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中午,辦公室意外地空曠,平時本應客滿的餐廳竟還找得到空位,「大家不知道去了哪裡?」我困惑著。看了看行事曆,原來今天有場心理講座呀,夥伴們可能都去參加了,打開 Slack,看到 Manager 一邊聽講一邊分享著講座內容的截圖,並留言寫下:「這個嘗試你在我們 Team 練習地很棒」。內容大約是半年前的一次工作討論,我們彼此抱持著不同的立場與堅持,拼了命地想要說服對方,很多的不理解與磨合,源於長期下來的思考心態有太大的不同。而那時的討論,她都記得……
如果說,有個地方,可以使我突破對工作的限制與想像,可以讓我在本崗位外拓展其他職能,可以讓我邊試錯邊學習,便是這裡 — — Hahow 好學校。
Why Hahow?
2021 年加入以來,看著 Hahow 從 100 人擴張到現在近 150 人,隨著公司的成長,大大地改變著我看待同事、公司、學習產業的看法,也想要在這裡分享給大家。
進入社會後,體認到產學的落差與工作後的學習停滯,Hahow 兼具多元與技能導向的課程,陪伴了工作裸辭後的混亂與失意,課程內容不僅滿足想精進專業技能的我們,也讓學生們透過相對低的機會成本跨域探索,發展在本科本業之外的興趣。
我是 Tanya 亞庭,任職於 Hahow 的 Finance Team,曾在四大事務所擔任風險諮詢管理顧問,體認到在千人公司如螺絲釘的渺小存在,當時的無力很真實,也同時希冀自己能夠為這社會帶來影響力,並有持續的精進與成長。Hahow 的產品價值恰恰能夠滿足市場與個人價值的存在,因此成為我選擇 Hahow 的主因,而加入的初衷,在一年後的今天,也持續發酵著。
帶著問題共事與學習
到職的第一天,不難看出辦公室的小巧思,熟悉的小蛙作為牆壁的插畫,不禁讓我回想起小學時在圍牆上的塗鴉,個人的座位都有自己的擺設風格,形成獨一無二的開放空間。
還記得當時座位前方的螢幕隨性地貼了張便利貼,「永遠帶著問題學習,將學習發揮最大的效益」。確實,學習的旅程不容易,輸入、吸收、轉譯、輸出,如沒有帶著問題去探詢,很容易迷失在資訊洪流中,徒留沖刷後的焦慮。秉持著問題導向的建設,我新奇地摸索著部門內部的協作工具,尋找著每個工具在公司中使用的目的。從草創期的文件開始閱讀,到最新的決策討論,若有心,幾乎每份文件都可以透過關鍵字搜尋得到。不僅僅是歷史部門的討論,跨部門的每週例會內容,也是直接在公開的公司群組中推播,透過文件推敲作者的邏輯思維與每個策略的進與退,著實是件有趣的事。此外,開放式的辦公環境也促進了跨部門的協作與互動,相較於會議具有模板的制式討論,非正式的資訊同步有時更能促使議題活化與創意的發想。
立即性的反饋
新創的氛圍活潑,相對著變動也快,從到職到真正進入工作狀態,著實花了我不少時間,盤點工作任務,時常東缺西漏,總是抓不到協作的默契。事後回想,才發現自己自始自終慣性帶著學生思維在「上班」,好似每件事情總期待著有一個標準答案,等著主管們去打勾審核。多虧了 Manager 的適時提點,能在繁忙之餘空出時間,與我一起討論在他的視角,公司正發生的質變,很多的對話我知道是我們兩個刻意經營,但為的是能更認識問題背後的需要,與 Manager 一對一的時光,往往能取得最即時與直接的回饋。謝謝很多的為什麼、很多衝突的發生,很多好奇的問與答,使我在 Hahow 感受到十足的信任感,能夠更賦能的、更自由的在 Hahow 共事
Hahow 最美好的禮物
把與同事的互動當作是遊樂設施,把工作場域當作是遊樂園,好好地享受每次交流的互動,是我在 Hahow 擁有最棒的禮物。偶然碰到在茶水間、餐廳區、或甚至是因著想要轉換心情而帶著筆電遊牧的同事,與來自不同領域的夥伴們,總能與他們交流出新的火花。與跨足人資與業務的夥伴,我們一起談論著可能的職涯規劃與想法;與同時斜槓自由創作者的產品夥伴一起聊文字應該如何轉譯、彼此愛用的 APP 商模多了什麼變化;和內容企劃聊著 Hahow 老師加入的契機與突破點,下班後彼此分享著看到的文章與市場的看見;隨性地分享我最近又在 Hahow for Business 裡面看了什麼課程,卻意外的收到了更多的推薦。每天都十分期待上班的時光,能夠在職位框架之外有更多的看見與學習。
Hahow 好學校,這是一個線上教育平台,以技能交換為創業初衷的地方,更是我發現挖掘更多自我的場域,很感謝許多的偶然與機會,許多的衝突與了解,讓我成為現在的我,一個更好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