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促進者你該知道的 Design Sprint (Part 1)

Page Chang
Gogolook 設計團隊的學習筆記
13 min readDec 26, 2018

Design Sprint 在2018年榮升為年度熱門關鍵字,相信不少設計師都看過了 Google創投認證!SPRINT衝刺計畫 這本書,在書上大家可以看到完整的 Design Sprint 流程,也有詳細的步驟說明,Whoscall 也嘗試用這個方法論來進行一些大型專案的規劃設計。

credit: https://uxplanet.org/whats-a-design-sprint-and-why-is-it-important-f7b826651e09

Sprint? or Thinking?

我之前寫過的一篇 Design Thinking 文章曾提到, Design Thinking 重點是 Thinking ,Design Sprint 也一樣是在於 Sprint,這也是多數人對於 Design Sprint 的誤解之一,在書中作者不斷強調時間的重要性,甚至列出完美的時間表讓你可以按表操課,你會發現大部分的方法都是為了不要浪費時間,而『不要浪費時間』恰恰也是敏捷開發的其中一個原則

Design Sprint 其實是源自於 Google 創投(後稱GV)的一項方法論,運行的公司多數為新創或是需要在短期內產出,依照這些情境,GV 將需費時許久的 Design Thinking 方法論濃縮成一套接地氣並且快速執行的方式。

曾有國外的文章,將 Design Thinking 與 Design Sprint 比喻成烹飪課程跟食譜的差別,這樣的說法也頗為恰當,詳細可參考本文章:Design Thinking vs Design Sprints, what’s the difference?

回到我個人的解釋,Design Sprint 可視為 Design Thinking 的濃縮版,兩者具有相同的雙鑽石設計過程,Design Sprint 引用了部份的 Design Thinking 方法,但又不全然相同,Design Thinking 著重於人本設計(HCD),強調從了解用戶開始,而 Design Sprint 則是以如何快速解決難題與提出解法為主要核心。

什麼狀況適合用 Design Sprint?

Design Sprint 針對適合的問題有三個定義需滿足:

時間緊迫的

不知道如何下手的難題

攸關利益的

從這三個定義,你可以看到 Design Sprint 對於能解決的問題有很明確的界線,而這三個定義除去掉『時間緊迫的』,剩下的『不知道如何下手的難題』與『攸關利益的』,正好也是 Design Thinking 的問題定義。

由此可知, Design Thinking 與 Design Sprint 在底層的理論上,其實是可以互通的,雖然兩者的的操作方式不太相同。

以 Whoscall 來說,我們曾經跑過兩次 Design Sprint ,其中一次是我獨自規劃並且擔任促進者,這次經驗讓我獲益良多也踩了不少雷,但礙於本專案還不到可以公開細節的時機,加上網路上也有許多詳解 Design Sprint 每日步驟的文章,所以接下來我以提供個人經驗為主。

首先,促進者是控場角色

若你是一位即將要嘗試 Design Sprint 的促進者,我會建議你先了解一下 Design Thinking 這套方法論的概念與做法。

為什麼我會這麼說?

促進者在 Design Sprint 的角色類似於 Sprint Master,也就代表著你需要引導團隊往某些方向前進,在 Design Sprint 中你的角色非常重要,需要決定何時發散收斂、確保討論順暢,同時去判斷現在的討論的是問題或是解法,甚至在關鍵時刻判斷是否讓決策者決定,促進者若是無法良好的主控全場,或是讓討論亂了套(做出邏輯錯誤的結論),那你們的 Design Sprint 就是一趟直達地獄的超高速列車

我會認為促進者最好可以擁有 Design Thinking 的相關訓練,在理論上 Design Thinking 跟 Design Sprint 是類比的, Design Thinking 的方法論可以幫助你去判斷現在討論的本質是什麼。

網路上有相關多如何當促進者的文獻與教學,其中推薦 Design Sprint Academy 所撰寫的 Design Sprint Master — Facilitator’s Guide ,這一份約莫69頁的文件,應該會對你幫助非常大。

website: https://designsprint.academy/

以外,就我個人身為促進者的經驗,有三個建議可以提供給大家:

1. 充分的前期準備

促進者無疑是整個 Design Sprint 中最辛苦的角色,除了我前面建議的 Design Thinking 的前備知識之外,包含前期規劃、準備材料、約訪專家、確認糧食足以讓大家滿意(這很重要相信我),在 Design Sprint 開跑前夕,建議促進者可以提供一份 Sprint 說明以及流程表給團隊。

