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Agile Summit 心得分享

Jasper Shia
Gogolook 設計團隊的學習筆記
5 min readJul 4, 2018

從設計師的角度看 Agile Summit。

第一次參加這種 Agile 主題的聚會,針對一些跟設計有關係的場次,或是剛好跟目前工作相關的體悟,整理了一些心得跟大家分享。

我自己算是參與敏捷開發團隊的初心者,原本以為跑 Scrum 指的是一種開發的流程或方式,但聽了許多有經驗的前輩分享後,才了解原來 Scrum 其實也代表著一種精神,不只是外顯的快速迭代開發、把功能切細或是每天的站立會議,更深層的則是在各方面 (不管是產品或是工作流程、溝通合作方式…等等) 都持續改進的團隊,扁平去中心化的團隊,自發性自治的團隊,樂於交流、分享的團隊。

Bill Lee 這次在「 A Role Competence Model of an Effective Agile Organization Eco-System 」中提到,每個團隊有各種不同的角色,我們原本可能認為 Designer 或 Engineer 只是其中的 Team member,但在各個專案中,我們同時也可能會成為 Leader 的角色。舉例來說,在產品討論會議中,如果牽涉到 UX 相關的議題,這時候 Designer 就應該要將自己視為團隊中 UX 的 Leader,畢竟設計師理論上應該比其他成員更了解 UX。

另外,Joe Chen 在「產品發展與黑天鵝:以敏捷的態度,面對快速迭代的市場的演講中提到,當一個天才工程師溺水的時候,他即使有非常高超的程式能力,但在當時最需要的卻是「游泳的能力」。固有的技能雖然能在現在幫助你,但未來需要的可能是另一種你以為用不上的技能。所以如果設計師能夠跳脫出專注發展設計技能的範疇,多接觸商業模式、開發技術、或像這次的 Agile Summit,也許可以幫助自己在未來有更多的發展機會。

延續這個概念,游舒帆在「為敏捷插上商業的翅膀」中也提到,他身為工程部門的主管,為了改善公司原本工程部門與業務部門互信不足的問題,參與了業務部門的週會,透過不斷的參與,才能掌握資訊、清楚市場、了解客人,最後才能擁有發話權。設計師通常不甘於只是照著 Spec 做設計,那如果我們期望自己能夠在更前面的決策產生影響,那我們就必須不斷的參與,從不同的角色去了解事情的脈絡,資訊越充足越能提出更精準的建議。

在今年的 Agile Summit 中,也有幾場是跟設計比較有直接關係的,例如 AJA UX 總監 David 分享的「UX — Driven Agile,用戶導向的敏捷設計,他提到一個觀點解決了我一直以來的疑惑。我時常覺得,我們如果把功能切分成一小段一小段,最後怎麼去兼顧一個完整的使用者體驗呢?David 認為我們雖然是從「最小可行產品」開始,但最後應該要以「完整的用戶體驗」做結束。我們不能只是把功能做好就結束了,而是必須在最後檢視自己的用戶體驗是否完整。另外他也提到,當我們面臨取捨的時候,問自己「不做什麼」通常比問「做什麼」更有效,專注在真正的價值才能有捨有得。

在實際產品開發的流程中,David 也提出他們會在開發前多跑一個 Sprint 0 來探索用戶的需求,只有透過用戶研究、概念驗證,我們才能列出有價值的目標。在會後 David 也提到,當產品進入開發之後,研究與產品開發也可以是兩條平行線並行,當這兩條線並行發展的過程中,自然可能產生一些互相影響的機會。

另一場跟 UX 也有直接關連的則是 Nor 分享的「在開發團隊中響起使用者心聲」,如同演講題目所說的,那在團隊中誰應該傳達使用者的需求呢?如果有玩過 UX in the Jungle 就會知道,其實每個人都應該思考使用者的需求。但這裡提到的使用者的需求,必須來自用戶真實的生活情境,而不是任何人的個人意見,因為每個人對於顧客的想像都是個人的投射,會被自己過去的生活經驗所影響。

在開發的過程中,從前期的用戶研究,到開發完成的易用性測試,再到服務上架與持續修正的A/B Testing。每個開發的環節都是與用戶息息相關。UX 其實是在幫團隊省錢,因為越早發現錯誤就能越節省開發的成本。

演講中提到一個影片很有趣,UX 有時候可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供框架外的解法。這個案例透過一個溫暖的方式,解決韓國客服人員長期遭受語言暴力的問題。

最後 Nor 也提到,我們應該針對各種不同的開發流程與開發階段,去調整我們的研究方法,就像是 Scrum 的精神,研究的方法也應該不斷的創新進步,如此 UX 與 Agile 才能完美的結合創造最大的價值。如果對 Nor 的演講有興趣可以看他本人分享的文章有更詳細的解說。

以上是這次參加 Agile Summit 的心得分享,感謝你觀看這個分享,如果有任何想法也歡迎在底下留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