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潮流!這些創新方案,淘汰一次性塑膠包裝

綠色和平編輯團隊
Greenpeace East Asia
8 min readJun 19, 2019

有問題的不見得只是塑膠,還有企業賣給我們的拋棄式思維。在全球,已有企業擁抱新的商業模式,投入資源發展替代方案與新的運送方式。以下五個方向蔚為風潮,說明了解決方案是可能的。

減少塑膠氾濫,我們需要超市、零售商率先承諾積極的減塑時間表,並將塑膠用量公開給公眾知道。不過,塑膠質輕、方便、價廉、耐久,在生活中處處可見。要求企業去除一次性塑膠包裝,真的可行嗎?

從一種一次性包裝材料換成另一種(例如從一次性塑膠包裝轉向紙包裝),沒有真正解決問題。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企業重新思考如何將產品帶給顧客。在全球,已有企業擁抱新穎的商業模式,優先考慮重複再用、革新運送系統,從源頭減少浪費

以下是一些創新服務的案例,這些案例可能還不夠完美,可能隨時會被新的方式取代,但它們走在對的方向上,一起來看看:

1. 使用可重複使用的包裝,並有相應的收回服務

Loop是一個新興購物平臺,專門使用可重複使用包裝販售消費性產品。五月,它在紐約與巴黎開始營運,預計在接下來一年拓展到更多城市。

這個平臺已有300個品項、25個知名品牌的產品。當你在該平臺訂購產品,物流公司會使用可重複使用的容器把商品送到你手上,並在產品使用完後取走,洗淨後再次使用。零售商如法國家樂福以及英國的Tesco都有與Loop合作。我們樂見企業改變商業模式,在這一領域繼續投資和創新,但我們更希望看到的是企業製定具體計劃,從源頭減少一次性塑膠包裝的生產,同時,投資於新的運送系統上,落實資源再利用。

上網買東西,為你省下奔忙與搜尋的時間,坐在家中等待或在超商就能取貨,確實方便。不過,網購創造的大量紙箱、包材,也成為值得關切的環境問題2011年創立於芬蘭的RePack,使用回收料製造可重複使用之包裝。你只要支付包裝押金,並在收到網購商品後,將包裝折成信封大小、丟入郵筒寄回(不需支付郵資或列印任何標籤),就可以把押金收回,還有回饋金可在RePack平臺上使用。

在許多城鎮,也出現以可重複使用的容器盛裝外帶食物、飲料,並方便歸還的服務。2016年11月,德國弗來德堡(Freiburg)創立的FreiburgCup,提供可重複使用400次以上的咖啡杯,目前,當地已有70%的咖啡店使用。採用近似的模式,在德國慕尼黑、柏林、科隆等地都有使用的RECUP,也有超過1,000家商店加入。

在首爾,綠色和平的志工出外訪查無包裝、鼓勵自帶容器購買的商店。

在美國波特蘭,GO Box提供可重複使用的食物容器,與75家餐廳合作,消費者以支付月費或年費的方式,可訂購午餐,並把容器退到店家或是回收點。在瑞士跟德國的斯圖加特(Stuttgart),2016年成立、使用可重複使用的食物容器reBOX,目前在400家餐廳使用、共有七萬個容器可使用。消費者支付押金,可以選擇退還給餐廳或是自己清洗,下次再用。

在臺灣,類似的創新服務也在發展中。青瓢提供環保杯租賃服務,減去園遊會、夜市及路跑活動使用的一次性免洗杯。在臺南正興街,好盒器提出「正興杯杯計畫」,遊客造訪時,可在合作店家取得與歸還杯子,包括甲地借、乙地還。「琉行杯共享」計畫,讓小琉球朝無塑島更進一步。

2. 重複填充,與鼓勵自備容器

帶上自己的環保杯、水瓶,不是那麼難,尤其當你生活的城市普遍設置免費的飲水機。倫敦、愛爾蘭,都有讓飲水機更普及的計畫。諸如名為「Refill Bali」的手機App,幫助亞洲多個區域的民眾更容易找到飲水機,香港也有「撲水」定位超過1,500部飲水機,甚至註明該飲水機提供熱水、室溫水或凍水,讓市民各取所需。

