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都是父母的錯?依附理論 Attachment Theory

Gladys Blog
心理學日記
Published in
6 min readFeb 25, 2020

--

  • 我應該讓孩子繼續哭下去嗎?

最近常常要照顧孩子,發現你跟他們玩玩與24–7照顧真是兩碼子的事,特別是處理「哭」的時候。

孩子,特別是嬰兒時候,會透過哭來表達痛苦或需求。但是久而久知,當他們領略到原來哭可以喚來父母或照顧者的關注後,寶寶們可能會通過假哭的方式,來要求父母滿足自己的而求。當父母每之都急着去令寶寶原不哭、哄寶寶開心,那麼寶寶就會認定,假哭是自己對家長的「絕招」,以後有什麼需要(甚至沒甚麼需要),也會拿出假哭來對付父母。

因此有些父母會選擇對寶寶不理睬,由他們一直哭。但是,不少專家也提出寶寶會因為自己不被理解、不被關注而感到傷心、挫敗,心情低落,覺得自己不被愛了。如果過份忽略寶寶的情緒,就會有機會影響發未來成長和社交。

那麼,到底家長們可以怎樣做呢?

依附理論

在之前的文章曾經提及過依附理論(英語:attachment theory),不過不記得也沒關係,今天我們再來複習一下。英國精神病學家、發展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認為幼童因為社會與情感需求,而至少與一名主要照顧者發展出親近關係,否則將造成其心理與交際功能長久的不健全。

安全型依附(Secure attachment)

一個安全型依附的小孩在陌生情境中,當主要照顧者(Caregiver)(普遍為媽媽)在身邊的時候可以自由地探索環境,和陌生人互動,當主要照顧者離開時可能會難過哭泣,當主要照顧者回來時,小孩會很快地靠近照顧者尋求安撫。安全依附有助社會及情緒的發展,嬰兒才能適應與親本分離致力於探索環境,而發展出自我概念,此理論其具影響性。

抗拒型依附(Resistant-attachment)

或稱矛盾型依附,此類型的小孩即使當主要照顧者就在身旁時,面對探索和陌生人時依然會感到焦慮。當照顧者離開時,小孩會非常的沮喪;當照顧者回到身旁時,小孩又變得很矛盾,明明想跟照顧者保持親近卻充滿憤怒,當照顧者開始注意…

--

--

Gladys Blog
心理學日記

「你到底在追求一個怎樣的人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