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個關於圖像新聞的問與答

Mimi Chen
hackshackerstaipei
Published in
16 min readMay 4, 2018
H/H第9次小聚活動現場。攝影:謝定宇

Hacks/Hackers Taipei第9次小聚邀請了現任POLITICO圖像記者,曾經在《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彭博》(Bloomberg)、《德州先鋒報》(Texas Tribune)發表作品的圖表界巨星 Jeremy CF Lin,來分享美國視覺新聞趨勢。分享內容大致分為「數位轉型下的組織分工以及美國數位敘事趨勢」、「資料新聞:用社會科學方法做新聞」與「五花八門的QA時間」。我覺得三個部分都非常精采,但這篇主要整理了QA的內容,對於正在從事或對圖像新聞工作有興趣的人,這次QA的內容真的非常實用!

對其他兩個部分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

Hacks/Hackers Taipei 臉書社團

►現場直播-上半場下半場

現場共筆(感謝依莎和小斑強力奧援!)

我將25個問題整理成下列四種類型:

一、關於國外作法怎麼在台灣媒體落地

Q:目前國外新媒體發展的趨勢,有什麼方式是適合用在台灣媒體上的?

Jeremy A: 我今天分享的趨勢都可以用在台灣媒體身上。我知道很多時候,談到互動呈現或技術一點的東西,很多人會說,我們台灣媒體資源比較少,或是請不到厲害的人。這樣子講好了,我在 《紐約時報》有遇過幾個天才,譬如說D3.js的開發者之一Mike Bostock,或調查記者Jeremy Ashkenas,全世界有70%的網頁技術都是使用Ashkenas在大學時期寫出來的程式,但他同時也很會做調查報導。這樣子很聰明、很聰明的人,我發現他們都很有正義感,都希望社會更好。想當然爾,《紐約時報》不可能拿出像Apple或Google一樣的高薪聘請他們,那為什麼他們會願意加入?因為《紐約時報》有很好的新聞招牌,吸引這些人才。他們就很像台灣零時政府 (g0v )的參與者一樣,那裡面有很厲害很厲害的人,但大家要想想為什麼他們不願意到台灣媒體做事,而是寧願利用空閒時間投入g0v專案 ?

(針對這個問題,主持人 Silva Shih 史書華 cue了現場兩位在g0v活躍的大大--Hacks/Hackers Taipei Co-organizers的Kirby、以及鏡傳媒CTO Hsin-chan Chien回應)

Q:為什麼 g0v 的工程師不願意進到新聞媒體去?

Kirby A:這個問題我其實沒有標準答案。g0v 的文化是開源(open source),之前跟媒體討論合作的可能性就是沒下文。你知道為什麼嗎 ?因為新聞媒體很注重獨家,「獨家」跟「開源」之間事實上有點矛盾。但有一種可能性,就是從 「獨家 」這一點去打破。有時候跟新聞界的朋友在聊,新聞界在尋找突破時,可能要從「不太可能」的地方去思考。像是《鏡傳媒》之前嘗試做資料新聞專題時就有用開源的方式去做,那就是一種突破,雖然不是一個躍進,大家也可能感覺不出來,但我覺得發展是漸進的,如果大家去觀察台灣新媒體的變化,在比較根本的層面上做扭轉的,未來也許會變出不一樣的火花。當文化開始發生改變,至少開源界的人,就更有可能可以進入。

開源界也只是工程師的一部分,工程師的整個圈子是更大的,一般公司工程師寫的東西都是簽給公司,不進新聞媒體,有可能是因為待遇的問題。

Jeremy A:我補充一點,美國媒體也是很重視開源。但我們的處理方式是,不管是工具類或報導,都是在我們做完後、發出第一篇報導後才開源,這可能也是一個方法給大家參考。

HC A: 我是在媒體的,主要關鍵還是文化。美國《紐約時報》 hire 很多厲害的工程師,但在台灣如果還是只有「直男工程師」的印象,或是把工程師當作…工具還是用過即丟的打雜的,感覺就不一樣。

Q:美國媒體如何思考資料新聞與視覺化新聞對於商業經營的貢獻?它們如何支持媒體的生存?

Jeremy A:我覺得這是一個大方向的概念問題。不要把資料新聞當作是不同的類別,資料新聞就是一般的新聞,只是我訪問的對象不是 「人 」而是 「資料(data)」。就像我剛才介紹的例子,我面對data會先把問題列下來,我問問題的方式是用資料分析的方式、是用資料去回答,就像一般跑新聞。當你這樣去思考,你就不會去問記者怎麼靠這個賺錢,就像你不會去問跑政治線的人要怎麼賺錢,因為新聞的價值就在那邊

上面說的是資料新聞,至於數位敘事或互動敘事也好,是因為那個方式是拿來講新聞的最好方式。這意思是說,文字、影音、互動都只是敘事的工具而已。這樣想,也不會立刻跳到要用這個工具來賺錢。如果要拿來賺錢的東西,就不是新聞,而是product了,偏向我剛才介紹的公司案例

(針對視覺化新聞和商業之間的問題,Silva 又cue了現場兩位媒體圈大大--聯合報新聞部副總編緝兼媒體部副總經理官振萱以及天下雜誌副總編輯陳一姍回應)

Q:台灣媒體如何看為什麼要做視覺化新聞?

