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排名二十的Attica為什麼厲害呢?

小當真
goodbento2016
Published in
9 min readMay 18, 2019

--

好便當簡介第一屆政大餐飲系。
在政大山上開了廚房,單純的仔細挑食材,用心地把食物做好。
目前在澳洲廚藝學院學習,接下來是技術的累積。
生活化的資訊都在 粉專:好便當GoodBento
每日的料理進程在 i g:goodbento_2016

阿提卡可以說是澳洲最有名氣的餐廳。2018年世界五十大餐廳第二十名,澳洲帽子餐廳(澳洲版米其林)三帽的評分,加上netflix上主廚餐桌的華麗介紹,讓我們不惜花一餐九千台幣的餐費,把這個月的伙食費通通砸在這上面。

*2019年阿提卡跌出世界50大,目前為89名
班雪利的看法:https://is.gd/f4PuR3

班雪利。其實是紐西蘭人,但卻成為澳洲最知名廚師

但我們吃完感覺空虛極了(付錢的時候尤其心痛。)隔天還被笑說你這餐只是去買一個FANTASY 。期待越高,摔得越重,泡麵兌水都吃得比較開心。這到底出了什麼差錯?

先跟大家介紹阿提卡出餐方式。預先配好的十七道料理,每個都小一兩口大小,不需選菜,共吃四個小時。這是當天的菜單。

飯後的紀念品:印有日期的菜單

澳洲一直是移民的熔爐,而食物文化也因此相當多元。在這邊可以吃到非常正統的各國料理,幾乎都是當地人做的。但相對來說,澳洲原住民與在地食材並沒有受到太多重視。政治上也在過去受到嚴重打壓,土地被掠奪,並剝奪他們原本的生活方式。

這件事情也連帶影響到了澳洲人的飲食習慣。這邊的食物文化基本上都是外來的。從最一開始的英國,攜帶自家作物、樹木,把這片土地完全當作自己家客廳。也連帶破壞了澳洲的生態。

這邊可以先提到一道與移民歷史相關的菜色。

The imperfect history of Ripponlea

瑞朋尼雅區的不完美歷史

Ripponlea是阿提卡所在的郊區。

這道菜用了三個小塔說了這個地區的移民歷史,第一個是以原住民會吃到的食材如在地胡椒葉native pepper leaves、日莓riberries與澳洲血萊姆blood lime(當然是亂翻譯的)

第二個塔則是第一波移民,當然是英國風味。上面一大顆的正是炸過的英式血腸。吃起來跟炸豬血糕一模一樣。
最後的雞湯凍配蒔蘿則是代表當地大量的猶太移民人口。
非常明確的故事架構,不過品嚐時風味也不互相干擾。

墨爾本的高級餐飲變動大概十年一次大風吹。基本上跟西方文化圈是同步的。
從法國新潮食物nouvelle cuisine到亞洲混搭fusion,一路發展到十年前的分子料理:現在當紅的則是提倡在地農產,結合當地文化的飲食潮流興起。

澳洲的本土飲食文化躍上檯面。

這個概念貫串了今日阿提卡的料理理念。大量使用了澳洲素材像鱷魚、袋鼠,甚至有兩道螞蟻料理與鴯鶓。當然搭配著的香料、堅果、穀物也幾乎都是澳洲特有食材。

先從大家最期待的螞蟻開始介紹吧!

Ngerdi tomatos

番茄配螞蟻

當天現採新鮮蕃茄,配上鳳梨糖漿與海量螞蟻。

Black ant lamington
黑螞蟻雪糕

Lamington是一種澳洲人發明的蛋糕。傳統上是海綿蛋糕上面塗滿巧克力醬,再灑上海量椰子粉。不過阿提卡賣的不一樣,中間是兩種雪糕:rainforest lychee sorbet熱帶雨林荔枝與 pepperberry milk 椒莓牛奶兩層口味,外層裹著滿滿都是乾螞蟻。

兩層雪糕的質地不一,螞蟻有點刺嘴。是我唯一沒吃完的一道菜。

有趣的是這兩種不是同樣的螞蟻。Ngerdi是綠色螞蟻的意思,味道像檸檬酸香,是來是澳洲北領地的區域食材。Black ant顧名思義是黑色的,身型較大,味道比較辣。

