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golook Unicorn:社內的 Hackathon

Vik W
Gogolook 設計團隊的學習筆記
10 min readJul 4, 2023

是不是公司成長到一個階段,創新的靈魂就會消失?

我們辦了一場 1.5 天的 Hackathon,48 人參與者,12 個創新產品,我想大家的創新靈魂沒有消失,只是缺乏可以發揮的舞台。

🦄 why: 所以我們為何要創新?和舉辦 Hackathon?

這是社內第一次舉辦比較正式的 Hackathon,這次的 Hackathon 有兩個議題,一個是目標,一個是做法:innovative mindset 創新的靈魂 & product design process 產品設計的流程。

innovative mindset 創新的靈魂

這是目標,目標是讓大家持續有創新的心態。

我們希望公司的人才在科技世代的交替中,融入潮流,不安於現況,持續創新,擁抱挑戰,不怕失敗,不再只專於自己的職能,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幫助更多用戶找到痛點的解法,從中設立假設,並且快速的市場驗證。

同時也是 Gogolooker 所追求的三個 Principles:Keep Innovation & Think Big & Smart Decisions。

product design process 產品設計的流程

這是做法,做法是讓大家理解創新有可能有哪些流程可以參考,這裡的 product design 並非設計專業,而是做產品這件事。

做法是匯集 Design Thinking & Google Design Sprint 的精神,在短時間內 Sense Market > Know People > Frame Insight > Explore Solution > Realize Offerings,進行 1–2 次發散收練過程,整理起來如下:

product design process

是設計師們致力於社內推進的一個流程,過去 1–2 年在 PM & Designer 中推進,發現在多職能團隊中使用時,並非人人能理解其價值,因此希望透過 Hackathon 推進到其他職能的 mindset 中。

個人認為,用 Google Design Sprint、Design Thinking、Lean UX…etc (統稱設計思維)的方式讓所有職能的人貼近用戶, 是從同理用戶切入,這不單單只是設計師的事,而是整個產品團隊的事,理解用戶、理解市場和理解產品在解決什麼都是同一件事,因此,不論是哪一個職能,只要是隸屬產品團隊,都應該要以用戶為中心思考產品應該要怎麼做。

必須說 mindset 調整並非簡單的事,改變本就是違反常理的事,不過嘗試著去改變和引導是我認為應該要做的事。

🦄 how: 我們怎麼進行這場 Hackathon?

在活動開始前兩週,我們公佈主題:

信任 X AI

跟隨潮流在科技業同溫層被 ChatGPT/ ai 人工智慧…etc 充滿的時候,我們希望大家能夠從本質上思考,當 AI 變成公共設施時,除了日常的 ChatGPT,我們還可以透過 AI 做什麼事?或是 AI 還可以做到什麼事?

從 AI 切入,同時結合 Gogolook 中旨 Build for Trust,希望參加者重新思考,信任之於人類,身而為人的價值為何,與 AI 價值交集之處又為何,如何才能讓信任和 AI 有更多的交集?

小解釋兩週前公布主題的原因:一般正規 Hackathon 都是當天才公布主題,之所以兩週前公布,是因為我們有 pre-work 的訪談和競品分析,主要是希望大家在實作的時候是在了解市場區隔和用戶痛的點狀態下進行,因此提早讓大家做這件事。

除了主題以外,我們在 Hackathon 中加入了幾種元素:

1. 了解 build concept 的實戰流程

我們在這次 1.5 天內加入了 8 個根據流程所展開的方法論,每一個方法論都有短暫的 quick teach(約 5–10 分鐘,散落在兩天裡),並且提供對應的學習單讓沒有頭緒的參加者,可以透過簡單的方法論,快速的讓小隊有共同的共識,以及決定下一步的方向。

雖然提供方法論,但我們還是保持彈性,不像 workshop 一樣,要完成才繼續,畢竟是 Hackathon 😝,但身為推進 process 的人,我也非常期待參與者,可以將任何一個方法論帶回日常工作中,這就會是 Hackathon 存在的意義了!

methodologies

2. 不同職能的夢幻導師

好啦也沒多夢幻,主要是希望小隊在獨自奮鬥的過程中,可以有專業的協助,因此特別安排了實戰經驗豐富的工程專業、行銷專業、產品專業和設計專業,四種不同類別的導師,再過程中每組都能與小隊需缺資源的專業導師進行 15 分鐘的 small chat,幫助大家避免盲點,更多角度的切入。

在活動接近尾聲的時候,有參加者找我小聊,說小隊被產品導師大打槍,整個翻盤,過程中他們透過導師的回饋,重新把商業模式又想過了一遍,整體導師的幫助程度也是達到 4.5 分(滿分 5 分)。

另一個小隊主題是交友軟體,透過 AI 的某些特點作為主要獨特點,在跟工程導師聊過後,導師提供了意想不到的 AI 支援,讓整體從不可能變可能,我想這就是我當初規劃所期待看到的樣子 🥰

可以做得更好的是,這次提供的專業導師是主辦主觀判斷小隊需要配置的,未來或許可以讓小隊自行預約,且時間可稍微再長一些。

3. 平民評審團

在規劃整個活動計畫的時候,有過很多種評分方式,譬如常見的找外部專業、公司 CXO 評分、專業導師評分,但我們想要做的是彌平權威式的評分,應該要回歸用戶,本來想直接找用戶來測(但或許下一屆可以XD),後來採用的是全 Gogolooker 都可以進行評分。