在東京新宿區,綠色和平發起專案推廣廣設給水站,減少一般民眾購買瓶裝水的必要,一同減塑。

至於零廢棄物商店,概念就更簡單。顧客可以從家中帶空的容器,先將容器秤重,裝入需要的商品,再扣掉容器的重量結帳。臺灣也有類似的商店,例如位於新北市三重的「Unpackaged.U」,鼓勵顧客自備容器,購買需要的份量,減少浪費。

3. 產品重新設計,減少包裝使用

創新設計消費性產品,讓企業可以減少甚至不用包裝。

西班牙的雷射食品公司提供的雷射標籤,先除去蔬菜水果上的一小片外皮,再印上如公司名稱或商標等文字和圖像,有效減少塑膠貼紙、標籤。採用的連鎖商店包括荷蘭的Jumbo,德國的Edeka超市部分採用,以及比利時的Delhaize超市。

減少包裝使用,適合個人護理產品與清潔用品,因為與食物與飲料相比,污染疑慮較小。Splosh於2012年在英國的海怡(Hay-on-Wye)推出,這家公司銷售清潔劑、衣物柔軟精,洗碗機用清潔劑或洗潔片等產品。客戶最初訂購整瓶產品,用完後填充劑會裝在袋子中,透過一般郵政配送到信箱。填充物比超市中同類產品濃縮約三到四倍,需要在家中加水。濃縮和使用小袋包裝,讓塑膠使用減少達90%以上。如果將填充袋再送回公司,以便將材料加工成其他產品,那麼包裝廢棄物就會減少97.5%。這樣的做法也有助於客戶關係維繫,因為透過直接銷售而非店內陳列。

4. 自己做(DIY)與在地生產

轉向自己動手做和在地生產模式對消費者有很多好處,包括可減少包裝需求、降低運輸成本和碳排放。

自己動手做,好處多多。

DIY清潔、個人護理和化妝品也增長中。與零售產品相比,自己做所需的包裝更少,塑膠廢棄物更少,同時,消費者也更能掌握自己使用的產品成分和添加劑等。

5. 材質創新研發

這個觀點值得再強調一次:產品製造商、零售商和食品服務提供商應致力於創新物流模式、減少或消除浪費,而非僅僅是轉換成另外一種一次性包裝。

一些新興的生物基材料,它們使用非糧食作物或是廢棄物,並且在環境中容易降解。雖然這些材料仍有待檢驗,全面評估其使用的原物料、添加劑以及降解有關的考量,但它們是未來出現在市場上的生物基材料有用實例。

去年一月,芬蘭VTT技術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發,獲得了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的解決方案獎項。該中心使用農業和林業副產品研發了一種可堆肥的多層材料,適用於食品包裝,比如用以盛裝零食和乾貨(如穀物、堅果或葡萄乾)的袋子,也適用於巧克力、薄切肉等不宜接觸太多空氣的包裝,或進一步研發盛裝液體和潮濕的食品。

印尼的新創公司Evoware,設計的食品包裝和調味包袋(例如即溶咖啡或麵條調味料)由海藻基材料製成,可以溶解和食用。Evoware在試生產期間,主要海藻來源是婆羅洲以東的蘇拉威西島。該公司還使用來自南亞無花果樹的腦龍香樹脂設計生物塑膠包裝,可以使用於液體產品,如個人護理產品、醫療用品。

以上的材質創新研發雖值得期待,其中仍有應把持的原則,也就是農作物應首先用於糧食生產,維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和碳儲存。森林生物量(Biomass)應主要用於製造可支持碳長期儲存的長效產品,林業殘留物(如樹枝)應主要用於維持土壤肥力和生物多樣性。在不違反這些優先原則、同時也不提倡拋棄式文化,可以使用非常有限、且最好是生於當地的森林生物量或農作物(與殘留物)來生產必需的一次性產品。但仍須視個案具體細節進行評估。

這就是我們分享的五大創新方向。這些具體案例,說明了改變正在迅速發展中!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我們可以一起掃除「用了就丟」的包裝。期待更多企業一起加入,投資發展創新方案,加速轉向沒有塑膠污染的世界。

Follow us! 希望你喜歡這裡分享的綠色生活小撇步!歡迎「追蹤」我們,獲知更多與雨林、海洋,與地球上的你、我,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的故事。

--

--

綠色和平編輯團隊
Greenpeace East Asia

綠色和平為全球環保組織,致力於以實際行動推進積極改變,保護地球環境與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