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可凡/身體的雕塑,雕塑的身體 — 談鄧聖薷作品的存在與空缺

文|林可凡

除了身體如何定位和處境於世界之外,還有一個問題:身體如何與世界一起構建,或者更確切地說,作為世界的「一部分」身體如何與其共同構建(即,屬於世界,而非寓居於世的存在)。也就是說,我的目的是關注身體的物質性存有。– 凱倫.巴芮德《在中途遇見宇宙:量子物理學以及物質和意義的纏繞》[1]

●我們可以如何談論身體的界線?

肉身,或者身體,在當代藝術以及理論的廣大流域之中,特別是在女性主義創作的脈絡下並不陌生。藉由美國知名的量子物理學家,凱倫.巴芮德(Karen Barad)的話語為出發,身體的現形乃是與世界的共同築構,是世界、生態、環境的共同現象。具有一具身軀,亦是感性著世界人類與非人類的存有,這意味著被影響、被移動及與之一起行動。後人類的女性主義實踐中拒絕對於身體在自然和文化討論下不言而喻的分裂,或是哈洛威筆下著名的賽博格意象,提醒著我們身體一直以來都是科技的,以及他是一個性別化、種族化和自然文化世界下的聚合。進入藝術作品的討論前,希望提出這些視角,來勾勒談論「身體」這個概念時,一個思想的複雜圖像。

主體是不連續的、斷裂的,是一個干擾,一個污點被刻進一段關係的集合體。這正是探究女性身體的藝術家們試圖努力的朝向。雖然對身體的探索與藝術思考已然持續了好幾世紀,但在性別展演與對該議題上的探索其重要性仍未減分毫,藝術家們發現的不是性別本身,而是性別的問題。

作為一個90年中後出生的藝術家,鄧聖薷關注的便是這些性別身體的狀態。以對身體的形塑/塑形為出發,運用影像、文件、雕塑物件、情緒甚至是生活的姿態,呈現與紀錄自身身體的行為與政治,轉譯生命在長時間下的沈澱,亦是對臺灣社會下性別結構的提問。而閱讀鄧聖薷的創作脈絡過程中,希望精煉出身體雕塑、體現、疼痛感、界線等關鍵字,藉由這些面向,進一步理解藝術家在臺灣當代藝術實踐中所提出的女性主義方法,亦是回應她的創作意圖及問題意識。

  • 以側身書寫

若藉由靈光來解釋當下性的獨特概念,在時間中模子「此時此地」成型後,脫離模子當下的主體已不復存在,藉由另一主體(模子)側寫之,另一角度來想主體由内在各樣物質組成運作而成,内在物質在時間下循環,可以說是不斷變形的主體。– 鄧聖薷《身體行為與側寫計劃-鄧聖薷創作研究》[2]

身體形象、意象以及數據等身體檔案的積累,皆是鄧聖薷為了重複過往身體經驗與梳理主體在時間與空間中的主動存在,而這些經由創作所留下的痕跡,也指向了一個身份在社會上的化成(becoming)與象徵。其中,「側寫身體」的行為與藝術方法,是藝術家從臺灣藝術大學就讀雕塑學系時便開始持續的藝術實踐與計畫,並在研究所期間發展地更加成熟。過往專業技巧上的訓練,如人體速寫、藝用解剖學、人體結構等,也培養出他對人體的好奇。側寫(profile),借用鄧聖薷的說法,源自犯罪心理學,將掌握到的線索與跡證來推斷、分析、揣摩「不在場」人物的背景與特徵,包含形象、身分、行蹤等。藉由側寫自身的肉身與對時間輪廓的捕捉,將其視為中介,透過不同的運動與情緒反應,探問雕塑後的結果,所遺留下來的究竟是身體的雕塑,還是雕塑的身體?鄧聖薷在為期十一個月的創作 — 〈瘦身計畫〉系列中便是活用了側寫的手法,靈感源自於一次爬樓梯的生活經驗,過程中因為身體的沈重所引起劇烈喘息,除了使他意識到這副軀體的變化,也喚起了作過往存有經驗中,身體與生理性別總是不斷地反覆被關注,被凝視,促使藝術家開始對於肉身及性別在社會上如何構成等議題的反思。瘦身一詞作為該作品的命名,似乎也戲謔著社會對於「身體」的刻板印象。台灣當今對消費女性身體的慣性仍經常可見,影像的傳播加深了媒體消費以及普羅大眾文化對性別印象的強化亦也未曾消停。難以不注意到的是,在鄧聖薷創作的論述中,雖不直接與女性主義的概念作連結,甚至也非一開始藝術家創作此系列作品的立意,然,其創作的氛圍以及關懷的視野已然與女性主義的精神環環相扣。藝術家以自身的性別認知與實踐,在主體和他的茁生(emergence)之間,有意識地雕塑出了異質的生命敘事與經驗,為性別歷史的耕耘上貢獻了一分聲響。

《瘦身計畫》- 身體質量/日曆
《瘦身計畫》- 身體質量/運動
  • 雕塑在女性主義中的擴張

回顧歷史間重要的女性主義者在創作上實踐,許能打開觀看鄧聖薷創作的多重面向與更多討論。美國觀念藝術家Eleanor Antin 從1960年便開始創作了一系列作品,從女性主義的角度探索歷史、當代文化和身分。在創作《塑形:一個傳統的雕塑》(Carving: A Traditional Sculpture)中,她不斷地通過展演、攝影和創作蒐集了一個多月以來的飲食影像紀錄,這些文件銘刻著身體逐漸縮小,到理想化的形狀的過程。在美國第二波女性主義的浪潮下,藝術家藉由肉身以及行動,質疑「女性」一詞的所代表的意涵,試圖挑戰主宰的社會的價值觀、知識權威以及審美準則,同時也是對其他自我(other self)的探索。對其他自我的探索並非只是空穴來風的真空狀態,而是藉由抵抗試圖創造一個動態的、異質性甚至關係性的個體,找尋自身在社會脈絡下的空缺位置。