2. 精準掌控時間

Design Sprint 開跑後,身為促進者的你必須成為團隊中最客觀的角色,時間與流程是你最大的任務,每一分鐘你都要觀察團隊的情緒與討論的節奏:目前的討論是否恰當、針對目前的議題可以提醒哪位團員發言、是否該讓決策者決定,為了確保討論可以順利結束,你必須對於時間擁有 100% 的專注力。

3. 了解每個流程的用意

最後,相信很多人都是看了 Google創投認證!SPRINT衝刺計畫 這本書而決定要嘗試 Design Sprint,但若只是按照書中的流程操作,沒有了解其中的用意,那麼你很有可能會綁死在流程上動彈不得,甚至在遇到卡關狀況不知道該如何引導團隊,我會建議大家去對照一下有名的 雙鑽石設計流程(The Double Diamond Design Process),想一下 Design Sprint 每一天的流程(甚至每個階段)可以對應到哪個環節,這可以更快幫助你理解。

因為若是死死地按照書上的做法去執行而不想為什麼,很容易會讓你陷入討論的死胡同,也會讓團隊成員感到心累。

經過三個建議的分享,希望大家對於要擔任促進者之前該做什麼功課,已經有了初步了解,接下來呢?等到開跑之後在每個環節又該注意什麼?

後面的篇幅我將會花一點時間解釋第一天該注意的事項:

第一天的重要性

為什麼我要花一篇文章的篇幅來講第一天?

第一天基本上會著重在於定義目標與問題,這天會影響你接下來四天的走向與解法的產生,第一天的討論量就我經驗來說可以說是最多、最累的,很多不同的想法與意見需要被挖掘與歸納,這時候正是促進者派上用場的大好時機:

先帶領團隊找出問題領域

Design Sprint 一開始會讓大家對於目標的進行定義,在這環節上成員很容易因為是第一次執行,造成大家面面相覷不知道要說什麼,此時促進者的角色很重要,如何引導大家慢慢進入狀況是你的第一任務,我會建議促進者可以嘗試用麥當勞理論,利用一些爛點子去打開話題。

在這個環節建議大家先從樂觀角度出發,再反向用悲觀角度去討論,在這環節促進者要注意,我們要的不是解法,解法在現階段都是不需要的,引導成員去做出假設,再將假設轉化成問題,最後凝聚成目標才是此環節的意義。

精準掌握示意圖的進度

示意圖就理解而言是簡易版的 Journey Map,在設計師的想像中感覺是很容易完成的。

不,你錯了!

在我們做過的 Design Sprint 中示意圖可以說是大魔王,每一次都會卡在這個環節到天荒地老,最後發現剩下十分鐘可以畫圖,屢試不爽。

以個人經驗來說,在繪製示意圖時會希望這個圖可以盡善盡美,這意味著非常多的使用者類型、使用者流程,非常多的歧義與探討,其實示意圖的用意是為了讓主要的故事線視覺化,協助接下來的專家訪談與後續的問題回對,在短短的三十分鐘至一小時內,我們不可能達到 100% 的準確,只要示意圖能夠達到闡述主要故事線就足夠。

credit: https://sprintstories.com/the-design-sprint-note-n-map-a9bf0ca88f51

Stéphane Cruchon 所撰寫的 The Design Sprint Note-n-Map,針對示意圖產生了一套新的跑法與建議,若未來計劃想跑 Design Sprint 的促進者,建議可嘗試看看。

簡單說明 HMW Methods 的精妙之處

HMW 其實是一種 Design Thinking 經常使用的方法,相信大家應該不陌生,但唯一可能會造成問題的是大家對於 HMW 的寫法,HMW 是一種開放性的問題,目的是為了讓成員在訪談的過程,經由專家給予的 Insight 從中轉化為問題,這是一項需要經驗的轉化過程,Design Thinking 的相關文獻探討中,對於 HMW 的寫法有很多建議,建議促進者可以花點時間看一下相關文獻。

credit: https://www.interaction-design.org/literature/article/define-and-frame-your-design-challenge-by-creating-your-point-of-view-and-ask-how-might-we

INTERACTION-DESIGN 這篇文章對於 HMW 有一些不錯的建議,另外加碼 POV 的解釋。

隨時重新檢視問題與任務

這是第一天的重頭戲,我們畫了示意圖、做了專家訪談、寫了一堆 HMW、投了票,做了一堆事情,是為了去定義我們接下來要朝哪個方向衝刺,這裏我們需要花點時間去回對之前的衝刺目標與示意圖,看看我們投票出來的 HMW 可以回對到哪個階段的關鍵任務,而這個關鍵任務是否與我們的衝刺目標吻合。

