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登嶼距離

這次的綠島聲線計畫,工作前期邀請軒宇(弟弟)一同登島。軒宇目前就讀研究所,在學期間也參與不少所上課程的田調經驗。在沒有駐村經驗而感到焦慮的狀態下,不斷地向軒宇詢問各種問題,雖然他都保持理性的狀態要我自己去想辦法。但也因為軒宇,讓我在執行計畫越來越確定自己的方向,以及該如何應對不同訪者的各種狀態。駐村邁入第10天,軒宇回台的日子也慢慢倒數著。因此,在駐村札記的前兩篇,希望從軒宇作為一個旁觀者的視角,作為書寫的開頭。

-

撰|周軒宇,2021/08/06

陪著來藝術季做創作的心瑀,也是我姊,來到綠島。起初只想待在家而不太願意來到這裡,固然我沒做行前功課,對綠島陌生,僅知道是過去關政治受難者,和這趟來協助心瑀多了解現在居民的生活樣貌。

近年來可以看到各處在推行轉型正義,轉型正義本是一個嚴肅和沉重的議題,不過涉略於社會和政治的專業,要做到人民皆認同是一難事。

會主動關注的人本來就不算多,且當今社會士農工商,人人都在想辦法過好日子,對未來的路途都來不及顧慮,何得有時間去關心過去的事?

來此一周後,經過跟幾位不同的居民交談,和在展場內的作品。我終於能體會社會議題透過藝文作為媒介的力道,能拉近議題與民眾的距離。

例如這次駐村藝術家劉紀彤的作品,我被她的文字所觸動。文中所呈現的除了是地方的日常故事,從說話者的回憶,讓讀者能夠依循去想像過去綠島的樣子,以及不同人物的各種擔憂。

比起文謅謅的論述文章,透過這樣述說的方式更能讓人體會,拉近彼此的距離。

受到文史哲教育影響,我總習慣性地會想要去尋找事物的意義,也期待人類未來能夠前往更加的境地。在此可以說說我是怎樣地設想轉型正義和關注日常的關連:

從市區所迸出轉型正義的觀念,是要人們在乎社會,意味著要了解自己和所處的日常。這樣的觀念本身和早已存在的村莊型態有所區別,換言之,現代教育總要我們以客觀的視角,也加劇了都市社區的冷漠性,何以有資格要人家去符應你的理想和要求?

關注一個地方的立體性,有水平面的環境和生活,還有垂直面的歷史影響。不過一個很明確的事實,我不可能是綠島人,由於出生地成長環境等先天因素,但依然可以試著了解這裡的生活和理解當地人的思考方式。

此時此地,居民,外地人,觀光客,藝術家。登上綠島的人,看似重複的互動中有不同的關係出現,綠島的樣貌不斷地改變,呈現在這群人們的記憶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