聯合報官振萱 A:媒體的生存環境真的很困難,無論如何還是要找到商業機會,讓媒體生存下去。我們還是有新聞媒體的正義DNA,視覺化新聞是我們本來就在做,是我們做到後來被客戶看到,他們也想用這樣的方式呈現,所以我們現在切出另一個部門,用製作視覺新聞的能力去服務客戶。其實做的也很艱辛,但應該說,這塊商機很大,因為客戶也要轉型、也要數位化,這一塊的推展比我們想像的還猛烈,有點侵蝕到我們在做的非商業的視覺新聞。但我相信這遲早會有一個平衡點,這兩條路都是無法去迴避的問題,兩條路會並進發展。

天下陳一珊 A:兩年前《天下》開始有 CW Lab 做廣告,是編輯部之外的另一組人,目前整個 team 就是 7 個人,業績很好。 Honestly speaking,我們製作視覺新聞就是要得獎,同時也是要探索新的敘事方式,但好像還有一些東西沒打通。我剛才聽Jeremy分享的時候,有一個好奇的地方,就是我們的美編,很多人對商業新聞沒有興趣,做網路設計的人對新聞也沒有興趣。要怎麼讓傳統的美編對新聞有興趣?

Jeremy A:我個人是記者出身。美編的部分,我待的新聞媒體都放在設計部門,就不是做圖像報導( graphic reporting) 的。我做的東西滿明顯是有新聞的判斷。

陳一姍 Q:圖像記者都是新找的,而不是傳統的美編?

Jeremy A:對。因為圖像記者要有 news judgement,不只是要把數據變漂亮,還要抓出 information 層次的高低與進行新聞報導。我把他們(美編)當作另一個專業領域的人。

二、關於工作流程:

Q:一個作品的 workflow (從一開始到最後的行銷)期間是多久?如果分別以即時新聞、大型專題、一般專題來看?

Jeremy A:如果是即時新聞來看,例如恐怖槍擊事件,第一個小時,會有7到10個人、整個graphic desk全部跳進去製作,我們會用google doc分工,有人找information、有人製作地圖、寫文字,一小時內就會把事件網頁放上媒體網站。之後,還會有報導更新,更多的視覺、攝影元素等等,再逐漸加東西進去網頁。

其他專題,例如霧霾專題,前半部分大概花個三、四天,最後碰到新聞事件才刊出。主要還是看死線。

大型 scrolling project ,例如川普通俄案 (The 315 people connected to the Russia probes),花了兩個禮拜。當時我們請記者寫每一位關係人的profile,他每天寫到凌晨兩三點、寫到快崩潰。而這個專題最崩潰的是太早讓總編輯知道我們要做這件事,總編輯一個不小心太興奮,訂了不合理的 deadline,搞得很像做breaking news。這次經驗讓我們知道,以後這種東西不一定要讓總編輯太早知道。

“The 315 people connected to the Russia probes”

製作的時間長短其實靠的是經驗。譬如《紐約時報》的團隊有很多人,又都很厲害,製作速度就會比其他媒體快。所以我沒有辦法很精準的說做這件事要花多久時間,因為每個團隊都不一樣。

Q:Graphic team 如何跟其他部門的人 pitch?什麼樣的 pitch 會讓 graphic desk 的人願意幫忙做視覺?有哪些溝通重點?

Jeremy A:每個媒體不一樣。

《華盛頓郵報》:如果一個文字記者想要在他的稿子裡增加視覺元素,他必須要先跟我的編輯 pitch,我的編輯會下判斷,這條新聞適不適合做視覺,如果適合,編輯才會分派給我們製作。

《紐約時報》:靠page one meeting(類似於台灣平面報紙的頭版會議)去協調。

大型GRAPHICS WORKFLOW 資料來源:林辰峰 Jeremy C.F. Lin

《POLITICO》:也是要先pitch給我的編輯,但編輯分派後,圖像記者也可以自己決定要不要做,這個東西做了有沒有意義?先評估時間投資成本,如果只是請我幫忙做很簡單的圖表,我就會請文字記者可以直接用公司內部的工具自己做。

如果需要我幫忙做,評估標準至少是「議題重要性」與「適合程度(適不適合用視覺呈現)」。我會說我不想要跟其他媒體做的一樣,至少角度要不一樣,投入圖像新聞製作才會有 extra value。

Q:當主管對你的新聞點跟設計有不同意見時,你怎麼處理?

