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指南】孩子到底需要什麼?你可能不知道的簡單答案

Gladys Blog
心理學日記
Published in
6 min readMar 27, 2019

-以依附理論3個鐵法則回歸基本功

如果家長是一個職位,應該是其中一個最大壓力的職業。細分在每日、每一個決策中都會面臨各種的疑問與迷失。家長們會盡量給予最好的給小孩:各種的興趣班、補習班,最有名的學校甚至到那國讀書。「贏在起跑點上」這句話給各位家長與小孩施了無比的魔法。

但你有否想過,孩子真的需要是甚麼?或是說,你童年是最想要的閃甚麼?雖然贏得在起跑點上,卻看不見終點的孩子多得的是。

在發展心理學(Developmental Psychology)中,最能夠演譯親子關係之一莫過於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與家長的教養模式(Parenting Style)。教養模式之前己經討論過,今次就來談談依附理論吧。

英國發展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在1950年代提出的依附理論,其中最重要的原則是,幼童因為社會與情感需求,而與至少一名主要照顧者發展出親近關係,否則將造成其心理與交際功能長久的不健全。(Bowlby, 1969)

關於依附理論的一著名系列動物實驗是哈利·哈洛(Harry F. Harlow)對恆河猴所做的實驗(有興趣看可以點我),此實驗顯示「依附」並不僅僅是由出自生物本能:如饑餓所激發。

在這一系列實驗,新生恆河猴出生後很快從牠們母親身邊帶走,並為牠們提供了兩個代理母親:一個是由鐵線做成,另一個是木頭套上泡沫橡皮和毛衣做成,兩個人偶皆加溫並可在胸前裝上奶瓶提供食物。

此實驗是觀察猴子會趴附提供柔軟衣物接觸的人偶或提供食物來源的人偶,結果是這些猴子會趴附柔軟衣物人偶,無論提供食物與否。這些猴子在柔軟衣物人偶在附近時也較為積極探索周遭,似乎此人偶為牠們提供了一種像母親般的安全感。

依附理論告訴我們,最能令孩子有安全感與建立健康關係的方法是令他們感覺安全、被你重視。要令孩子覺得被重視,家長可以考慮回歸基本步,因為最簡單的方法往往是最管用的。

1)主動傾聽

傾聽與聆聽有少許差異,但這少許孩子是知道的。很多時候家長會覺得突然孩子離自己遠了,可能是因為我們沒有傾聽我們的孩子。與聆聽不同,主動的傾聽可以令我們感受到孩子的情緒,他們的世界以及他們所經營的一切。

孩子難免會不善表達與說東道西,但是我們應盡量在一個安全的環境與孩子傾談,去肯定與鼓勵他們,引導孩子多用情緒表達事件而不只是陳述。例如:「我知道這事對於你來說是有難度,」或是「我明白你現在很傷心,」等等,並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現在是甚麼情緒而非單指出對與錯

2)避免標籤

不知有沒有家長曾聽說別的家長說「我的兒子是內外,不善溝通,所以XXX」或是「我女孩很聰明,她能XXX」等等標籤性句子。

「孩子是我的」打從一出生,我們便會被家長標籤了某些性格特徵,你有沒有想過可能梗本不是你的性格?這些標籤可能會對孩子的成長有所影響,例如出生時比較弱小的嬰兒,家長會特別緊張,不停地灌輸「體弱」的形象在孩子身上,孩子自然會覺得自己是弱。如果家長不例說自己的小孩是聰明的是美麗,那麼孩子在成長的時候只會凡事以「聰明、美麗」等外在因素為標準。

家長在孩子的成長時,不妨減少對他們的定義與陳述,而多加留意他們的自我性格與與趣,支持與鼓勵他們發展自己的小天地。

3)拒絕經驗論!

小時候常常聽父母說「我以前都是這樣那樣,所以你也要XXX」我們相信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是為了孩子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希望孩子踏上自己走過的安全路,但什麼是「美好」?孩子需要的「美好」是什麼?恐怕很少有人認真想過。

經常灌輸經驗論給孩子除了妨礙孩子的多元化,還有機會令他們產生一種莫名的壓力。世界每天都在變,以往打遊戲機是一種消遣,現在可是一種職業;誰也沒想到現在一台電腦已經可以做到幾十甚至幾百萬生意。

我們的經驗是我們的,頂多作為孩子的參考。孩子是有著自主性與自己人生經驗的。只有他們親身經歷過才會讓他們成長,並對未來的人生有所幫助。

所為家長,我們是一個充滿愛與溫暖的平台讓孩子安全、快樂成長。但首先我們要自我認知到底自己的經歷會不會影響我們,主觀地照顧孩子呢?我明白與孩子相處是一樣很不容易的課題,但希望我們能一步一步與孩子一起成長。正如上文所說,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每位家長當然都是獨一無二的。

References

Bowlby, J. (1969,1982) Attachment [Vol. 1 of Attachment and Loss]. London: Hogarth Press; New York, Basic Books; Harmondsworth, UK: Penguin (1971).

Greenspan, S. (1993) Infancy and Early Childhood. Madison, CT: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

--

Gladys Blog
心理學日記

「你到底在追求一個怎樣的人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