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翻譯) a16z合夥人對話Coinbase共同創辦人 — 為何加密貨幣如此重要

Korbin0x
Hashreader中文版
28 min readAug 7, 2018

我們已經討論過為什麼比特幣很重要。但隨著底層區塊鏈技術引發起的加密貨幣(平臺和Token)高速增長(以太坊就是成長最快的那一個),我們應該如何自處?我們如何從如此五花八門的八卦和批評中找出真正有用的資訊呢?
在這一集的a16z Podcast中,a16z普通合夥人Chris Dixon和Coinbase的共同創辦人Fred Ehrsam(前Goldman Sachs交易員)為大家解釋區塊鏈的基本面 — — 從激勵機制、開發人員社群、底層協議、新的治理模式以及中心化和去中心化之間的取捨(包括企業化管理 vs 讓一千個社會實驗同時發生)。然後,鑑於目前圍繞加密貨幣和首次代幣發行(ICO的所有「炒作」,我們如何區分出有潛力/合法的項目?我們應該如何為加密貨幣估值?當上一浪技術改革創造的商業模式開始被新技術所衝擊時,現有企業應如何應對?
歸根究底,最關鍵的永遠是「激勵」,最確實的證據就是當有人匿名將一份9頁白皮書發佈到互聯網上,引發起一個700億美元的加密貨幣市場、憑空而起的整個生態系統上的企業和用戶、以及世界上最大的超級計算機網絡。這不又是創新惹的禍?翻譯此Podcast的目的為筆者或同好作學習用途,如希望瞭解Chris Dixon和Fred Ehrsamh的原話,請聆聽以上的soundcloud。
全篇正文如下:
Chris Dixon:今日的主題其實是我們經常討論、最感興趣的,就是為什麼加密貨幣會誕生。對於很多在聽這個podcast的朋友來說,可能都會聽過比特幣、以太坊或其他字眼,而他們會問為什麼這些概念不只是另一場互聯網的瘋狂投機?最重要是,為什麼加密貨幣這麼重要?
Fred Ehrsam:我覺得最重要的原因是有史以來,我們第一次把經濟體系融入到互聯網。
Chris Dixon:但我們不是一直在互聯網用信用卡嗎?你說的“把經濟體系融入到互聯網”具體指的是什麼?而且我們也有亞馬遜(Amazon)呀。
Fred Ehrsam:可以說有,也同時可以說沒有。說有,是因為我們當然可以在互聯網購買服務和產品;說沒有,是因為我們並不能直接購買拆細後的互聯網底層資源,近來我們見到正在發生的,就是把以太坊當作計算資源或者把Filecoin當作全球存儲空間出售。除了計算資源和存儲空間外,還有很多這類型的互聯網底層資源可以直接出售,我相信這類資源在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體系下會比傳統集中權力的企業架構發揮得更好、更中性。
Chris Dixon:目前在互聯網創造新東西大概有兩種模式:一種是你通過非營利、公益的方式來開發底層協議,這也是互聯網早期所採用的,通過由政府和學術機構設計最核心的協議,包括HTTP 協議、 TCP/IP 協議、HTML、SMTP(郵件協議),這些都運行得非常好。但你再看看這些協議誕生後的二十年還有什麼好的協議出現過?
