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X 2019 創新設計年會心得

Gogolook Designers
Gogolook 設計團隊的學習筆記
11 min readMay 14, 2019

Gogolook 這次很開心贊助了為期兩天的 MIX 2019創新設計年會,讓我們的設計師們都有機會參與了一場很棒的活動,看到業界對於創新設計不同的切入點。一起來看看我們的小夥伴們都聽到了什麼吧~

郭藺瑩:踏入使用者的生活,設計一個與時俱進的產品

講者 Lydia 的分享主要著重在如何建立團隊的同理心,她分享了兩個團隊合作的案例,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們部門如何夠過體驗產品的核心活動,例如部門內的拍賣,幫助他們了解拍賣運作方式與喊價殺價的心境,講者分享了團隊如何走入用戶生活的真實情況,例如他們旅遊時會幫人代購等等,也藉此他們發展出了 Yahoo 拍賣的直播購物的功能,講者在這段分享中說了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體驗買賣,才能感同身受。」,Verizon media 設計團隊透過在生活中去體驗用戶的情境,從中找到機會點與痛點,同時藉此讓開發團隊一同加入,讓整個開發脈絡不會只活在象牙塔中,而是切切實實地去感受用戶的感受,去經歷用戶的體驗,讓體驗活動在組織內擴散,是這個案例的主要概念,除此之外,Verizon media 在 開發 Yahoo News 的前期也利用這樣的概念,邀請團隊在前期一起做 User study。

從這個分享中,特別有趣的是了解 Verizon media 如何透過團隊內的小互動,令團隊同理用戶體驗,這是一項非常考驗團隊文化的事,在每天日常的小拍賣、海外代購等等相關小活動,一步步引導團隊去體驗、感受用戶的痛點與情境,這麼一來,團隊所打造出來的產品,也會更貼近用戶的真實體驗,當然這也非常考驗團隊之間的合作默契與對於體驗的深入程度。

Verizon media 讓我瞭解到除了同理使用者之外,讓整個團隊一起去同理用戶,讓同理心發揮在部門之外,利用一些類比的方式去讓各種不同職能的同事,一同體驗創造共感,是多麽有趣的事。

游鈞為:區塊鏈普及的最後一哩路-體驗

COBINHOOD 的講者游鈞為 Richard,相信是這兩天相對艱深的一場演講了,因為區塊鏈本身就是一個很高深莫測的名詞,在場的多數聽眾都對其一知半解,Richard 這次的分享著重於對於區塊鏈的解釋,以及區塊鏈(抑或是虛擬貨幣交易所)要如何落地,對於這最後一哩路,Richard 提出了一個簡單卻深奧的解法就是:產生友善的體驗,讓大家更廣為使用。在這個主軸下,Richard 先解釋了何為金融:為什麼一張一百塊的紙鈔具有一百塊的價值?為什麼當我將這一百塊交給你時,就代表著這一百塊轉移給你了?

金融背後的重點在於信任

因為我們一起信任一百塊紙鈔具有價值,於是它可以拿來轉移交易等等,這也說明了一件事,就是現金交易跟虛擬貨幣的交易,在本質上並無任何不同,一樣都是對於信任的價值轉移。

在這次演講中,花了一些時間解釋 傳統金融體系 — 中心化加密貨幣 — 分散式 的差別與影響,這一段讓我收穫良多,透過 Richard 簡單明瞭的說明,讓我對於區塊鏈、加密貨幣、去中心化有了更深的認識。

接下來 Richard 將用戶依照 交易量 / 交易頻率,分成四種類型,並提出五種方式去提升他們的活躍程度:

  1. 以遊戲化參與獲得獎勵
  2. 增加獲利的可能性
  3. 簡化投資操作
  4. 弭平知識落差
  5. 維護平台信任價值

這五種方式分別對應到上述的四種類型的用戶,每一個方式都是為了讓用戶更願意購買加密貨幣並增加他們的活躍度。

最後,Richard 提到了最近加密貨幣市場的低迷,因為市場開始恢復理性了,雖然持有加密貨幣的人變多的,然後呢?

Richard 提出了八個區塊鏈可以應用的場景,加密貨幣只是其中之一,其中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是 P2P 市集及虛擬商品交易,例如著作權的販售。因為曾經待過跟著作權息息相關的科技公司,我知道買賣著作權是多麻煩的一件事,區塊鏈的應用勢必可以讓買賣著作權方便許多。

在這個分享中最令我深思的,是區塊鏈跟密鑰這兩項艱難的詞,要如何確實落地讓用戶體驗?面對超乎用戶想像的科技,我們要用什麼方式去讓用戶良好的理解並且加以應用?Richard 在演講中分享到,有時候為了更好的體驗,需要去犧牲一些去中心化,整體而言就像是一個蹺蹺板,如何在去中心化跟體驗中獲得一個良好的平衡,Richard 的演講讓我更了解了所謂的數位金融、加密貨幣、去中心化等等實際的應用與場景。

唐鳳:台灣社會創新發展趨勢

這一場演講,沒有固定主題,沒有簡報,由現場觀眾在 sli.do 上提問,而問題大多圍繞在台灣的社會創新最困難的環節是什麼?怎麼克服?又要怎麼樣讓民眾相信政府?

