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台灣資料新聞與數位新聞專輯工作者的生存現狀

Hacks/hackers taipei在2017下半年針對從事資料新聞、數位新聞專輯的台灣新聞工作者進行線上調查,這些工作者的生存現狀跟挑戰是什麼?

Hacks/Hackers Taipei
hackshackerstaipei
11 min readNov 9, 2017

--

一、關於作者

Hacks/Hackers Taipei是全球非營利新聞社群Hacks/Hackers的台北分支,2016年10月由一群關心台灣「新聞 x 科技」發展的朋友組成,透過不定期的工作坊、黑客松、案例分享會,鼓勵記者編輯(”hacks”)和程式設計師、設計師(”hackers”)相互學習、合作,一起想像新聞的未來。

Hacks/Hackers Taipei也推出「本週H/H Taipei在關心什麼?」閱讀清單,目標是至少每週/月能有一次「新聞 x 科技」的話題整理,如果沒有新鮮事,或我們沒有精力和時間,也會偶爾停止。往期內容,可以參考這個連結

如果您Hacks/Hackers Taipei或以下報告有任何想法或建議,也歡迎隨時來信討論: hackshackerstaipei@gmail.com

二、報告授權

本報告全文: CC-BY-SA 4.0 International-Open Culture Foundation

三、摘要

近年來,台灣媒體積極嘗試用新的科技工具來敘事,Hacks/Hackers Taipei在今年8月透過線上問卷,希望能了解這些報導背後的媒體工作者。根據問卷結果顯示,製作資料新聞、數位新聞專輯的工作者,橫跨記者、編輯、設計師和前端工程師等多種角色,多數人從事相關新敘事的經驗不滿三年,發展仍在起步階段。而在工作挑戰上,受訪者除了對程式語言等「硬技能」有學習需求,對組織內溝通協調的「軟技能」也明顯感到吃力。

四、什麼是資料新聞?什麼是數位新聞專輯?

資料新聞或數位新聞專輯是近年來在國內外竄紅的新聞敘事關鍵詞。前者運用數據資料作為敘事的主軸,後者則強調運用網頁、科技工具的特性,協助新聞敘事與新技術結合。

在討論工作者的現況之前,我們先透過台灣媒體的案例,來定義什麼是運用新科技工具來改變傳統的新聞敘事。

1. 透過新科技工具或整合多媒體來敘事

2. 從數據資料找新聞點(資料新聞)

3. 重新思考讀者、受訪者或社群在新聞產製中的位置

究竟製作以上這些數位專題和資料新聞報導的媒體工作者具備了哪些技能?他們在組織中扮演的角色是?他們如何看待新型態新聞敘事的現況和未來?帶著這些疑問,我們進行了Hacks/Hackers Taipei的首次線上大調查。

五、問卷結果

透過Hacks/Hackers Taipei臉書社團新媒體臉書社團,Hacks/Hackers Taipei在今年8月發佈線上問卷,邀請目前從事資料新聞或製作數位新聞專輯的朋友填答,截至10月底,共蒐集到21位台灣工作者的心聲。樣本不多,某方面呈現了相關領域工作者的稀少,但這次調查仍不失為一個好機會,可以一窺工作者的現況與挑戰。

以下,是本次線上調查的結果:

1. 相關工作經驗不多

根據回收問卷,受訪者有兩成在海外媒體工作。服務單位集中在「傳統媒體的新媒體部門」與「原生數位媒體」。

有86%的受訪者擁有數位專輯製作或資料新聞的工作經驗不滿3年,發展剛起步。

2. 兩成受訪者是「一人工作」

多數受訪者的工作型態是1~5人團隊合作,但有近兩成是「一人工作」。

3. 工作內容以圖表製作、數位專輯製作為主

根據受訪者的填答,工作職稱以「編輯」、「設計師」、「記者」為主,這也對應到他們的實質工作內容:「製作數位新聞專輯」、「圖表設計」、「製作資料新聞」。

至於在日常使用工具上,則集中在基本設計軟體、基礎網頁語言與免費線上工具。

4. 三成沒有固定出版頻率、近四成沒有KPI。

相較於一般新聞報導,製作資料新聞、數位新聞專輯的工作者,在任務安排上相對有彈性。但也可能是工作項目較新穎,還沒找到適合評量的方式。

5. 工作挑戰

根據 問題,以下是工作者依序排出的主要挑戰:

針對以上挑戰,我們也請受訪者進一步用詳細文字來描述他的痛點。下面是歸納後的挑戰面向:

5–1. 自認軟、硬能力都不足

多數受訪者都選擇了「組織內部溝通協調(66.7%)」以及「沒有時間學習新技能(52.4%)」作為主要挑戰。後者透露出行業變動太快,難以跟上新技術的常見難題,同時也暗示組織內或個人缺乏進階的學習與訓練:

受訪者A:「文組出生,coding的部份只能碰多少學多少,難有機會有系統的學起」

受訪者B:「工程能力不足,僅能靠土炮」

至於前者「組織內部溝通協調」的痛點,則透露出工作者欠缺軟性技能的窘境。根據受訪者的描述,也許因爲能力不足或面對截稿的時間壓力,必須向其他功能的同事或部門求助時,欠缺良好的溝通方式或平台工具:

受訪者C:「想呈現的東西需要程式協助時,需要跨部門很麻煩,一般只能找網路類似的套件功能去做。」

受訪者D:「編輯出身,轉職做數位專題製作人(PM),一人身兼多職(專題企畫、記者、編輯、專案進度管理、社群行銷、專案績效評估),很多職能缺乏專業訓練和分工,執行上經常感到吃力。」

受訪者E:「缺好PM啊,求介绍」

5–2. 公司數位基礎建設不足

要使用新的互動技術敘事,回頭總要考量到如何把報導或專輯輸入到既有的內容管理平台(CMS)或典藏系統(Archive),未來才能重複使用,或是透過不同的API接口,將報導或專輯派送到不同的媒體平台上。但這裡也存在了矛盾:公司典藏或CMS系統若跟不上新的互動技術,該怎麼辦?

受訪者F:「Cms老舊,要在一般文章內inject JavaScript 很麻煩很崩潰,最後往往只能iframe。」

5–3. 組織文化

採用新技術敘事,難以像傳統媒體組織的分工,採前製、後製一刀切,而需要不同角色的相互交融與來回討論。組織層級架構太多,並不利於製作流程的推進:

受訪者G:「細項目標搖擺不定,且公司層級太多,一見一層層轉譯,原本意思早已消失。製作風格多少要遵循公司文化,對某些議題來說,難發揮。」

5–4. 投資回報不明

與Google News Lab在日前公布全球調查「2017年資料新聞(Data journalism in 2017)」的結果相似,台灣媒體工作者也同樣面對一個明確而未解的挑戰:要如何評估人力投資成本和衡量新敘事的產出?

受訪者H:「人力與時間所需的資源與成本,跟產出效率之間的競爭問題。」

受訪者I:「公司愈來愈強調文章的網路流量,但資料新聞並非讀者習慣的閱讀內容,因此流量差強人意。」

受訪者J:「由於新媒體作品與市場需求之間的運作機制不明確,因此在規劃服務內容與方向時,很容易會產生東試一點、西做一點狀況,沒有明確的對消費者生產目標,會出現對外訊息溝通不夠明確的狀況。也自然很難規模化,甚至將模式延伸到組織的其他部分。」

5–5. 未來發展與升遷不明

相較於傳統功能的記者或編輯,在媒體組織內有明確的晉升指標和階梯,這些使用新技術敘事的工作者們,面對組織推進數位敘事的態度曖昧,以及投資回報不明,有23.8%的受訪者認為未來工作沒有發揮空間,也分別有28.6%和14.3%的受訪者認為有「升遷瓶頸」、「轉職瓶頸」:

受訪者K:「沒有明確的升遷管道。」

受訪者L:「台灣媒體不願意投資新敘事方式,仍習慣操作傳統新聞敘事。」

6. 未來希望學習技能:專案管理、Javascript、Python

呼應上述認為技能不足與溝通上的挑戰,多數人在未來一年內希望學習的是「專案管理」與「進階程式語言」(例如:動態網頁語言Javascript、資料分析語言Python等)。

六、結論

當提到資料新聞與數位新聞專輯的製作,一般人多半會聯想到「技術」門檻,而從這次調查的結果來看,目前嘗試新型態新聞敘事的台灣工作者,在日常使用的工具仍集中在基礎的設計軟體或網頁語言,這也呼應到工作者自認面對的挑戰,其中一項就是沒有時間學習進階技能。

除了對自我技能抱有更多期待,讓人意外的是,無法處理好組織內的溝通協調,更讓這群工作者頭疼。事實上,新媒體敘事需要的不僅僅是新技術,更多是打破了傳統媒體的分工方式和工作流程。這群工作者剛踏上新敘事的道路,但所屬媒體的數位工作文化,以及組織對資料新聞、數位新聞專輯的投入與想像,卻明明白白地影響了這群人對職涯與所屬領域發展的信心。

這份調查報道只是一個起點,我們希望有更多人能加入討論資料新聞、數位新聞專輯、或任何有關科技與新聞敘事的交叉點。同時也希望透過這份報告,鼓勵相關媒體工作者,找到前進的方向。

七、延伸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