比如現在所有上網的人訪問一個網站都要依賴一個加密程式庫OpenSSL與SSL溝通,來幫你加密在網上輸入的銀行密碼、用戶密碼等敏感數據,以防被人偷走。 但是當一個重大的安全漏洞 — — 心血漏洞(Heartbleed bug)出現後,大家才發現OpenSSL這麼重要的加密程式庫竟然只有一個半開發人員在維護,你可以說事實上已經停止了開發。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協議本身是沒有商業價值的,所以就沒有人再願意關注它了。
另一種開發模式就是創辦企業賺錢支持開發,好像Facebook、Google這樣賺取廣告收入或 Amazon賺取交易手續費,再重新投入到科技開發,而全世界基本上所有的投資、聰明的開發人員的精力都被中心化管理的企業吸走。
你再看看,其實這個世界同時又有一群不受聘於這些平臺公司的開發人員,在本質上可以說是已經多年被這些「平臺」所利用,他們費盡心神開發的應用可能最後被這些平臺封殺,或你不再反抗、願意付出收入的百分之30的過路費(AppStore/Google Play的手續費比例)得以在平臺生存。
這個群體現在非常沮喪,希望尋找一種新的模式去支持開發應用的成本,而通過加密貨幣把底層資源出售的新經濟模式,其實是非常契合這種渴望和需求的。
Fred Ehrsam:如果你問我作為一個開發人員是否願意在大平臺上開發,而我又清楚意識到這平臺有能力隨時限制或封殺你的應用的話,其實答案是非常明顯的; 相反,在一個去中心化的機制下,因為它是由很大量各自獨立的人或實體組成的,所以沒有人可以真正有權力隨時走過來關閉或限制我開發的應用的成長。
Chris Dixon:另一件有趣的事情是人們經常討論比特幣是如何因為金融危機而被創造出來, 其實我想說說那時發生的另一場危機,就是「開發人員危機」。當時有些開發人員被一些平臺清算,這些事件往往會影響整整一個世代,而我相信新一代的開發人員就不會再陷入同樣的陷阱中。
Fred Ehrsam:嗯。人只會被騙一次。
Chris Dixon:我認為,幾乎所有同時有開發人員與用戶一起使用的平臺,好像Windows和IOS以及Android、Twitter和Facebook,都會進入平臺與平臺之間的大型戰鬥,例如當年的微軟對Netscape(第一次流覽器大戰),又例如每次蘋果新的主題演講都會弄死一大堆創業公司。
你可以說,在加密貨幣這場運動中最令人興奮的一點就是它提出一種最新的模式來建立新的網路平臺,而激勵機制令這個網路平臺中的所有參與者都是利益一致的,大家同在一條船上就不會互相傷害。
Fred Ehrsam:「激勵」真的是這次新經濟模式最關鍵的一環,大部分進入區塊鏈領域的參與者都要問自己,到底整個網路中各個參與者是因為什麼元素被激勵了,又應該如何設計新平臺的激勵機制,在這個機制下又會發生什麼有趣的事情呢?
最好的例子就是中本聰(比特幣名義上的發起人姓名)在2009年發表的9頁白皮書(比特幣白皮書),這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個全新的激勵機制。白皮書發佈後,整個生態系統不同的公司、用戶和投資者都熱烈地參與了這次有史以來最大的超級電腦網路,就很快形成了一個價值700億美元的加密貨幣市場。
所以它讓很多人明白到一個精心設計下的激勵機制有多大影響力,沒人想到可以促使如此大量的經濟行為發生。
Chris Dixon:這是因為新的機制嘗試了去激勵不同層面的參與者,最精彩的不單是激勵了初創公司或開發人員在平臺上開發新的應用,更加是激勵了人們在初期就願意為這個平臺服務,以比特幣為例子的話,礦工就是這樣被激勵了,除了服務平臺外同時又是最早期的用戶。這激勵機制令新的平臺以一種前所未見之高速成長,而以太坊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Fred Ehrsam:沒錯,這也是最早期我之所以加入區塊鏈行業的原因,我認為最重要就是利用加密貨幣激勵了所有早期願意加入這個網路平臺的潛在用戶、服務提供商(如礦工),甚至是潛在的技術「協議」。
而過去 15 年通過互聯網真正影響大家現實生活的應用,大部分都是由擁有獨家用戶數據和巨大平臺效應的公司所開發的,令這些平臺通過「用戶數據加網路效應」不停穩固權力,一定程度上壟斷了整個生態系統。
但加密貨幣的出現帶來其中一個最令人振奮的改變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初創公司或開發人員或者可以克服「先是有雞還是有蛋」的問題,不用先有「用戶數據加網路效應」也有可能創建一個全新有影響力的平臺。
Chris Dixon:當你創辦一個需要網路效應的生意時,好消息往往是一旦你擁有一定的用戶量,你之後就很容易成功了;但壞消息卻是,直到你擁有一定的用戶量,你的生意模式從外間看來都是一榻糊塗的。就好像只有一個用戶的約會網站是世界上最差的創意,但有一百萬個用戶的約會網站就聽起來說服力大很多了,但創辦人面對的問題是怎樣做到這一點?
