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疫情危機:修復市場的不健康因子》閱讀心得(下)

高國裕(Kao Kuo-Yu)
Greg的學習筆記
7 min readApr 11, 2020
攝影師:Andrea Piacquadio,連結:Pexels

原文網址:https://reurl.cc/O14ZNy

在原文中有提到「企業鼓勵消費主義(consumerism),不斷刺激人們買新的東西。於是人們必須加班賺錢,或是為了賺錢而做無法帶來滿足感的『假工作』。」因此此篇心得我想談談消費主義。

一、消費社會

二戰以後,受到工業化與現代化的影響,西方社會進入了「富裕」的年代,也就是「生產過剩」的年代。因為此種影響,個人的消費不再被視為「滿足個人基本生理需求」的過程,更像是一種尋求「心理滿足」(不只吃飽還要吃好)以及「社會認同」(別人穿A牌球鞋,我也要!)的手段。而這也導致「消費社會」的產生。

學者 Belk 提出,所謂的「消費社會」,即為一種鼓勵人們消費的社會型態,就是這麼簡單直白,我們現在消費不再是為了滿足基本需求,今日,吃東西除了吃飽,更要滿足自己貪戀美食的口腹之慾、買衣服除了保暖還要穿起來好看,展現自己的美貌,看看琳瑯滿目的旅遊食記與衣服目錄就能明白這個道理。(題外話,我很喜歡《第九味》中的一句話:「吃是為己,穿是為人」)

工業社會帶給我們過剩的商品,資本主義鼓勵我們不限制自己的慾望(馬克思稱呼此為「商品拜物教」),兩者相加就構成了「消費社會」的產生。消費能夠帶來地位滿足慾望達成目標,這三者導致消費者永遠認為自己缺錢,而且也相信永遠有更好的生活在等待自己,因此便願意不斷消費。

二、消費代表的意義

「消費」這個詞其實有多種含意,以下我會稍微介紹,但我因為所學背景,主要以社會學的角度介紹:

(一)衝突論的觀點:

1.商品拜物教:馬克思創的詞,用來說明現代人類對於「商品」產生一種近乎宗教的具有神祕特質的迷戀。也就是說,商品的「交易價值」超越他的「使用價值」(例如說一部車的價錢不是決定於多好開,而是值多少錢)。現代社會錯把「交易價值」當作真正價值,認為昂貴的物品比便宜的物品更珍貴,而非依照物品實用性作為判斷標準。(難道昂貴的玻璃杯子真的比便宜的玻璃杯子更珍貴嗎?)馬克思認為這種情緒太不理性了。

2.文化複製與文化工業:新馬克思學派的人認為西方的消費文化把「文化」當成商品複製、販賣,在不斷重複此種過程下,文化的獨特性會消失,這被稱為文化工業。另外,西方資本主義文化本身就具有「散播文化」的特性,搭配文化工業,不但有助於資產階級散播其意識形態(告訴人民,努力消費是好事哦!快來消費吧!),更有可能形成對於人民、國家的剝削,或是控制弱勢階級、國家的工具。

3.新消費工具:資產階級除了以「生產工具」控制我們,更可能以消費工具的掌握與詮釋,使我們深陷其中。例如,「巧克力傳情」,許多人被「情人節就應該送巧克力給愛人」觀念所綁架,進而從事消費行為。(我大學在雲嘉巧克力傳情也曾經做過這種事情,無論是當賣家還是當買家,真難過。)

(二)功能論 — 消費是用來獲得感官體驗:

1.粉絲文化:消費就是一種個人尋求愉悅的手段。個人可以透過對一件事物的喜愛以及著迷,使自己暫時脫離現實的痛苦。另外也有可能推動一個人進行「持續性的行為」。例如,喜歡看日本動畫,就會去學習日文並了解相關日本資訊、或是喜歡某個角色人物就購買大量周邊商品等等。

2.補償性消費:在消費以及投入娛樂的過程中,可以體驗到在生活中無法體驗到的感受,並滿足生活的遺憾。例如,看漫畫想像自己是勇者去打敗魔王,或是看言情小說想像自己與主角談戀愛等等。

3.體驗經濟:消費是一種「追求體驗」的感覺。例如去主題餐廳吃飯(我還記得去蛋黃哥主題餐廳那種興奮感,琳琅滿目都是蛋黃哥!!)、體驗沒吃過的美食、看一場新上映的電影等等,有時候光是想像,消費者就會有一種愉悅的感覺

(三)互動論觀點

1.炫耀式消費:不用解釋了吧,穿名牌球鞋、拿名牌包包等等,消費這些物品是用來炫耀,而非著重實用性。雖然我不否認真的比較有耐用性,但真的很這麼值錢嗎?回想一下上面所說的「商品拜物教」。