Jeremy A:我沒有在怕對主管說不。我很常覺得主管要的跟我要的不一樣,但我知道不能每一則都說no,所以我內心會有一把尺,這東西到底值不值得吵一吵?如果不值得,會稍微做一下,但也不要委屈自己,當必須要做,把自己的名字放在上面必須不丟臉。

Q: 《紐約時報》 或《POLITICO》做了多少 visual stories 的模板?使用頻率高嗎?

Jeremy A:《POLITICO》模版很多是因為單位年輕、人很少。《紐約時報》模版沒有那麼多,因為團隊人很多,大家又很厲害、製作速度又快。我知道《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模版很多,我覺得跟上面的頭想要的東西有差。

Silva A:偏財經類的媒體,基礎圖表的模版蠻多。因為每天圖表的產量相對較高。 )

Q:《紐約時報》 開發的in-house圖表工具,文字記者都會使用嗎?有沒有什麼困難?現在那些old-fashioned平面圖表,有多少是文字記者生產的?

Jeremy A:以《紐約時報》來看,普遍的line chart、scatter plots都是內部的模版工具做的。剛才提到我做的霧霾新聞,第一張大圖(見下圖)也是先用內部圖表模版工具製作,做完匯出到Illustrator,再把圖表變漂亮。

Second Red Alert for Beijing: Air Pollution Worsens

文字記者使用上的最大挑戰是,內部工具成不成熟。如果工具bug很多,他們用一兩次就不用了。研發這種圖表工具,不一定要很多功能或是有很多的圖表種類,而是東西要很成熟。

多數美國媒體都沒有一個團隊在製作專門給記者使用的工具或模版。而是一個人負責,或兼著做。

Q: 你們如何評估圖表新聞的成效?你有KPI嗎?

Jeremy A:沒有,我從來沒有被要求過要有多少點閱率,我也沒有去看。我要找數字還是找得到,還可以從讀者的留言找回饋,就看自己在不在乎。

Q:那內部通常怎麼評估作品的好壞?

Jeremy A:以前在《華盛頓郵報》,因為我們是做視覺的,有時候會想試很創新的東西,會大概看一下點閱率跟讀者在twitter上的轉發量,知道之後,可以評估這個很奇怪的新設計,讀者能不能看懂。某部分我把自己當成做創意的人,要創造新的視覺語言是很重要的,讀者如果看不懂,網路上都找得到回應,之後我也會調整。

三、關於圖像記者的工作內容:

Q:身為圖像記者需具備哪些能力?

Jeremy A:我以前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談每個記者都要會寫程式。但我最近有點改變心境,不覺得每個記者都要會寫程式,但要有基本處理數據的能力。這意思是,今天受訪者給我一個google spreadsheet,你會知道如何從 當中找出新聞點,這是最基礎的。也有可能,今天科學家給你的不是spreadsheet,是另外的data format,你要知道怎麼把它轉成好分析的格式。簡單說,你得知道如何轉換data,知道如何在資訊裡面找新聞點。

以上是針對一般記者,那對圖像記者要來說,你還要懂得用視覺說故事,要把自己當記者而不是當美編或設計。

Q:做視覺化新聞的工作者都需要會寫程式嗎?

Jeremy A:不一定。很多人只會用excel或Illustrator。報導不一定都要用程式做呈現,重點是「新聞點」。

Q:你提到的美國記者目前好像都具備圖表製作的能力,這是媒體有特別去培養嗎?還是靠自學?

Jeremy A:也不是每家媒體的每一位記者都有這樣的能力。像我知道《紐約時報》很多人會、《彭博》則是因為財經新聞的屬性,公司有特別push,叫大家盡量做這件事。

有時候新聞室內部會有訓練,譬如當我們開發出新的圖表工具,會幫記者內訓,這時候也會另外教大家什麼樣的數據適合用什麼樣的圖表。

Q:將數位新聞專題,轉換為平面印刷新聞圖表,有什麼技巧或訣竅,或是應該注意的要點嗎?

Jeremy A:要看工具,譬如說ai2html 就完全改變我們做print graphics的模式。如果紙本已經做好圖表,數位版本就不要耍花俏了。我有時候也會犯這樣的錯,技術懂越多,就會很想炫技。要跟自己說不要手賤,技術很厲害但不代表是最適合的表現方式。

Q:你希望開發的工具會是什麼?

Jeremy A:我很討厭做工具。但如果別人幫忙開發,會希望有:

  1. 讓文字記者自己做簡單圖的工具。我不想浪費時間幫他們做 bar chart。很多人會說沒有資源,但網路上有很多免費的資源了,例如datawrapper
  2. 我想要很多的模板。這樣我就可以專心做我想要做,以後公司想做的、偏向product類的專題,就完全可以用模板來做。

Q:在面對data,需要做研究產生問題意識,您如何做研究?