我曾經是企業家,現在是投資者。從個人經驗來說,其實需要網路效應的生意有99%在初創階段就會失敗。但當你問Airbnb創辦人布萊恩切斯基或Ebay的創辦人如何克服「先是有雞還是有蛋」時,他們總是有一些英雄式的故事,講述自己如何通過純粹的意志力、詭計或金錢去突破重重難關,但互聯網上其實只有大概15個具規模效應的平臺。你可以想像可能有其他一百萬間初創公司因為一直沒有通過初創階段而失去使世界進步、改善現有服務的機會。因此,加密貨幣更像是為所有初創公司都會遇到的「先是有雞還是有蛋」典型難題提供一個通用的解決方案,當沒有足夠的用戶去創造平臺價值時,讓你可以用財務價值去激勵早期用戶,但慢慢地你給後期的用戶越來越少的財務價值,因為後期平臺成形後,後期的用戶已經可以享受到平臺帶來的價值。
Fred Ehrsam:其實這有點像你在早期加入一家初創公司,雖然承擔更大的風險但可以獲得更多的股權,最大分別就是這個例子中只有員工可以有這個選擇,而在加密貨幣體系中是所有參與者當然也包括用戶都可以參與進來。
如果你想像這是一張圖表,x軸上就是網路上的用戶數量, y軸上就是這個應初創公司創造的價值。當你是網路上的第一個人時,價值實際上應該是0,然後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網路時,價值就會急劇上升。
就好像投資初創公司往往是平衡風險與回報,因為這個平臺最後可能失敗,但一旦成功了,你會獲得相當大的回報,這也是為什麼在這個機制下人們在沒有很大平臺效應、相對早期時就願意作出貢獻和使用這個平臺。
Chris Dixon:最激動人心的是如果這個激勵機制最後成功了,不僅僅是員工也包括用戶也可以從中受益,而這些人也在治理整個平臺中發揮很大的作用。
我發現閱讀一些新聞報導非常令人沮喪,他們會在一個專欄表達對Facebook在總統選舉時如何處理用戶資料感到非常沮喪,但在另一專欄他們會說加密貨幣是矽谷很差的一個選擇,卻並沒有意識到加密貨幣和去中心化的意義正是希望解決人們對這些現有平臺如Facebook處理問題時產生的不滿。
順便說一句,加密貨幣運動其實並非由矽谷發起,而是來自其他地方,這其實具有非常重要的社會和經濟意義的。
Fred Ehrsam:另一個值得討論的有趣事情是,在現實世界中,我們很難同時嘗試這麼多經濟政策或治理模式,因為新政府或新的中央銀行不會經常出現,現在你可以把每個Token都當作擁有自己的小政府而且有一間小型中央銀行,到現在為止(2017年11月)已經有超過1,000個Token,所以可以說加密貨幣為各種不同的貨幣政策和治理模式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實驗室,可以做很多不同的實驗。
Chris Dixon:Tezos 就是這樣一種嘗試嗎?
Fred Ehrsam:是的,對於不太熟Tezos的聽眾來說,你可以理解他就是一個類似以太坊的最新區塊鏈平臺,它允許你在區塊鏈或智能合約上跑一些代碼。 但Tezo的最主要新功能就是自我修正帳本的想法,最神奇是在Tezos下協議本身的規則是容許修改的。換句話說,過一段時間後,Tezos的用戶和Token持有者可以投票改變Tezos。
這很有趣的最大原因是因為Tezos提供了這種獨特的進化機制,你可以把他當作是一個可以根據Tezos用戶認為對平臺最有用的元素而進化和適應的有體生命體,而通過這種機制,你可以想像開發人員很願意為Tezos協議作出巨大的貢獻,並在最後獲得相當大的收益。
Chris Dixon:說到這點,其實以太坊是很可惜的,現有有很多明顯的問題如擴容(Scaling)和分片(Sharding)。但好像我只是剛好和斯坦福大學的朋友談起,雖然他們都是擴容和分片的專家,但他們沒有任何動機去幫忙解決這些問題,因為他們都不是以太坊的早期持有者。當然現在以太坊可以付錢去聘請他們或提供其他好處,但這些人都是市場最渴求的人才,可以選擇的專案也是太多了。
Fred Ehrsam:好像以太坊發行的加密貨幣大約價值250億美元(2017年11月),以分片的改進技術為例,如果一個有效的技術改革很容易將整個平臺的價值提高10%或20%,就得出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數字,大約有25到50億美元。
