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找回失去的情緒語言

YUI
半路,媽媽
Published in
Nov 5, 2020

情緒是什麼呢?

說起情緒,你想到的是怒濤?是涓滴?是防堵?還是闢徑流去?

最近看到朋友貼出了一張「感受詞匯表」,談認識情緒。邊看邊覺得有些細緻的感受,缺乏詞彙還真的很難以描述,恍然間有種失語的感覺。

想想大概是我們這一代,從小就被訓練「不能哭」「有什麼好生氣的」「生氣羞羞臉」「要控制情緒」,導致我們太習慣把感受往肚裡吞,連帶著將其指認都變得困難。

一但遇到漫出來無法遏抑的情緒,常常,也就不知如何是好,更不用說教小孩正視這些感受。

因此,我很欣賞《生氣是怎麼一回事》的前言:

「外婆小時候是個聽話的乖女孩。那個時候的小女孩是不可以發脾氣的。其實,外婆真的非常生氣,可是她表現得很乖、很聽話。」

這段前言充分顯現出成人世界的荒謬,不是嗎?
我想起曾聽憤世媽媽介紹過一本還未譯成中文的繪本,有一個小女孩,大人總是不要她表露情緒,她漸漸變成一個無聲的小孩,最後就被牆壁吃進去了!!!!!(根本鬼故事)最後她想盡辦法大吵大鬧,才被人發現從牆壁中救出來。

我們的社會,是不是一直在製造這樣環境下長成大人的孩子呢?

《生氣是怎麼一回事》細緻的描述了生氣的感受,旁觀者的反應,可能會生氣、害怕、難過,或者最討人厭的,哈哈笑覺得你可愛(每個小孩都恨死大人的這個反應吧),自己對自己生氣的憂慮等等。

非常全面的討論了「生氣」。

我最喜歡的一點,是繪本指出了生氣的複雜性,包含「如果有人對你生氣,那可能是因為他很在乎你」,以及「生氣後,還是可以修復關係」。

一本開宗明義就把情緒視為理所當然的繪本,也許,正我們找回失去的情緒語言,脫離失語感的橋樑吧。當孩子更清楚的感受到自己的感受,也才不會如這一代的我們,成為了一個無法好好表達與處理情緒的大人。

另一本談及失序狀態(或說負面情緒)的繪本《不是我,是小怪獸》,趣味性就更高一些,翻開書封,裡頭有各式各樣的看起來有些失控的圖,作者署名「露西」。

露西在學校有個麻煩,是有個愛搗蛋、愛搞破壞、霸道沒禮貌,又愛打嗝的小怪獸總是跟著她。害她忘記老師的問題、沒有人要跟她玩,害露西想要畫漂亮開心的東西,都畫不出來。

超困擾的。

小怪獸真的超可愛哈哈哈(旁觀者都覺得可愛,我一定是那種會看小孩生氣忍不住笑出來的大人啊啊啊…)

直到有一天,在畫畫課,露西認真地觀察,認真的看,最後,把小怪獸畫出來的那個瞬間。

全~~班的同學都指認「就是他丟我們的鉛筆!」「就是他發出怪聲音!」「就是他……」

好囉,看來,大家都認得這隻怪獸。

是為什麼呢?就留給看到這裡的你去找書來看吧。

而對我來說,露西的小怪獸帶著比生氣更深層的情緒,比如「破壞喬治的畫,這樣就沒有人喜歡他的作品。」這是因為什麼呢?小怪獸怎麼了?露西怎麼了?

這些,都很值得邊看邊帶孩子細細討論。

小萬很喜歡這本繪本,嚷嚷著小怪獸好可愛。

我們一起讀完後他就畫了一堆他的小怪獸給我,比如「晚上總是讓小孩不睡覺的怪獸」「彩虹遊行走不動怪獸」……顯然相當抓到繪本的某方面精髓(笑)

很多大人總是希望孩子控制情緒,這對成人來說都困難的事,對前額葉還沒長好的未成年生物來說,更是艱難。

而做出這樣要求的成人,會不會其實有一定比例,是因為自己害怕情緒,害怕失控呢?

既然有這個機會,那也許就讓我們和孩子一起,重新練習認識情緒吧。

控制,得先從認識理解開始。

下一篇,來寫寫理解了之後,要怎麼辦。

與其說是怪獸不如說是理由伯,以及一年級小男生熱愛的屎尿屁話題

《生氣是怎麼一回事?》 Arg! Tvatusentalets argaste bok
作者: 安娜.卡琳.柯爾貝里, 尤安娜.魯賓.德朗厄爾
譯者: 楊遲
繪者: 尤安娜.魯賓.德朗厄爾
出版社:大穎文化

《不是我,是小怪獸! 》The Snurtch
作者: 西恩法洛
譯者: 何儀
繪者: 查理斯聖多索
出版社:格林文化

半路媽媽也有IG和FB喔!
FB這邊請 https://www.facebook.com/hahatochuu?locale=zh_TW
IG @hahatochu. https://www.instagram.com/hahatochuu

--

--

YUI
半路,媽媽

NGO的社運人生走到一半就忽然變成了媽。 什麼都還在路上,什麼都只會一半,走到哪,寫到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