Jeremy A:分成下面兩個步驟:

  1. 拿到資料後,就是要先複製一個一樣的版本,免得手滑把原始數據弄壞。
  2. 會列出我想要問數據的所有問題。把資料新聞想像成在做應用題。資料可以如何回答你的問題?問題問出來之後才知道你的新聞重點是什麼,視覺上要怎麼呈現。

Q:你觀察在做資料聞時,一般新聞室使用R的頻率高嗎?

Jeremy A:看工作單位與個人習慣,沒有哪個語言一定最好或不好。我這輩子只有霧霾專題一定要用 R。 R 很適合去分析龐大的數據,但其實新聞報導沒有碰到那麼多大數據,大部份數據都可以用excel 處理。

Q:是否曾經被data欺騙過?如何確認data的正確性?

Jeremy A:這世界上沒有完美的 data。我每次拿資料,不管對方是科學家或蒐集data的人,我都會先問這組 data 有什麼缺陷。數據有誤差不是不能拿來做新聞,而是要先知道缺陷在哪裡,你擬定的問題才會精準。

Q:科學家面對特定數據的現象該如何解釋,可能需要研究的時間,很難立刻給答案,你如何面對?

Jeremy A:我個人很少遇到,但如果真的遇到,又沒有足夠的時間等待,而很多科學家對研究嚴謹度很有要求,可以嘗試詢問對方問題的可能性,表列出來,對讀者也是有幫助。

Q:做資料新聞或圖像新聞,好像沒有傳統記者的分線概念?

Jeremy A:不一定,每家媒體不一樣。像《紐約時報》有少數幾個人有分線,有少數幾個人是直接embed到news desk,例如國際新聞組目前就有兩個graphics editors。而《華盛頓郵報》則是分版,其實就是分線的意思。我個人是沒有專長,什麼都會一點,對議題也沒有特定的喜好,所以同事送給我什麼都做。

四、關於學習:

Q:申請美國傳媒碩士最重要的錄取關鍵是什麼?

Jeremy A:我講我的學校Berkeley好了,我目前也是學校的考官。Berkeley是很重批判的學校 ,不 care 成績最好的人,看質。我跟一般台灣學生的差別在於,我拿放大鏡看自己的人生,把很多不會寫的東西都寫進去。

下列是Berkeley篩選學生標準:

  1. 不喜歡收沒有工作經驗的人
  2. 很注重社會正義
  3. 不 care 你有沒有錢,要你會砸錢給你
  4. 適合知道自己要幹嘛的人,自由度很高,不然會一事無成。

Q:如何從新聞系學生,走到一個能夠獨立產製資料視覺化、分析報導的外媒記者,在外國媒體中英文不會不如他們嗎?技術層面呢?

Jeremy A:我英文不是很好,大三以前英文都不好。我一開始在國外念書時想要當 magazine writer,但有時候不是英文好不好的問題,是文化的問題。技術層面的話,講真的就是多練習,多看好的東西。剛進入領域的新人,跟專業媒體的差距當然是很大的,要縮小差距就是不斷練習。

Q:想知道在柏克萊的學習經驗。您學習視覺新聞花了多少時間?未來要走新聞界的話,有沒有什麼建議?

Jeremy A:我還在努力啊,做技術你永遠不會學完的。我個人最大的建議是,不要有人餵你的資訊就直接寫出來,要用很理性很批判的角度做。

Q:你是如何找靈感、保持學習?

Jeremy A:看幾個主要資料新聞、視覺化很厲害的媒體。可以嘗試下面兩個方法:第一,在設計上,可以試著用Illustrator刻出一份一模一樣的資訊圖表,第二是不要使用顏色,太多顏色會讓人感到混亂,把主要與次要資訊分別出來。

Hacks/Hackers Taipei是全球非營利新聞社群Hacks/Hackers的台北分支,透過不定期的工作坊、黑客松、案例分享會,鼓勵記者編輯(”hacks”)和程式設計師、設計師(”hackers”)相互學習、合作,一起想像新聞的未來。

Hacks/Hackers Taipei陸續推出「本週H/H Taipei在關心什麼?」閱讀清單,定期整理「新聞 x 科技」的相關話題。如果沒有新鮮事,或我們沒有精力和時間,也會偶爾停止。往期內容,可以參考這個連結

最新Hacks/Hackers Taipei@medium,則專門匯集台灣與全球在「科技x新聞」的現場觀察和思考。如果你有興趣投稿,歡迎來信:hackshackerstaipei@gmail.com

--

--

Mimi Chen
hackshackerstaipei

分享數位工具、資訊圖表、多媒體網頁製作等心得,有時候會來一點生活經驗文。工作信箱:chenchenhua111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