所以現在問題就變成如何匹配潛在的價值創造與實際解決後的激勵,這就是我認為可以更多創新的地方。如果你能提供這些問題解決帶來的價值的一半作為賞金去激勵社群,這就等同提供了大概12.5億美元的資金去改善整個平臺,最後平臺每個參與者都會獲勝。
而Tezos建議通過Token的通脹來實現這一目標,開發人員可以向Tezos代碼庫提交他改良後的程式源碼(即是Git上的Pull Request),並附上一個帳單,如果Tezos最終用了你的代碼(即是Git上的Commit)就會自動發行一些新的Token並將其發送給開發人員作為回報。這有點像每一個新員工加入一家初創公司,雖然其他人的股票都會被稀釋了一點,但每個人所擁有股票的價值都因為公司整體市值上升而有所增加。
Chris Dixon:那我們來談談權益證明機制(Proof of Stake, PoS), 我聽說這個權益證明機制將會越來越多人使用,而最明顯的地方是以太坊從工作量證明機制(Proof of Work, PoW)到權益證明機制的轉變。 它似乎令共識機制有更大的設計空間,因為可以設計更多新的東西,其中一個例子就是你可在共識機制中增加懲罰,這是之前的機制沒有發生過的。
Fred Ehrsam:這是用來去懲罰被認為對平臺做了有害或不誠實的行為,這機制顯然對平臺的發展非常重要。
Chris Dixon:電子郵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為它沒有任何懲罰機制,所以就會有一個很壞的因果迴圈。當人們發現發送電子郵件是完全不需要成本的,就會有人發送十億封電子郵件,這是一個大問題。 你想想,如果每次創建一個新的電子郵件帳戶、發送垃圾郵件都需要付出成本,人們就自然在做之前會先考慮成本問題。這種懲罰機制就會大大改善現在的電子郵件問題。好吧,讓我們談談中心化與去中心化的利弊。
Fred Ehrsam:中心化的優點是你可以對流程進行更多控制,因此如果你正在開發單一產品或單一產品線,那麼中心化開發可能是更有效的。同樣從運算效能的角度來看,中心化開發往往更勝一籌。
Chris Dixon:中心化性能更好。
Fred Ehrsam:對,中心化性能更好。但中心化的缺點是你只能嘗試其中一個方法, 例如只能有一個Facebook。 換句話說,你把一個巨型的獨家資料庫作為一個公司的話, 往往只會規劃一個方向發展,就好像你不能同時嘗試5個方向,而這很可能產生非常有趣的結果。 正如我們在像美國這樣的資本主義的社會中,會發現當你嘗試一系列不同的實驗時,你會得到許多真正有價值而原本沒想到的結果。
Chris Dixon:你正在以中央規劃經濟與資本自由經濟做比喻。
Fred Ehrsam:不錯,第二部分就是我們一開始在討論的內容,由於更多的人更願意使用去中心化的協議, 所以Paypal不會成為互聯網上的真正意義的貨幣,但加密貨幣在理論上就可以,另一個例子是現在的開發人員非常害怕在Twitter或Facebook API上開發應用,但大家都願意使用SMTP、HTTP、TCP / IP 作為這些通用協議,只要每個人都使用相同的標準,那麼就會產生強大的網路平臺效應,因為它可以實現更強大、更廣泛的通信系統。
Chris Dixon:人們對於去中心化的其中一個批評就是性能較差、用戶介面不是那麼好等等,我個人認為對其性能和用戶介面批評只是轉移視線,因為你要給這些系統一些時間去進步。
無可否認是去中心化的系統普遍一開始時性能都較差、介面設計得很笨重,但它的好處是激勵了所有的開發人員都在這種系統上開發,這正是當年互聯網與AOL發生的事情,AOL有更好的用戶體驗,而互聯網很慢、用戶體驗很差,但可以讓所有的開發人員在它上面自由開發。我認為,如果你看一下SMTP的一大優勢就是你可以在電子郵件領域上創辦很多有趣的企業,好像微軟擁有龐大的電郵伺服器業務、成千上萬的初創企業在電子郵件中的合規性、反垃圾郵件領域非常成功。
當然你可以反駁說Gmail在電郵領域已經接近壟斷,以至於他們實際上已經在某種程度上重新中心化了SMTP。但通常去判斷是否己經中心化的最大原則是 — — 作為用戶或開發人員的你是否可以隨時不用Gmail,同樣的例子如果放在Facebook上,因為你所有的朋友都在這個平臺,你其實是很難離開的,這就是平臺效應。所以我們說SMTP這樣非公司管理的協議永遠容許有新的玩家進場。
Fred Ehrsam:如果你不得不下注,在同一個領域比如以Facebook創建社交網路做例子,你會賭中心化管理的web 2.0公司還是去中心化協議下做這個平臺更易成功?