唐鳳政委不假思索的回答:最難的環節是一開始如何讓社會創新者願意參與?且讓大眾理解越多人參與就對大家越好?

唐鳳政委認為,最需要解決的是發起者的風險的問題。舉例來說,募資平台的目的除了募資外,就是為了要讓創作者知道,他的作品未來是有人支持的,也就是說,募資這件事就是在幫創作者分攤未來的風險,讓他確定,產品未來是有人會買,而且已經有人買了。

套用到社會創新的議題,應該要讓社會創新者放心的提出創新的方案,且不用擔心這些方案他個人是否有能力執行等限制。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唐鳳政委發起舉行常態性的總統盃黑客松,提出的方案評選通過後,會由政府來執行,發起人並不需要承擔後續的執行風險、失敗風險和影響自身信用或績效風險,同時通過後他還可以安心的去想下一個創新的方案。

而評選方法則是使用平方投票法,一票是 1 點,每個民眾有 99 點,你可以用你自己的力量決定明年政府的政策。這樣的評選方式同時也是在實行公義社會,讓民眾相信這些議題的決定是民選出來,而不是政府獨裁下的結果。(雖然今年最後投票期限已經在 5/1 截止了,但整場演講下來有許多都是我從來沒聽過,但是卻是政府一直在努力推行的活動,特別拿出幫唐委員工商一下。)

整場演講準時結束,唐鳳政委真滴是我的偶像!把複雜的問題用簡單的邏輯、簡單的舉例和簡單的道理來解答,口條好、思路清晰還很幽默,國家有這樣的政委真讓人放心。嗯嗯嗯我是迷妹 💕💕💕

印隽:打開設計邊界,跨入智能和物聯時代

來自大陸的講者印隽,目前在提供建築管理服務的廣聯達擔任用戶體驗設計中心總監。在這場精彩的演講裡,他不斷地環繞著一個主題:

有多少設計工作會被機器取代?接下來設計師的定位在哪裡?

這是全球領先的資訊技術研究顧問公司 Gartner 在去年發表的科技發展曲線。試想一下,身為設計師,我們對於 Quantum Computing、Digital Twin、Edge Computing 這些平常較少接觸的名詞,有沒有一些基本概念?對於 VR、AR、MR… 等聽了很久的名詞,是否有意識到許多產品已經開始落地。作為從業者,印隽提醒我們要儘早開始瞭解曲線前端的新技術,面對未來做設計。如果你不了解這些隨時在變革的技術,你要怎麼為利用這些技術的產品規劃一個比較好的體驗跟生態?

講者也分享了過去的專案,展示了他們利用姿態分析、臉部識別… 等等人工智能技術所做的產品。正所謂行業趨勢不等人,如果你的公司現在接到了一個 VR 的案子,想想你有沒有辦法馬上開始著手設計?你可以試著回答他們招募應屆實習生的題目:要怎麼利用簡單的頭盔、手持 VR 設備,在考慮短距離、長距離、目的地可見、目的地不可見的情況下,在 VR 環境內進行距離移動。思考一下,你對現實、自然交互是否有足夠的理解?你是否了解技術的框架?你如何和技術人員溝通?

機器不會讓我們失業,但是我們工作的型態正在改變

最後印隽也總結了一下,身為設計師我們該何去何從?我們首先必須認清自己的定位。他提到設計驅動只是一個偽命題,真正站在業務核心的其實是價值驅動。在很多產品服務裡,用戶真正關心的核心價值(e.g. 直播平台的流暢度、內容的多少),其實都不是設計師能單獨解決的,但是每個場景下的核心體驗問題,我們都要去關注。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打開設計的邊界,利用科技、技術、運營、產品、商業、市場的跨界整合,尋求更完整的解決方案。

當然,要一下子成為考量產品研發、商業運營中每一個觸點的全鏈路設計師可能很困難,但是我們仍可以為當下階段找到一個主軸。講者更提到可以把設計師分成三個類型:注重創造性/適合初期產品的創想者、注重規模化/適合中期產品的建構者、注重精細化/適合成熟產品的護衛者。想清楚自己的屬性,你才能去到屬於自己的領域。

整場演講裡,講者不斷地激起我們被潮流吞噬的危機感,也時時提醒我們不要因為跟不上環境的變遷而被拍死在岸上,是一場把大家打醒的震撼教育。套用印隽引用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一句話:

