結構

舉例:今天產品的核心價值在於他的繳費功能,而你在市場反饋資料中找到以下問題 —「 註冊流程太冗長、上傳文件錯誤率高、繳費經常性失敗」。你會怎麼排序他的優先序呢?

First things first「重要或要緊的事先做」

英文片語 — First things First,是來自於美國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 (Stephen Covey) 的暢銷書書名《與時間有約:全方位資源管理》(First Things First: TO LIVE, TO LOVE, TO LEARN, TO LEAVE A PILE OF POOP)。內容在講述如何合理安排與分配時間資源,涵蓋時間稽核、目標優先級確定、計劃排程、時間分配原則等時間管理理論與方法。

通過系統化的管理方法,學會合理規劃各項目標與任務,避免時間被不必要的事物耗費,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應用於產品優化上,如何找出最重要的問題優先處理,而達到最有效率的結果,是上線後的要事。

我個人會選擇依「分類 1_市場急迫性」去做優先排序來與 PM/ PO 討論,原因如下:
A. 繳費功能:不僅影響產品營收,也是產品存在核心價值。
B. 註冊流程優化:註冊意願會影響產品獲客數。
C. 上傳文件提示:流程的提示可以減少人力成本的支出。

(3) 商策問題:

  • 對齊產品目標/ OKR:
    當初在設定產品定位時,一定有初估過產品在初期上線後所能產生的盈利目標。如果上線後發現真實的盈利數字,遠遠低於預期會有的收益,那則需要高度檢視有哪些關鍵的因素,造成這樣的偏差,研究是否有解決方案,或是重新探討產品的核心價值與推廣策略,看是否有可以改進或調整的地方。
  • 確認產品機制/ Strategy:
    每個產品性質不同,以及商業策略的不同,一定有考慮過產品在市場上的價值與競爭力。一開始上線前都是用假設的情境,或競品的觀察數據,以及產品的資源情境,去設想可能會得到的反應。若上線後發現產品的主要功能運作方式與假設不同,則需要去長期觀察市場趨勢,滾動式調整最符合市場效益的運作機制。

▍STEP 3 / 依照問題類型與排序,進行設計與驗證:

Step 3 / 依照問題類型與排序,進行設計與驗證

(1) 優化設計 — 什麼問題就對應什麼方法:

依照前面 Survey & Analyze 的調查分析,找到以下線索後,根據受眾類別、問題類型再進行設計對應的解決方法。

1–1. Troubled User Persona:分類問題的受眾類別。
1–2. Problem Type:分類問題的類型。
1–3. Design Solutions:設計解決方法,如:方案一、方案二…etc.。

|範例:

  • 範例 A. 繳費功能失敗:
    找出失敗的原因,是找不到繳費的 CTA 迷失在畫面裡?還是對於 CTA 不知道怎麼操作?記得,兩種原因可能會對應不一樣的解法。如果你不太確定是哪一個,可以先設計一個有結合以上缺失解法的設計。
  • 範例 B. 註冊流程冗長:
    註冊流程太冗長對新品牌來說真的容易流失獲客率,你可以從資料面與利害關係人 PM / DA 討論前面收集的資料是否可以簡化?或是流程體驗上有什麼步驟可以結合或重新設計,設計幾個方案出來,與設計團隊進行討論再決定或調整。
  • 範例 C. 上傳文件失敗:
    為什麼會失敗?如果是上傳錯文件,是不是文件的提示不夠?還是文件的提示文案容易造成誤解?有沒有常常被遺失的訊息需要強調?在畫面/流程裡加入或改變提示的位置或方式。

(2) 驗證設計 — 發版前的測試:

如果有設計方案是團隊內無法達成共識,或是實作開發會相當耗時,或市場影響程度太大的,我們可以利用發送線上問卷調查,或快速迭代測試,來達成優化版上線前的共識。

  • 對外的「Online Survey 線上問卷調查」:
    針對優化的版本,我們可以建立一份線上問卷收集目標用戶回饋,題型可以針對需優化的頁面,先展示目前大家抱怨的原版 (畫面A),詢問評價/感受/原因;再展示優化後的版本 (畫面B),詢問評價/感受/原因;最後選擇發放的受眾是哪幾種類別的用戶,然後整理分析大家的回饋,以確認優化版本的市場接受度。
  • 對內的「Rapid Iteration 快速迭代」:
    1. 給產品團隊所有成員做小隊內測。
    2. 整理回饋,迭代優化各個方案。
    3. 給公司內部成員 (PM/ PO/ Designer/ RD/ QA) 做內部封測。
    4. 整理回饋,選出受測者偏好的版本做迭代優化。

(3) 發版設計 — 上線發版:

在確認出迭代優化的版本後,設計師會與 PM/ PO 確認方案,再與 RD 確認實作方式,進行最後調整然後實作。接下來,就是為了觀察優化版本上線後的反應了。

  • 追蹤埋點:
    想要追蹤是否有達成設計目標,不論是想提升頁面瀏覽率還是 CTA 點擊率,我們都可以透過發版埋點,好好追蹤本次優化更新是否有達到我們的目的。
  • A/B Testing:
    如果優化的項目,不太確定市場的反應會否有差異性,可以建立「對照組」與「實踐組」。所謂的「對照組」是比較的基準,而「實驗組」是依照對照組的內容進行調整與變化產生變數。然後接著分眾發版,觀察是否市場回饋有差異性,若有的話,就可以藉由市場反饋確認是否可以全數發版了。

接下來呢~就是等待結果,然後再重複以上的步驟啦!

Analyze - Iterate - Analyze - Iterate

「再次重申,以上僅是本人以自身產品為例所能收集到的市場回饋資訊管道,實際可以收集到資訊的管道會因應你的企業規模、產品性質、產業與商策不同而異。所以應該要照自己可以收集到的條件去調整資料喔!」

💁🏻‍♀️ 以上是本人在上線後遇到市場回饋後,所面臨的難題與著手進行的任務項目。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到那些第一次面對產品上線的產品設計師們,有更好的心理準備去面對即將面臨的挑戰!

👏🏻 如果你們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希望能拍拍小手給我支持與鼓勵,我會繼續努力把我所學分享給大家滴 ❤️

--

--

Kay Wang
Gogolook 設計團隊的學習筆記

Product Designer who also wants to polish Researcher skills @Gogol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