Chris Dixon:假設他們都從頭開始? 因為現在顯然這些中心化管理的 Web2.0公司如Facebook有更為大量的資金、人才和資源。
Fred Ehrsam: 那我們直接假設在 Web2.0 剛出現時他們就開始競爭好了。
Chris Dixon:這問題非常有趣,因為這比賽是完全不對稱的。一方面,因為有錢,所以Facebook這樣的公司有一隊坐在辦公室裏的團隊,任務和其他環境因素都是專注同一目標的。而另一方面,大部分開發人員都只可以在夜晚和週末開發,而不能朝9晚5地正常工作。
一面是正規軍,就像平時人們出現在辦公室上班一樣,一般都更有組織性,有人清淅告訴他們該做什麼,有更好的監控、更好的計算資源和更好的伺服器,因為有資金,所以差不多所有資源都是最好的。
另一面就像各種各樣的民兵,但其中有些民兵其實是很出色的,好像現在常用的Linux、維基百科甚至互聯網本身都是由這些晚上和週末以興趣奮鬥、建立了無數開源專案的開發人員所開發的。
現在世界上大概有1000萬名這種非常聰明的開發人員,這是等同叫我打賭文明的英國人還是與他們作戰的蠻橫民兵(美國創國前)誰會勝出。而這個問題,歷史已經非常明確地回答了。
過去30年來,夜晚和週末的自願開發者貢獻最多的專案,往往是將來的趨勢,這是最好的預測方法,也是我下注、一直花時間投資的地方。 我之前寫過一篇博客說過,現代科技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在週末時間以興趣心態所創造的事物往往是普通上班族要花 10 年才能做成。
Fred Ehrsam:對呀,你可以從中看出誰真更發自內心去做成一件事。
Chris Dixon:部分原因是因為動機,也同時跟你有多少時間去做成一件事有關。不管你有多麼有遠見,當你是一家公司時,你的想法會因為要對股東負責而有所局限。當你認為Facebook創辦人紮克伯格和Google創辦人拉裏非常具有遠見、有一個很長遠的計畫,但他們最後只是試圖在2到5年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相反,而只有週末和夜晚可以工作的開發人員或研究實驗室,正正因為他們沒有現有工作或公司的考慮限制,他們可以更長遠去規劃,可以想到10年後需要什麼。
Fred Ehrsam:這就是創新者的一些兩難局面,因為如果某一個主意想法太瘋狂,可能導致太大的品牌風險,也可能不會在短期內產生任何收入,在公司立場下,它就不太可能被執行,最終創新的次數就越來越少。關於去中心化開發的有趣之處,在於你能夠不僅僅執行一個方向,而可以同時嘗試許多不同的想法,你可以想像把複製Facebook所有源代碼和整個資料庫,並嘗試同時營運5個不同方向想法的社交網路,其中一些會有影響力,一些可能沒有用戶感興趣。當你把最有效的那些主意保留,然後再嘗試分開營運幾個全新想法,這個過程的本質與生命進化是一樣的。
去中心化的機制表面看可能因為分散的決定更混雜,所以自由市場經濟下的社會通常比中央計劃經濟更加沒有秩序。你現在下注的是只要嘗試更多不同的想法,你可以很快地學習到哪些主意值得繼續執行,哪些主意不值得繼續執行,特別是回饋在去中心化生態系統下如此短。然後,你只需繼續整合資源,再選擇對的想法繼續執行就可以了。
Chris Dixon:這正是為什麼這幾年讓我很開心,不是因為加密貨幣價格升了,當然與現在已經下降了一些,就像你所說,是這幾年市場比起2014–2015這段相當於加密貨幣冬天,嘗試了更多不同的主意或實驗。
Fred Ehrsam:我假設只要投放更長時間,可以發展出更有秩序的方式來培養去中心化創新以及提供資金。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把bitcoin.org的論壇發貼或以太坊的程式更新(github repos)整理得更好,下一個重大創新或者就在其中。你可以發現整個行業的領先指標,可能就是開發人員的活動和實驗,早在2014年,Coinbase團隊很關注有多少github repos引用了比特幣,而現在更有趣的事情是當你參考repos有多頻密引用以太坊,你會發現發生了更多令人驚訝的專案,突然之間很多不同的可能性和令人興奮的想法層出不窮,只是因為興趣而「玩玩」的新專案急劇增加。