2.符號消費:這跟上述概念很像,但這概念在說明「對某一個符號價值的堅持」。例如說手機一定要買蘋果、喝下午茶一定要去星巴克、包包一定要拿LV等等。

3.品味與階級:社會學者Pierre Bourdieu(布狄厄)曾提出Distinction(秀異)的概念。意思是說,不同文化場域中,不同文化階級者會有不同的文化生活品味,這會成為區分人與人之間差異的標準。而這也說明消費所帶來的生活品味,會為個人的社會階級帶來甚麼影響。

(四)其他有趣的相關名詞

1.麥當勞化(McDonaldization):美國學者George Ritzer(里茲)在他的書《社會的麥當勞化》提出來的概念,用來說明麥當勞在企業擴張時,所使用到的「有效率性」、「可預期性」、「可計算性」以及「可控制性」等等概念。麥當勞企業發展嚴格遵守工業化下的「集中生產」與泰勒「科學化分工」等概念,這使得麥當勞能夠快速產出商品,並且也能快速複製成功經驗到世界各國,就像病毒式的覆蓋至各個國家(在這時間點用這個詞真是敏感,但我沒特別意思)。補充個題外話,如果你去應徵麥當勞的儲備幹部,你能把上述概念講出來,那你錄取機率應該很大,因為這些原則都是麥當勞非常重視的。

2.迪士尼化(Disneyization ):概念出自《社會迪士尼化》一書中,美國社會學者Alan Bryman指出迪士尼的消費體驗,主要是一種「體驗消費」的文化形式,包含四個面向:

(1)主題化:有去過迪士尼樂園的應該都能體會到「主題化情境」,讓你有身歷其境的感覺。(我自己是沒去過啦)

(2)去區隔化:消費區域跟娛樂場所的分際越來越模糊,這使得這兩種場所都能發揮吸引消費者的功能。例如紀念商品店裝潢得像是娛樂設施一樣。

(3)商品化:把自家人物製作成商品來賣,看看那個米老鼠系列、夢工廠電影。

(4)情緒勞動者:這點比較負面,在樂園裡面出現用來取悅遊客的玩偶裝勞動者,他們都都處於較大情緒負擔的勞動環境。迪士尼樂園帶給遊客歡樂,可沒說連工作人員天天都很歡樂阿(米老鼠法務別來告我QQ)。

其實迪士尼經營模式和麥當勞差不多,但還是展現出一種理性化的非理性(Irrationality of Rationality)。也就是說,相比麥當勞的快速,迪士尼樂園的消費體驗反而需要你花上大把時間在排隊等待(大排長龍),但是消費者卻能更樂在其中。

三、後記

這次疫情讓我認為資本主義非常諷刺,資本主義鼓勵消費,讓資本家賺越多的錢,但無產階級卻必須不斷從事「無意義的假工作」(馬克思稱呼為「異化」,也就是人失去創造性的過程)來獲取金錢,滿足資本家創造出來的虛假需求。但疫情爆發後,經濟活動停滯,這些以剝削累積財富的資本家卻又不得不讓政府出手相救,否則受苦受難的仍然是廣大的受薪階級,永遠被剝削的都是無產階級。

我支持資本主義帶來創新的一面,但它帶來的負面效果也令人畏懼。但世界已經被資本主義侵蝕太深,應該無法找出並且轉換成另一種新的經濟交換型態。就像是這次疫情當中「宅經濟」起飛,本質上那也是資本主義,並非新的經濟交換型態。

當然會有這些現象也和其他現象有關,例如全球化、文化霸權、邊陲理論、現代化國家理論等等有關,不能全怪罪資本主義。

另外,會有這兩篇心得文,有幾個原因:幫助我自己複習相關概念、調整自己的身心狀態,以及反思我在兩年前擔任學生顧問時能否改進,或許也能讓未來有興趣的年輕 180 顧問有新的想法(不過他們也不一定會看到這篇文章就是了)。

如果當初我能理解「消費」的不同用法,我是不是能夠在專案中提出更好的意見,針對不同的社會企業及其客群提出不同的商品組合。但所有人也都明白這些概念在資本主義的發展之下,要想成功實現都需要大把大把的銀子,除了錢之外還要面臨競爭。

我至今對於社會企業仍然處於矛盾的想法,我希望它有效,但我也不期待能成功。在資本主義下不談獲利,就等於是先違背了它的本質,而社會企業在如此矛盾的環境下誕生,雖然世界上已經有幾間成功的社會企業了,但真能夠複製嗎?

我還是認為現代社會的問題本質在於「分配」,窮人累積財富的速度與有錢人相比根本天差地遠。而這個問題有一部份就是資本主義造成的,我不認為社會企業有辦法改善最根本的問題。

--

--

高國裕(Kao Kuo-Yu)
Greg的學習筆記

對社會公益抱有熱忱,期許自己能利用社會工作的專業踏入社會公益圈的領域發揮影響力。 也想藉由撰寫讀書心得的方式提升自己的思考與創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