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文化的喪葬禮俗

高國裕(Kao Kuo-Yu)
Greg的學習筆記
3 min readMay 28, 2020

《禮記三年問》裡面有提到: 「稱情而立文,因以飾群,別親疏、貴賤之節,而弗可損益也。」

意思是說,喪禮的禮節是衡量人的感情而設計的, 不只考慮子孫,設計禮節時還要考量親戚、朋友、長官和部屬等等, 這樣才能「別親疏、貴賤之節」。

因為傳統古代社會很重視親疏遠近, 每個人與亡者的血緣距離都不同,需要有所區別, 所以在喪服上面就有「五服」之別。 也就是五種等級的喪服和喪期。

例如最久的服喪要三年,(但其實換算過來大概 25 個月),最短大概 3 個月。 (至於為甚麼是「五」,因為大概相隔五代彼此就不太認識和往來了,大概100年。)

其實這種設計是有意義的, 血緣與亡者越近的人越悲痛,因此需要較久的時間來撫平哀戚。

這中間就會有許多流程,包括「小歛」、「大殮」、「停殯」、「朝夕哭」等等一大堆。 所以悲傷的情緒就會在不斷忙碌與不斷哭泣的過程中漸漸減弱。

「別親疏」是因為牽涉到繼承權、發言權、感情等等權利義務, 如果大家都了解自己的相對名分和位置,就能夠「不逾矩」。

而「貴賤」則是因為古代是階級社會,所以社會地位有所區別,遵從的規範就不同。 但台灣沒有的貴族制度,所以在這就不提了。

我前面有說到喪禮的禮節是和人的心情、感情有關, 因此現代社會有些人在親人死後舉辦盛大的排場, 有部分是因為面子,還有部分我推測是為了彌補孝心,或是藉由鋪張的排場掩蓋哀痛。 (雖然大家都聽過生前照顧的好比死去才在隆重喪禮還重要。) 而且如果越多人來致意,也代表亡者或其家族的人際關係越好。 某種程度上喪禮也是反映喪家的的經濟、政治或是聲望地位。

但現在喪禮常會經文擴音播放、還有封馬路等不便民的行為,我個人也很厭惡。 我覺得有部分是因為喪葬已經商業化與專業化, 一般人如果自己辦喪禮的話絕對不會有許多繁複儀式以及花很多錢。 多半請葬儀社幫你安排行程,就像旅行社一樣,直接花錢買套裝組。

不走這些流程可以嗎?當然可以啊!

但有些人會過意不去,畢竟亡者之事若是草草了之就像對死者的不尊重。 又或者嫌麻煩,直接用錢解決最快了。

最後喪家會認為我錢都花了,我就要看到成果。 所以就會出現各種繁複儀式、喪禮擺飾、誦經、甚至跳鋼管舞等行為。 甚至喪禮都可能和婚禮一樣成為比創意、噱頭的儀式典禮。

小知識: 其實古代北方漢族對「墳墓」的觀念是「葬者,藏也」。所以和遊牧民族一樣,有墓無墳。 也就是沒有突起的土堆、也不會立墓碑和種樹等記號。不祭祖、不掃墓。 而南方吳、越地區的夷族則是有土墩墳,也就是在墓上面堆石塊。 或許是受此影響,春秋時代的北方漢人也開始這樣做。 而孔子因為常常周遊列國,為了返國時還能找到父母的墓, 所以把他們的墓墳高四尺,方便辨識。 後來漢族漸漸墓上有墳,成為常態。

--

--

高國裕(Kao Kuo-Yu)
Greg的學習筆記

對社會公益抱有熱忱,期許自己能利用社會工作的專業踏入社會公益圈的領域發揮影響力。 也想藉由撰寫讀書心得的方式提升自己的思考與創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