Chris Dixon:對,以太坊有不少成就,就像它展示了你可以簡單地擁有另一個具規模的網路平臺 ,但所有人好像已經假設了只可以存在一個網路平臺。但平臺效應本身就證明你永遠可以創立另一個平臺。第二,以太坊是圖靈完備的,讓類似Javascript的編程語言Solidity來開發應用,所以這是一個完整的平臺,而這是比特幣在開始時好像希望成為一個平臺,但他們從來沒有讓你真的用腳本語言開發。以太坊平臺上不但有很多應用,而且以太坊還啟發了其他Token也可以提供一個圖靈完備的平臺。你可以說,以太坊幾乎同時發起了三個創新的方向。
Fred Ehrsam:這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模式。
Chris Dixon:是的,這對具金融思維的人來說開啟了一度大門,就是那些想要建立新貨幣體系的人,令比特幣從此出現。然後有些人就像我們正在談論那樣,想要創建非中心化的金融系統。
Fred Ehrsam: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這個領域是如此獨特和跨學科的原因,如果你是一個典型的金融家或華爾街人的話,我建議你不只用金融的傳統思維去理解區塊鏈,這可以大大增加你對區塊鏈的理解和欣賞。換句話說,把區塊鏈理解為貨幣只是其中一種去理解系統內部是如何運作的方式,但如果這是你只是簡單解讀區塊鏈就只是貨幣的話,你就錯失去理解區塊鏈的其他內在價值,好像為什麼它可以成為一種全新的全球計算平臺或基礎設施。
Chris Dixon:如果金融人真的只把區塊鏈當作是貨幣,我認為他們會錯過是互聯網發生的很多新的事情,因為區塊鏈就像正在重新設計互聯網的底層架構,允許互聯網的參與者擁有這些全新平臺的一部分,並最終這些平臺的價值會體現出來,而這些平臺的資源就變得很值錢,所以對區塊鏈價值的任何批評都應該先瞭解區塊鏈正在嘗試解決什麼問題開始,而要去理解它正提供什麼樣的解決方案,就需要你有足夠的知識從技術和文化層面去瞭解互聯網的運作方法,然後就是理解我們正在談論的創建平臺和Token或人們正在使用哪個Token,這就要牽涉到ICO。雖然我不太喜歡用這個字,但既然大家都在使用,我們就談談ICO到底是什麼一回事。
Fred Ehrsam:是的,真的一夜之間好像所有人都在發行加密貨幣,因為他們覺得這是簡單賺錢的方法,就像初創公司集資一樣,只有一小部分初創是合法的而且真的值得資助。不幸的是,應該絕大部分的專案都是沒有價值,而且什麼都不會做出來。
Chris Dixon:或者說很多騙子開始進場了!
Fred Ehrsam:值得討論的是如何分辦出一個好的專案,通常好專案由什麼基本元素組成,起碼證明團隊正在為做好這個專案作出努力,而有些專案一開始就有些痕跡很大機會失敗。大家可以注意一下以下兩種我不太看好的元素:
第一種只是單純為了尋租,從平臺上發生的交易中向Token持有者或某些第三方收取費用,或只是消除了中間人,這些都是沒有必要發行Token的。
第二種是純粹為另一種投資工具(中心化的)或資產籌集資金,同樣是沒有理由需要發行Token的。
Chris Dixon:如果持有Token只是為了獲得公司利潤一定比例的股息,這就是典型的證劵, 應該只用傳統方法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就不用發行Token了。
Fred Ehrsam:有些Token的白皮書更只是一份實際意義上的產品簡介,與協議或技術毫無關係,這也是要小心的專案。因為Token的真正意義就是支持新的代碼協議。
Chris Dixon:從另一角度看就是好專案一般都已經寫了一些可以實際運行的代碼,起碼有一份詳細講解技術的白皮書。
Fred Ehrsam:或者專案的團隊本身有很好的軟體工程背景,證明有能力寫出實際的應用。
Chris Dixon:專案擁有強大軟體背景的團隊是很重要的。
我應該強調的是,所有這些加密貨幣、ICO都是非常複雜的,投資風險很大,我在此強烈建議人們在投資之前必須做很多準備工夫,在考慮購買任何加密貨幣前,都要知道這是像風險投資一樣可以完全歸零的投資。因此我們要非常小心謹慎,即使我們對它們感到興奮,也不會以任何方式暗示人們應該購買任何加密貨幣。還有什麼需要注意?
