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溫哥華霓虹燈招牌的沒落,看到主流思想對異己的蠻橫

雞皮疙瘩男孩
goosebumpsboy
Published in
5 min readMay 28, 2018

資料來源:BBC、紐約時報

▌霓虹燈,已經脫離我們太久了,隨手可得的,也只剩下YouTube上夾子電動大樂隊那畫質模糊的《轉吧!七彩霓虹燈》,能夠哼哼唱唱的旋律而已了。

「在那個裝飾藝術的時代,美國每個不想被視為脫離時代的營業場所,都必須得有霓虹燈。」

這個世代,有位歷史學家兼霓虹燈保護主義者,這麼說道。霓虹燈熱潮來得快,去得更快。克洛德在1910年的巴黎車展上,用兩個40英尺、閃著耀眼紅光的霓虹管展示了這一發明。兩年後,他在蒙馬特大道的一家巴黎理髮店安裝了世界上的第一塊霓虹廣告牌。

via Signs of the Times

霓虹燈在1920年代早期通過一個洛杉磯汽車代理商進入美國

正當我們理所當然的認為,霓虹燈即將在最時髦的紐約街道上大放光芒,劇院、夜店、酒吧,一定開始大行其道之時,溫哥華卻成為全球產量的第一。

1950年,穿過了喬治亞海峽來到溫哥華古老的街區煤氣鎮,在這個郊區的街道上,人聲頂沸,霓虹燈的招牌充斥,內容卻寫著木材公司、伐木工人招聘,甚至是教堂,住宅門牌亦然。在這個北美太平洋西北地區美麗的溫帶雨林中,每18個人、每12個工廠就有一個霓虹燈招牌,甚至世界最大的霓虹燈也在此。

via ChiTownView / YouTube

天時地利人和的霓虹燈

這關乎氣候,「霓虹燈和降雨天生一對,雨水會讓燈光渲染開來,變得無比生動。這解釋了為什麼溫哥華有全美最多的霓虹燈,因為這裡陰天的日子也是全美最多。」,生於溫哥華的城市歷史學家、歷史遺跡顧問兼霓虹燈專家阿特金斯是當今少數為了霓虹燈污名化所奔走的擁護者。

作為一個世代可稱為代表性的視覺記憶,歷史並沒有善待霓虹燈。那初見難忘的視覺衝擊,被妖魔化到人人喊打的程度,「這對溫哥華優美城市的稱號至關重要,我們要施行招牌管控,以免在美麗的街道上出現更多的視覺垃圾。」

via TDH

1960年代末,當時的第一夫人詹森夫人開始了一場舉國上下的「美化」運動,各地通過了反霓虹燈法律,霓虹燈開始走下坡。它究竟是大城市繁華的標誌,亦或是有損城市形象的低俗裝飾?溫哥華人至今對於這個議題,意見依舊分歧。

在口口聲說言論自由的同時,藝術亦然

我想,眾人皆擁護言論自由,藝術亦然,弔詭的是,一個藝術家的作品,都要在過世多年後方能成為舉國知名的大藝術家,音樂家也是,那麼藝術的價值,理當經由時間的洗滌,才能被評論;在當年的溫哥華,霓虹燈招牌的製作者,多半是藝術學院學生畢業這樣的創作者,他們用心的藝術設計,街道就是他們排版、塗色以及創作的畫布,他們讓建築和藝術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將其歸類為當代藝術範疇,絲毫不為過。

而我卻不禁聯想,1974年,溫哥華對於霓虹燈招牌管控的條例,「管制條例讓霓虹燈變得非常難弄,所有酷炫的東西都不能做了,工藝也開始消失了。」

via Marriott Traveler

不可否認,這是當代過度的對當代藝術採取壓制與干涉。反觀最近政府修正條例後讓霓虹燈重獲新生,不正打臉了當年所謂的「主流意識」份子?

所以我曾說,我們以為的藝術,或美,根本只是多數決的一種傲慢而已

via Vancouver As It Was: A Photo-Historical Journey

霓虹燈來得快,也去得快,不管會不會重回流行,我心中的七彩光影,卻依然不被欺壓,永不磨滅,依然堅定的轉啊轉啊轉不停。之如藝術。

我知道你還想看:

FHM現任網站編輯,嗜好是躲在辦公室裡,寫點讓自己起雞皮疙瘩的三兩事。我的文章大多都同步收錄在《FHM》,喜歡的話,請在文章下方 Clap Clap 拍拍手,賞點精神食糧,至於分享或留言,則不強求。如果想賴著雞皮疙瘩男孩不走,你可以:
追蹤 臉書粉專,或是 Instagram 也行。
【若分享內容有侵害您的著作權,請來信或留言告知,我將儘速移除相關內容。】

--

--

雞皮疙瘩男孩
goosebumpsboy

FHM現任網站編輯,嗜好是躲在辦公室裡,寫點讓自己起雞皮疙瘩的三兩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