意義,不是由環境決定的,而是我們則以我們賦予環境的意義,決定了我們自己

李昆謀:新零售UX思維與虛實融合(OMO)服務設計

講者李昆謀現任 91 APP 的產品長,對於新零售的 C 端、B 端服務設計都有著豐富的第一線實戰經驗和見解。他提到 B 端的產品複雜度很高,背後通常代表了各式各樣不同的用戶 (老闆、行銷、店員… 等)。這次的演講主要是聚焦在店員這條路徑,分享 91 APP 如何一關一關打造出店員愛用的服務。

一開始他們先從數據上觀察,發現不論是線上線下消費者、或是全通路的 OMO 消費者,只要有下載 App ,都會有相對高的人均貢獻度。於是他們開始在門市說服店員推廣 App 安裝。

問題來了,店員會開始問:消費者線上購物,獎金算誰的?

針對這個問題,91 APP 的解法就是開始做業績歸戶,追蹤個別店員推廣 App 的下載數量及藉此創造的營業額,讓消費者的線上業績也可以回歸到店員身上。

接下來他們碰到了另一個問題:在結帳時下載 App 非常花時間,消費者不願意,店員也很困擾。於是他們就做了門市小幫手,讓消費者不用先下載 App,只要在門市綁定電話、推薦人… 等最重要的資訊即可,先抓住來客。但下載 App 的這個重要任務還是必須要完成,於是他們開始思考整個消費者旅程:什麼時候下載 App 才合理?消費者離店後,就需要一些誘因回來完成下載,例如:開卡禮、生日禮… 等。除了誘因,店家也可以利用簡訊、社群媒體觸及到消費者,提醒消費者完成安裝。

當然,剛開始推動時店員還是會有一些疑慮:這些獎金真的都有回歸到我身上嗎?於是 91 APP 開始在門市小幫手裡做報表,把一筆一筆清單立即回饋給店員,甚至開始列出排行榜,讓店員有競爭意識要拿下更多訂單。91 APP 也提供店員一些好用的話術工具,例如:讓店員有權限發放來店禮、滿額禮…等等的優惠卷,這樣店員在結帳前就有機會跟消費者做互動。

李昆謀點出了 “用數位工具把店員武裝起來” 的這個概念。他們開始讓店員可以對消費者做註記,並讓這些消費者面貌在門市間流通。他們也搜集特定消費者的整個線上線下旅程,讓店員可以掌握此消費者的更多訊息,預測他的下一步行為。91 APP 甚至也開始做會員分等的制度,基於不同的消費貢獻度推給會員們不同級別的升等禮、滿額禮… 等,驅動會員往更上一級的消費等級前進。

91 APP 發現把數位的力量帶進門市,不是只是消極地把業績從線下轉到線上,而是讓整體業績是呈現一個加乘的效果。李昆謀在這場幽默風趣的演講裡,用一條簡單的用戶旅程,帶我們看到了這條旅程上的各種場景,同時也看到了這些場景在線上線下創造出了新一波的機會點和可能性。

方荷生:用心設計,服務食物銀行翻轉社區弱勢

方先生是一位在南機場深耕二十年的里長,他用自己的力量推動了三項社區弱勢的服務:

1. 老人送供共指的是午餐時段你把一個人吃飯的長輩送來里長辦公室,一餐 20 元,里長幫你供養你的長輩,然後把社區的長輩集合在一起吃午餐,除了生理需求滿足外,也創造一個環境讓長輩分享心事和交朋友。

2. 食物銀行弱勢的族群每個月都會有政府補助的米,但其實那些家庭更需要的可能是尿布奶粉等,里長創立食物銀行,讓這些族群的朋友,可以把米帶過來換其他的生活用品回去,減少浪費食材又可以換到真的需要的東西。

3. 食享冰箱台灣每年浪費的食物約 250 萬噸,這些有部分來自賣場賣相不佳的食材,里長把這些食材挑選後收集到他的冰箱,再把這些食材烹煮成可以協助弱勢的一頓飯。(目前全台灣的家樂福、美聯社、石二鍋都有跟里長合作。)

是一場值得讓人反思做為人、做為設計師應該如何真正的協助社會的演講,當我們在追求自己心目中的價值時,也應該要思考協助社會與價值之間的距離。當你走進石二鍋時,心裡想著應該是肉要涮到幾分熟,而方里長心中所想的則是,這些菜切得這麼美,肯定是浪費了很多才成就這樣的擺盤。

“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 Peter Parker’s grandpa

在追求自身價值中,關心社會議題、協助社會弱勢是回饋給成就這樣的你的社會最好的方式,共勉之。

很可惜這次沒辦法把每一場精彩的演講記錄下來,但希望沒參與到的同學可以透過我們的分享汲取到一些新的設計養分。如果你覺得我們的文章對你有所幫助,別忘了給我們拍拍手鼓勵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