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時間待在家,會不會是親子關係的末日啊…

YUI
半路,媽媽
Published in
May 21, 2021

末日來了,而我們還活著。

如何讓WFH不成為WTF大抵是這兩週的重要練習,這篇去年寫的文章,現在看來還是有點天真的,畢竟當時僅只是想像,想像要天長地久的陪玩。

直到一年後的今日,想像忽然成了現實。
網路上開始大量出現陪玩、陪寫作業的各種心法,各種形式,任君挑選適合自家使用的內容。

舊文稍作修改上架,但即便局面改變,仍然有個觀點是不變的:無論是陪玩或陪寫功課,最重要的,都是要將這些日子視為一個機會,更認識孩子的機會、累積更多甜蜜更少糾結的機會,或者,至少將關係維持在不正不負的原點。

這樣的話,日後想起來也許會說:「阿,那時停課好痛苦喔,但是跟孩子整天在一起,也是蠻有趣味。」

防疫期間的陪玩提議

當我們開始守著每日衛福部的直播,當病例破百,超市又出現囤貨潮,當許多國家開始關閉酒吧、餐廳與學校,當我們忍不住開始設想,如果真有那一天,自己得居家隔離、公司宣佈一律在家上班、孩子的學校停課…

「那會不會是親子關係的末日啊?」有朋友開玩笑的這樣說。每天在家裡,又如果孩子還是幼兒,親子大眼瞪小眼,還真不知道可以幹嘛。而且,陪玩好難喔…

陪玩的難,到底難在哪?我們收集了幾個常見的難題、試想了一些陪玩思考與提議,供大家,超前部署。

「玩?要玩什麼?我不會啊…」

想想在成為無聊的大人之前,你是怎樣的孩子?

沒有一個人是剛出生就滿腦子工作,或整天只想追劇滑手機的。你還記得在變成這麼無聊的大人之前,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嗎?

還記得你七歲的時候,在夏日午後撿到的彈珠嗎?那顆對著陽光透出澄藍光澤的玻璃珠,陪了你多久呢?那時的你,覺得什麼有趣?喜歡玩什麼遊戲?

不一定要回溯到筷子槍、沙包、跳橡皮筋那麼早的年代,但總可以想起在紙上畫迷宮和寶箱的回憶。我們常擔心這些比不上孩子手機裡的手遊,但對孩子來說這些都是沒見過的寶物。

他們其實都愛聽爸媽小時候的事,當然不是鬼故事或總是考滿分的當年勇,而是有點遜的,有點真實的你。比如,試著告訴孩子,你小時候也整天無聊到爆炸,只好在紙上畫上堡壘和點點,讓左右堡壘在紙上大戰。孩子幾乎都會露出「啊,原來你也會這樣啊!」的表情,這就是個開始,開始讓你能陪孩子開始一起玩耍。

很多時候,不是我們不會玩,而是忘記怎麼玩了。喚起那個玩興,向來是最重要的事。試著把陪玩當作一個,恢復記憶找回童心的機會。

「花錢花時間準備的遊戲,都被小孩嫌…」

想想不好玩的關鍵點,是什麼呢?

當爸媽的人,可能都經驗過:剛成為爸媽時,腦波超弱,常購入網路推薦的高貴玩具,或上網查自製遊戲,前者花了大錢,後者是花了幾小時準備,孩子玩一分鐘就膩了,還不如給他一個紙箱。

越拼命安排,委屈感越重:我這麼認真準備遊戲,為什麼孩子不喜歡呢?

其實也沒有為什麼,就只是不好玩而已。好不好玩是孩子的感受,而準備材料陪小孩玩是我們的任務;要是準備時,我們自己都無法投入其中、覺得興高采烈,又怎能期待孩子覺得好玩呢?即便我們準備得開心,孩子仍可能不喜歡,但也只不過是證明孩子與我們是獨立的兩個個體,本就可能有不同的感受。

而當育兒年份持續增加後,我們也漸漸明白:有時候,精心準備這個那個,還不如給他一個紙箱。

大紙箱多好玩!孩子跟貓一樣,都熱愛躲進紙箱,在裡面外面畫畫、挖小洞演起潛水艇船員,或是郵筒裡的分信小精靈。永遠玩不膩的,就是讓孩子躲進紙箱裡,而我們假裝收到送子鳥送來的小孩,可以扎實重演當年迎接孩子的喜悅,增加親子間的甜蜜。

還有更多更多不精心也好玩的可能︱︱竹筷上貼著正反兩個圖案,轉快一點就出現視覺暫留的小動畫;從家裡選五個小道具,來打扮一個卡通人物,給對方猜;家內躲貓貓,即便小孩躲得再醒目,大人都要努力睜著眼假裝看不到,邊走邊說話邊找…

就算是家裡玩過千百遍的玩具,也有其他玩不膩的可能 — — 樂高可以拼,當然也可以拿來辦家家酒、可以在浴缸裡撈水、可以組合玩偶編出故事。又或者,拿出帳篷,試著在客廳裡露營;拿出紙膠帶,在房裡製造跳房子的格線…

甚至賣場的DM都可以剪開當作買菜遊戲的道具,一張一張放進菜籃,買肉買魚買罐頭,連標價都印好了不需設想,爸媽可以輕輕鬆鬆躺著陪玩當老闆吧。

有些時候,身為大人的我們會把「玩」想得太龐大,要準備好多道具、要有教育意義、要「從頭到尾完整玩過」才算數…這些想法卡住我們,也卡住小孩的玩興。

好不好玩的關鍵,不在玩具、遊戲本身。試著放鬆一點,不那麼認真一點,也許我們都能長出「不精心陪玩」的本事。

親子共處時間變長,是機會而不是末日

人本開設的父母課程,常有托育服務。有一次我們在托育時,遇到一個只對手機有興趣的孩子,為了讓他離開手機,負責托育的同事絞盡腦汁。有天,那同事忽然靈機一動跟孩子說:「我們來寫信好不好?」於是孩子畫圖,也把他想寫的話唸出來給同事寫字。後來每一次托育碰面,他們都一起寫信,給總是忙著工作的爸爸,一封又一封。他們一起找了紙箱,裝飾成信箱,在課程的最後一天,把裝滿信的信箱帶回家。

這個機會,使我們更加認識孩子與他的需求。認識孩子、以孩子為主體,是陪孩子的要點;陪孩子,不一定要玩出什麼,或說出什麼道理、增進什麼能力。陪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一段專心的,好好的「陪」的時間。

心理學上許多研究都提到類似的結論:人們會覺得深刻的回憶,通常都帶著重要的情感連結。平日裡大人小孩都忙,趕上學、趕洗澡吃飯和睡覺,往往沒有太多時間好好對彼此說話;更有好些時候,親子關係會被大人的各種思慮卡住,有時是一邊陪玩一邊想著還沒做完的工作,有時是一邊陪玩一邊覺得好無聊…

也許因疫情而生的、不好出門的日子,正是一個改變的機會,讓親子關係累積更多甜蜜,更少糾結,創造你和孩子之間足以成為回憶的連結。

--

--

YUI
半路,媽媽

NGO的社運人生走到一半就忽然變成了媽。 什麼都還在路上,什麼都只會一半,走到哪,寫到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