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與假新聞

高國裕(Kao Kuo-Yu)
Greg的學習筆記
4 min readJun 9, 2020
攝影師:Joshua Miranda,連結:Pexels

1991年冷戰結束之後,美國把網際網路開放給大眾使用。

在21世紀初期出現「Web2.0」的現象,你可以使用「部落格」、「臉書」等等軟體記錄心情,抒發心情。你也可以去觀看別人的文章,或是去瀏覽公眾訊息等,造就了另一波的社會化過程。

一、網路的優點:

(一)匿名性:

匿名性有助於提昇人與人交談的安全感以及意願。

(二)迅捷性:

傳播速度很快,不用解釋吧。

(三)串聯性:

透過網路號召,有特定理念或共同想法會更容易引發人們共鳴,並起而響應。

想想每次社會事件,網友們義憤填膺,甚至就走上街頭了。

我就以美國這次黑人的事件舉例,明明在美國發生,結果英國倫敦也跟著抗議。

PS但我認為這已經不是在抗議種族問題,而是有點在抗議全球化的貧富不均。

(四)公共性:

所有人都看的到,也會對所有人產生影響。

二、缺點

(一)脈絡化下的去脈絡控制:

這名詞看起來很複雜,我解釋一下。

Web2.0使人們在創作一篇新聞(或是消息)時,會提供「前因後果」的說明。

「前因後果的說明」=脈絡化

看起來是好事對吧?事情不是我們想的這麼簡單。

這種效應反而會讓我們更加不去思考「真的只有這樣嗎?

舉個例子:

EX.路上因為天雨路滑,車子打滑失控撞上電線杆。

你可以能會覺得這樣的訊息算是很詳盡的描述現場狀況,

單一因果會讓閱聽者覺得「原來如此,就是這樣!」

但你有想過會不會有其他可能,也就是「多重因果」?

「車主酒駕?車主為了閃避動物?車主昨晚熬夜結果睡著?車子突然剎車故障?」

甚至是上面一大堆理由都同時導致這起事故發生,但是記者沒寫,我們也想不到。

而這個就是「去脈絡化」,沒有提供因果說明。

現在的我們是被「刻意強調的單一因果而蒙蔽了大腦思考多重因果的可能性」。

再加上「訊息超載」的影響(訊息量過大、訊息使用者不知道怎麼獲取消息,或是不知道怎麼查證等因素)

就變成→「網路使人類的思維更容易被看似開放封閉討論控制」。

這就是脈絡化下的去脈絡化控制。

(二)群體極化:

網路是以「言說」作為「階級地位」的標準。

要求網路使用者寫出來或是說出來才會有人知道。

再加上網路訊息量龐大,無論是正反雙方都可以找到支持自己的論點

而那些沒意見的人會漸漸地受到影響,往某件事情的正反兩面移動(離心力),轉而變成支持或不支持者,網路討論就會變成一言堂或是同溫層

中間那群沒意見的人(沉默螺旋)可能就消失了。

(三)半永久與低自清

半永久:網路上的消息除非發文者自己刪除,否則就會永久的留在網路上。

低自清:訊息不會因為錯誤而消失,這會導致積非成是。

而這兩個因素導致網路言論與一般言論不同,

常常是重大傷害的來源。

(EX被偷拍流傳到網路的影片)

(四)假新聞

我們先定義假新聞:

「部分或全部虛假」、「帶有歧視、偏見觀點」的言論。

我們通常擔心的問題點是:

a.做出錯誤的判斷或是相信錯誤的訊息

b.被仇恨偏見引導行為

許多國家都有致力處理這些問題,德國、法國、新加坡以及我國等。

(EX我國防疫期間散播錯誤訊息會被處以刑罰)

但民主國家有個問題:「言論自由的管制」,要如何界定是個很麻煩的問題。

所以目前假新聞的管制標準大概如下:

(1)仇恨偏見:與真假無關,而且原本就有,可以管制。 ✓

(2)內容真假:涉及言論審查,不能管制。X

(3)他國操控選舉等:阻礙本國人民自主判斷,可以管制。✓

(4)會影響決策正確性:涉及預判決策,誰知道未來會怎樣?不能管制。X

三、結論

綜上所述,其實網路的這些優缺點正是形成假訊息最好的溫床,

因為傳播速度快、匿名、大家都看的到、不會主動被刪,

導致假的消息或是傷害別人的資訊會一直在網路上流傳,

想要查證說不定google出來反而跑出100篇一樣的資訊,那你會覺得這是正確的嗎?

從小公民課說要培養媒體識讀,但媒體已是控制思想最可怕的來源之一

反過來講,要操控人民思想,網路也是最好的工具之一

你知道「拍手」最多可以50下嗎?而且按著不放就可以嚕!如果你是剛好路過簽個到,就拍個5下吧!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就拍個10下吧!
當然如果真的很喜歡我的文章,要超過10下也沒問題!有疑問或是觀點想分享歡迎在底下留言!
也歡迎把本文分享給朋友!

--

--

高國裕(Kao Kuo-Yu)
Greg的學習筆記

對社會公益抱有熱忱,期許自己能利用社會工作的專業踏入社會公益圈的領域發揮影響力。 也想藉由撰寫讀書心得的方式提升自己的思考與創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