攝影媒材的獨特性紀錄了身體的改變,被檔案化後的身體影像揭露於觀者面前,過程中肢體變異的痕跡不斷地被影像重複且重新計算,直到赤裸裸地顯現在觀者面前。依照Antin的說法,〈塑形〉這組觀念型的攝影雕塑是以古典希臘雕塑為基礎,將雕塑物件一小層一小層的層層剝離,直到眼前的物件逐漸精煉到滿足當時的審美觀方止。而在〈瘦身計畫〉中,鄧聖薷以醫療用品 — 石膏紗布作為媒材,希望用側寫身體的技巧,以身體為想象物,經由每週一次直接翻製身體,並呈現其模具的狀態,回看並測量身體在時間空間下的細微變化與痕跡。一開始選擇石膏紗布是由於自身雕塑學習環境下,最容易接觸到的媒材,而翻模的這項技術,石膏是最常見的合作夥伴。經由挨餓以及減重的過程,在反覆地雕塑翻模中體現了他的勞動。瘦身需要時間,模具體現了正在消逝的身體,所遺留下來的雕塑的物質具具提供了臨場感。從肉身脫落下的皮膚衣物,看似粗糙的異物,又像是演化後脫落的軀殼,轉化了身體在大眾之下被觀看的經驗,成為帶有想像且批判力的形象,也印證了肉體與世界的那層「邊界」。

《瘦身計畫》- 身體邊界
《瘦身計畫》- 身體邊界
  • 模子下的虛擬空間

面對〈瘦身計畫〉中的《身體質量》與《身體邊界》,似乎有種哽喉般地疼痛。那是在皮膚與石膏雕塑間,一層難以文字化約的情感共振。回望傳統雕塑的語境中,是以物件的實際形體佔據空間作為美學以及觀看的守則,其靜止與不可改變之特性是普遍對雕塑物件的想像經驗。鄧聖薷對當代雕塑與所呈現的身體的想像與擴張,受到英國藝術家Rachel Whiteread在雕塑實踐上對空間運用的細膩感知的影響。Whiteread將建築與各種日常物件的內在空間經由翻鑄成為的各種物件型雕塑,實體化了物的「內部」空間,將這些迴盪於夾層中的幽靈,加以移轉,提供了確切感知的重量。《瘦身》系列中,鄧聖薷同樣藉由了模具中內側的虛擬空間,經由石膏的翻製褪除後的人體輪廓,皮層(身體模具)呈現的是身體邊界(外部)及其負空間,由於在瘦身過程中身體的疆界經由減重不斷地改變,同樣地影響了模具內在負空間的變化。瘦身計劃的最後,他將一開始的身體裝置與減重後的身軀進行矽膠與樹脂翻製,翻製後將樹脂軀幹重疊在矽膠物件上,將樹脂皮層的某些部位切除,裸現出最後的皮層輪廓及底層的身體樣態,若沒有這層切片凝縮瘦身始末,我們難以體現已然消逝的軀體其內外差距的厚度,缺席與在場之間的界線產生改變,留存了記憶的多樣性,且在時間中逐漸能被觀者經驗。

《瘦身計畫》- 褪

身體作為雕塑主體的過程中,需經歷將石膏紗布層層堆疊於皮膚之上,期間可赤裸的體驗到石膏逐漸硬化。而媒材在固化的過程中為了散熱,會產生會發熱發燙等物理原理。由於石膏會滲入肉眼不可見的毛孔之中,「脫皮」時將皮膚染的發紅,也會將毛髮一併移除。

《瘦身計畫》- 褪

這些「標本」及看似「衣物」等雕塑物件型態的留存,可見藝術家經歷了難以細數與自身肉身剝離的階段,皮膚上因石膏固化所產生的燥熱在時間中慢慢被適應,肉身在皮層褪下後啟動的自我療癒,在計畫執行過程不斷地循環。作品雖不直接的指涉疼痛,但其動態的生命重量便是讓觀者感到疼痛的泉源。完美的雕塑並非藝術家的朝向,脫離本體後的遺留產物,來自雕塑內側的偶然,保留了石膏的粗糙質地,為知覺增添了一份感官維度。疼痛同時也來自於雕塑的顫動,他帶有獨特關於生命的認識、轉譯與演化的現象,同時也是作品與藝術家的肌膚之親。離開與留下的印記持續交纏,或許難以說皮層「真正地」離開了作者原先的身軀,異己的媒材與主體的展露,逐漸雕塑出了鄧聖薷的軀幹與生活於世的視野。行文至此,她所留下的石膏皮層,在難以歸類於扁平化散落於空間的物件,經由雕塑的勞動重返並騷動大眾對於身體的理想化面貌。

在雕塑與身體之間,女體不再是沈默的客體。他是雕塑,是行為,是雕塑身體,是身體與皮層的共生與相生,是身體對世界的多尺度測量

[1]英文原文:Beyond the issue of how the body is positioned and situated in the world is the matter of how bodies are constructed along with the world, or rather, as ‘part’ of the world(i.e., “being-of-the-world, not being-in-the-world”). That is, the central issue for my purposes concerns the nature of the body’s materiality. Barad, Karen. Meeting the universe halfway: Quantum physics and the entanglement of matter and meaning.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7.

[2]鄧聖薷(2022)。身體行為與側寫計劃-鄧聖薷創作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7tpku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