在這個階段會發生很多討論,例如: HMW 與關鍵任務對不上或是與衝刺目標無法吻合,大量的討論與定義會重複發生,有些許的不同在於:Design Thinking 是以了解用戶做為開端,接著才會進入定義問題的階段。在這前提之下,Design Thinking 的定義問題階段是會擁有足夠的 User insights 去支撐你定義問題,但 Design Spint 則是反過來先定義了問題(這時候我們只有 Stakeholders insights ),到最後一天才會獲得 User insights,這是兩個方法論在操作上的不同。

Design Sprint 是一個需要高度對焦並且不斷迭代的流程,在時間的限制下,我們往往很難在一開始就瞄準到正確的領域,但經過與專家的訪談以及團隊的發想,我們才能做最後的調整,可以視為一種 Pivot 的時間點,在這個時間點我們藉由一整天的資料蒐集(目標、專家訪談、HMW),去探討我們真正該瞄準的問題領域是什麼,而在最後的這個環節,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為這一整天下個定論,而這個定論會影響到你後面幾天產出的解決方案。

我建議團隊可以做一次總體的大檢查,這時候四周應該有許多材料,四處看看、激發討論,重新思考在這個環節中是相當重要的,在 Design Thinking 中有一個方法叫做 Reframing Problem,問題的定義會依照主觀意識而有不同的認知,舉例而言:

credit: https://psychbc.com/blog/the-power-of-negative-emotions

問法 1:「為什麼這杯水只剩一半?」

問法 2:「為什麼這杯水還有一半?」

明明闡述的是同一件事實,卻因為主觀的意識下而有微妙的不同,這就是定義問題的精妙之處,只剩一半還有一半,在問題詮釋上擁有大大的不同,所引導出來的解法也會大不相同,Fast Company 曾經發表一篇文章:Three Ways To Reframe A Problem To Find An Innovative Solution ,其中的一些訣竅應該可以幫助你修正問題。

*水杯問題是一種簡單的解釋,若是想了解更多可以搜尋「框架效應」。

超高速列車準備出發

如同我在文章開頭提到的,Design Sprint 很可能會變成一場災難,在我自身帶領的經驗中,我發現第一天雖然以工作量來說並不是整個五天中最繁重的,但卻是這五天當中最重要的,這一天的討論、決策、問題空間等等,將會決定你接下來要往哪一條軌道走。

Design Sprint 宛如一台最新上線的高速列車,大家都希望能夠買到一張車票試乘,期望這台車可以順利帶往他們到達夢想之地。

但在這台列車上,發生了神秘殺人案,而你們需要一起合作推理出犯人….,沒錯就是這種神展開,這種腦洞大開的劇情是確切會發生在 Design Sprint中,你永遠無法預測你可以獲得什麼成果。

Design Sprint 是一種新創團隊探索問題的模式,你無法保證解法或是問題領域是否能夠確切落地,很可能在途中就感覺到有些怪怪的,這可能會讓你產生懷疑與困惑:

我__的在做什麼?!

Design Sprint 是過程論

就我自身的經驗來說,Design Sprint 的成果不一定適用於落地的產品開發,雖然在相關書籍中你會發現 Blue Bottle 的創新成功案例、Slack 的創新成功案例等等,但大家似乎忽略了一件事,創新這件事本來就存有 99% 的失敗率(不然為何每年倒一堆新創公司),你要創新成功絕對不可能只靠一個 Design Sprint。

大家看到這裡應該會想說,那我們為什麼要嘗試 Design Sprint?我也曾經問過自己這個問題,然而在我跑過兩次不同主題的 Design Sprint,我發現到:

在這五天中團隊成員的討論、貢獻、對焦重點、默契培養,獲得的好處遠遠大過成果。

Design Sprint 的好處在於團隊成員一起將數個月的討論流程,濃縮在五天中發生,這五天中你可以真的坐下來,挽起袖子去討論問題、去釐清定義,這些往往該做卻一直被忽略的環節

你可以將 Design Sprint 當作一個產品(或模式)的開頭,它協助你踏出了第一步,確保你知道你自己在做什麼,Design Sprint 是一個加速器,給予你與戰友足夠的推力往前探索,因為 Design Sprint 是一個過程論,非結果論。

下一篇文章我將會著重在第二與第三天做分享與建議,希望大家不要轉台,鎖定Whoscall 設計師們的學習筆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