Kangaroo with Truganini
韃靼袋鼠

看來,袋鼠還躲在森林裡

袋鼠則是以韃靼牛肉(通常為生或半生的肉末)方式呈現。醃漬過的小塊袋鼠肉沒有過火,但柔軟而無辛臭味。Truganini是最後一位純種塔斯馬尼亞原住民的名字。

袋鼠肉跟牛肉的風味很接近,不過沒什麼脂肪,所以大部分都推薦五分熟以下的煮法。

Salt water croc ribs
鹹水鱷魚肋排

照燒香鱷

澳洲原住民傳統上也會吃鱷魚。當天我才知道原來台灣人也吃!
這裏的處理方法是用烤的,類似照燒雞的風味。味道非常甜,幾乎都是瘦肉,吃起來偏乾。

-

Marron with desert lime XO

澳洲龍蝦配沙漠檸檬醬

Marron=yabbies。一種類似龍蝦但是生長在淡水的漁產。

喜歡釣魚的老師說在澳洲河邊設下籃網的話可以輕鬆捕獲一整籃。醬汁有濃厚的魚露味,不配比較好吃。

Hand picked crab and wattle bread

蟹肉、夏威夷豆泥、自製奶油、小餅

豆泥跟蟹肉的味道都偏酸。小餅是以 wattle seed澳洲相思樹籽磨成粉做的。這個種子也以完整之姿出現在接下來要介紹的鴯鶓醬麵包上。

Emu liver bagel
鴯ㄦˊ鶓ㄇㄧㄠˊ(很像駝鳥,但住在澳洲)肝醬配麵包。

網路上查到的鴯鶓肝只有拿來餵狗用。但卻意外的非常好吃。酸甜的果醬緩合了內臟的腥味,而麵包加熱到微微酥脆的狀態非常符合台灣人的口味。

Finger lime and Sugarbag honey
手指檸檬配稀有蜂蜜

一條死魚躺在水中

類似蜜餞處理過的手指檸檬皮中暗藏著新鮮的手指檸檬粒。現場淋上了號稱有機鮮奶油,看似美好,但手指檸檬一顆一顆的在嘴巴爆開真的非常酸!不知道為何要很阿莎力地給我加一堆新鮮檸檬粒,就算自己買起來很貴也不會比較開心,像是酷刑一般的一道甜點。配上大量的鮮奶油才吃完。

-

Pearl with Quandong
樹皮煙薰貝柱配澳洲甜菜根

日式風味的一道菜。貝柱來自牡蠣,以樹皮為底用噴槍微微煙燻表面。搭上類似漬甜菜根的quandong。

Chewy carrot

有嚼勁的紅蘿蔔

用pepper leaves胡椒葉煙薰且半乾燥的紅蘿蔔。煙薰風味濃郁,口感類似紅棗乾。配上龍高、煙燻蛋、紅蘿蔔油沾醬。

Bunya-bunya
堅果冰淇淋

外層酥脆,裡面是冰淇淋,放在一對真正的堅果上,兼具可愛、簡潔與美味。
這個果實來自於一種侏羅紀世紀的裸子植物。打開堅硬的堅果外殼,裡面就會看到可食用的種子。

除了原住民的食材之外,餐桌上也出現了其他文化根源的料理。

Happy little Vegemite
快樂維吉麥包子

卷卷的是剛剛說的包子。橘橘的是南瓜配filo pastry(一種希臘千層薄餅)

就像德國人三餐都香腸、英國人三餐都下午茶,諸如此類得飲食刻板印象,澳洲也有: 維吉麥抹醬。
像是中式花捲塗上澳洲人最愛的麵包抹醬,外層還有厚厚一層奶油。

Beach potato

馬鈴薯配海藻醬

(名字直譯:沙灘馬鈴薯,可能有coach potato*的意思?也有可能只是因為用了海藻:也可能是因為這個馬鈴薯產地近海岸線…)
*注:懶散的人

阿提卡的其中一道成名菜就是用馬鈴薯做的:
A Simple Dish of Potato Cooked in the Earth It Was Grown

是有多簡單?看看教學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ePyMbu_0z0

也就是類似控窯馬鈴薯的概念。可惜這道菜已經被換下來了。主廚的社交軟體上貼出新菜時寫著“everything old is new”舊物皆新。可以說是這道菜的復出。
不過吃起來卻並不太令人滿意。海藻的辛味蓋過了馬鈴薯的甘甜。

-

最神奇的是,主菜居然是希臘沙威瑪。

帥哥今天要吃什麼~

被帶到後院的我們,聽到了適合跳舞的音樂。像是工作人員在星空下扮起了烤肉派對。坐了三個小時的我們終於開心起來。

-

總體而言,我覺得有個澳洲部落客的一串話寫得很精準

Paddock-to-plate-hand-picked-native-Australian-fresh-local-organic produce

農場到餐桌/手採/本土/澳洲/新鮮/在地/有機食材,貫串了整體架構。而裡面看到的文化融合元素也像是呼應主廚在採方中所提到的:

“What I really want to do is to bridge this immense divide between what immigrants have brought to this country and what is already here.”我真心想做的,是連結這裡原有的事物,與這個國家的代溝。

可惜的是,儘管概念合時宜,理想遠大,但實際執行的美味度卻沒達到預期。想吃但沒錢的話不如多讀書查資料,心懷仰慕但不戳破泡泡。

簡而言之就是雷聲大雨點小,花我那麼多錢這個CP值我真的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