Fred Ehrsam:是的,最中一個可能是留意這個專案的野心是否真的可以在區塊鏈現行的技術發展下實行。 所以目前我認為區塊鏈主要處於基礎設施建設階段,如果你看一下以太坊在網路吞吐量(throughput)方面的能力,如果它現在無法在一秒處理超過20個交易,這意味著區塊鏈基本上還需要進步大約20,000倍在可以在鏈上運行Facebook。 因此,現在更有價值的是和區塊鏈基礎架構相關的專案,讓人們可以在未來擴展和開發dapps,而不是現在就馬上嘗試構建Facebook這種大型專案。 相比起大型應用,我會更看好區塊鏈系統和相關基礎設施的成功可能性。
Chris Dixon:以互聯網做比喻,區塊鏈現在只是當年構建底層機器和服務器等各種其他基礎設施的階段。所以互聯網誕生20年後才有Facebook出現是有原因的,因為有了AWS(大型雲伺服器)後,你才可以開發這些大型應用。
Fred Ehrsam:另一個在新經濟模式出現時經常犯的錯誤是,我們試圖將現行存在的所有模式都套入這個新經濟,因為我們習慣的都是已經發生的商業模式。但新經濟模式很有趣的一點就是因為它可以讓你做全新的東西,而不是舊有的模式。所以我個人覺得一個專案是否將來最有影響力,就是去判斷一下這是不是只有在區塊鏈上才可以執行,如果沒有區塊鏈,這就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專案。
Chris Dixon:就是判斷這是否區塊鏈原生的,或者只是從現行模式搬過來。
Fred Ehrsam:沒錯,就好像用馬去拉動的汽車。
Chris Dixon:就好像比較這模式到底是Barnes&Noble(傳統書店)還是亞馬遜(網上書城),這一直是我很喜歡舉的例子。最後通常只有從頭到尾全力以赴,不留餘地背水一戰,從一開始就設計它不受任何傳統想法的阻礙,而不是嘗試在傳統和區塊鏈模式找個平衡,因為取平衡似乎更容易,而且似乎讓人更有安全感。 但是,如果你回頭看看互聯網的歷史,取平衡的商業模式永遠不會成功,只有重新為互聯網設計的模式才會取得最大成功。其中一個例子是如果我們想為開發人員創造最好的支付系統,只有從頭開始去想像什麼設計對開發人員才是最好的,而不是雇一些開發人員做一個互聯網加上銀行的東西吧。
Fred Ehrsam:是的,你可以猜猜現在全球最大的 50 個網站裏有多少個是互聯網出現之前就存在的公司做出來的產品呢?
Chris Dixon:這個我不知道,有多少個?
Fred Ehrsam:只有兩個,就是msn.com和Microsoft.com ,都是微軟做的。其他每個網站都是由一個全新的初創在互聯網出現之後才開始做的。
我認為最好的例子就是,有些人認為只要paypal的價值是X,所以比特幣應該至少值Y,而Uber優步的價值是X,所以去中心化的Uber模式加密貨幣應該至少值Y。我認為大多數人下意識地都會為加密貨幣計這樣的一條數學公式,如果你說要直接問他們,他們會說認為Token就等同於股權,而這是因為我們太習慣現行金融的運作規則。
但事實證明,Token根本跟股權不一樣。關鍵的分別在於股權是代表了你可以公司未來現金流的分紅,好像你把一件產品以高於生產成本價格出售,你就可以獲得利潤並分發給股東。
Chris Dixon:是的,當我現在考慮加密貨幣的長遠價值時,我認為現在價格波幅有點太大了,就好像讓我們說要預測加密貨幣的價格基本上都是靠估的。你又如何看待加密貨幣的長遠價值呢?