除了冠軍以外,我們主要評分標準放在:創新獨創性、商模可行性、體驗最佳性和 AI 支援性,甚至還有搞笑諾貝爾獎,初衷是希望大家沈浸在創新上,因此獨創性的配比最重,其他不特別分出二三名,是希望大家更著重於商模、體驗、和與 AI 之間的交集。

4. 創業的基金

社內本就設有內部創業基金機制,在這次 Hackathon 公司非常支持,因此有提供很美好的現金獎金,另外也有提供這 12 組報名的小隊,如果選擇跟公司相關的產品,可以直接進入內部的創業機制,讓好的創意可以真的有機會在市場上實現,並且有創業的基金與公司的支援,透過好的循環讓創新是一個日常可以發生的事。

一些拉票現場

而所謂好的循環則是,公司內部本就有 Gogomoon 的內部創業機制,透過這次的 12 組產品中,有一些是透過這次活動所看到市場機會的產品,預期是可以走進 Gogomoon 創業機制,從 prototype 推進至驗證市場需求的階段,通過這個階段,公司會把產品正式轉為 TF (Task Froce),接下來穩定市場與相對應的需求時,則會轉換為 BU,讓好的循環是真的能夠將有機會的產品實現。

🦄 what: Hackathon Day

最開始在規劃的時候,作為主辦,我真的蠻害怕沒人報名,但整體再報名截止前一週,突然湧入了好幾組,最終是 12 組小隊報名,基本上每個職能的人都有參加到,招生組很認真,感恩的心 🤗

活動的當天,大家都很準時就到了,堅守準時的美德,有些組別真的是當天才確定小隊要做什麼主題,有些則是已經有基本 user journey 了。

關於方法論的使用率,預期應該不會很多小隊真的實作這些方法論,但照做的小隊比例超過 6 成,回饋滿意度也達到 4 分(滿分 5 分),其中反應最好的是 User Journey Map & User Interveiw structure,不過也有收到反饋,quick teach 的時間雖然短短的讓大家比較多時間可以實作,但有些方法論是真的很需要學會,整體規劃未來可以拉長一點 Hackathon 時程,讓學習流程的目標可以落實下來。

我們這次繳交產品的規範是,發表前一小時完成以下:

一頁 A4 的產品新聞稿 & 一個可以讓用戶想像的 prototype

產品的方向有蠻多種的,但大部分大家集中在交友軟體,和求職系統,完全驗證了人類大多關注在愛情和工作這兩項 😊(應該也是算命最常算的兩項?哈哈哈…),當然也有不同主題,印象深刻的是 ai 互動的童書產品、租房系統(非常適合給各位北漂仔使用)、寵物身後 ai 陪伴系統(超感人 🥲)…etc,雖然有重疊的主題,英雄所見略同,但每一組提出來的核心價值完全不同,也是令大家非常意外,TA 接近,但觀察到的痛點都不相同,解法也不太相同。

Day 1 下班前,已經有不少小隊寫了含 code 的 prototype,甚至串了 AI 架構,真的好瘋,還有小隊半夜四點要求主辦在發表時直接下載 APK(???),Hackathon 總共實作就是一天,幾乎每個繳件的時間戳記都是凌晨繳交的,Gogolooker 每一位都是輸不起的朋友,愛了 💙💙💙

發表會是 10:00 準時開始一分不差,我們提供實體現場發表,和線上簡單 mix 分享,每組 8 分鐘分享,2 分鐘 Q&A,基本上是不夠,但不論給多少時間,都不夠,因此主辦並不後悔這個決定(不過如果改下午發表會或許會讓大家的專案再更完整一點),每一組都有不少 Q&A,從現場看到的是,大家對於主題的共鳴度是很高的,創新產品的想法是源源不絕的,現場的熱絡程度是令人熱血沸騰的!

💙 Give & Take

一個好的活動需要很多人支援,包含公司支援、BU 支援、參與者支援、各個 functional 的導師支援。

不論是哪一種類型的產品公司,我們覺得文化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有創新的文化這件事是 Gogolook 不斷追尋的 Principle,也是我們在社內持續推進的一件事,在科技世代交替的現在,被取代不是危言聳聽,是遲早會發生的事實,但我們並不害怕迎接這個事實,而是保持正面的接受挑戰。

活動後隨機找了幾位參與者聊聊和收到的會後回饋問卷,有幾項蠻好的特別分享出來,有好的也有值得進步的:

  1. 後續我們怎麼決定和如何落實有潛力的產品概念?
  2. 當天激情很高,應該要當天頒獎。
  3. 1.5 天太短,3 天或許是更好的時間。
  4. 發表會可以多一點時間,讓現場的創意更多空間發揮。
  5. 導師太少,想聊的沒聊到。
  6. 現場氣氛很棒,很享受這種發表會。
  7. 琢磨產品和用戶比較多,期待之後有更多的商業價值與規劃。
  8. quick teach 和小組時間難分難捨,想聽但也想做,時間可以多一點,這樣可以有機會多聽一些 quick teach。
  9. 最後的 Validate 驗證環節是這次沒有機會跑徹底的,希望之後有機會做更深入。
  10. 作為打國際市場的企業,海外員工必須一同參與,不同文化的刺激和觀點也是我們所追求的,期待下一屆的 Hackathon 能看到更多國際視野。

大概是這幾點,是比較多人回饋的,每一次的 give & take 對主辦來說都很重要,辦完活動後覺得整體創新體驗的效果應該有達到預期以上,期待未來參與者們都可以把體驗到的東西,帶回產品小隊,養成創新的重要 mindset 🥰

最後附上參與者們的英姿

presentation dat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