Fred Ehrsam:我的很多想法都受到了一個名叫Chris Burniske的人的影響,因為他曾經在一間在華爾街叫Arc Invest的公司工作,他一直嘗試找出更嚴格的財務模型,去量化加密貨幣組合的價值。
Chris Dixon:我想你用一個模型去預測一個具體例子,比如說Filecoin 現在擴容了,人們願意花多少真錢走購買擴容多了的Filecoin,如果以加密貨幣為單位又是多少價值呢?
Fred Ehrsam:這是加密貨幣從本質上跟法幣最不同的地方,在我看來,最好的加密貨幣是真正遵循區塊鏈的規則,而不只是尋租行為。比如尋租的加密貨幣會對平臺所產生的每一筆交易都收取一部分的費用,但如果是真正的加密貨幣,即使你剛好擁有一個加密貨幣,其實並不代表你擁有對某筆交易進行處理的權利,你必須對交易的處理做出貢獻才能賺到更多加密貨幣。
細心一看,Token更接近於貨幣理論中類似貨幣的角色,貨幣數量論中的公式「MV = PQ」最重要的不是去看未來的現金流,而是其中的四個變數: -
M(Money Supply) = 貨幣供應量
V (Velocity of Money) = 貨幣流通速度
P(Price)= 物價水準(整個經濟商品和服務的平均價格)
Q (Economic Quantity)= 實質產出 (經濟中銷售的商品和服務的數量)
在Filecoin的例子中:
貨幣供應量:市場上總有多少個Filecoin
貨幣流通速度:每年 Filecoin 貨幣供應周轉的頻率
物價水準:存儲1GB數據的成本是多少
實質產出:人們實際購買1GB存儲的次數
Chris Dixon:很好,你已經可以用經濟模型去解釋我的例子,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嘗試。你做了一堆假設,這是很正常的,因為這個例子投機性很重。我會說現在至少有兩個種類的加密貨幣已經出現了,其中一種更類似於比特幣,這種加密貨幣是用來存儲價值的,可以說是數字貨幣的一種,本質更像是商品的價值,有一些特性如你可以把它發送到任何地方、反審查等,都令這種加密貨幣有一定價值。這種加密貨幣如比特幣、Monero、Zcash、Dash等都我可以套用你剛提出的模型。
另外一種可以稱之為胖協議,也可以叫做Token,這些Token往往是一個系統中的一些資源,我想你可能會有一個不同的估值模型吧?
Fred Ehrsam:是的 ,但我認為這兩個種類的加密貨幣是可以套用到「MV = PQ」,我認為商品模型從心智模型的角度來看是有用的,我想指出的是好像以太坊中就確實存在Gas的概念,在以太坊中使用其計算資源所使用的Gas,其實與你將汽油倒入汽車來創造醚一樣的氣體去開動汽車是同一道理的。 所以從這個角度,商品模型是可以應用在以太坊的。
但有一個解不通的地方,就是通常商品是消耗品,你用了它就沒有了。實際上有一些加密貨幣是可以做到這一點的,這個概念被稱為燃燒證明( Proof of Burn)。而另外一個解釋是人們更容易理解的,就是你花費加密貨幣當然是沒有燒掉它,因為好像錢一樣,你用錢只是代表錢去了別人的口袋。
Chris Dixon:我是這麼想的,其實加密貨幣就是軟體的一種。軟體的能力就是用把想法變成代碼,最後在電腦上執行代碼從而實現想法,所以軟體無法變成代碼就說不通了。所以最大的限制就是人想不想得到,想到話無論是股票、商品、金錢和還未想到的新事物的想法,都是可以用代碼實現出來。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傳統的創新模式比如Carlota Perez 提出的模型在軟體世界是沒有用武之地的,因為在軟體的唯一極限中就是人們想不想得出新的有趣想法。你看看一兩個沒有用真名的人寫的一份簡短的白皮書,竟然可以改變這麼多事情的發展軌跡,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了(指的是中本聰的比特幣白皮書)。
Fred Ehrsam:如果以單純軟體開發方面來說確實如此,但我認為Carlota Perez可能會反駁的是,Carlota Perez 可能會反駁你說,他其實更多是探討了一個想法從想出來、到人群互相傳播、再到採納它實用它到底需要多長時間。也許你剛剛指出最有趣的一點是,就像互聯網的協議一樣,可能會發現很多這些底層的Token機制和區塊鏈,開始成為我們天天都在使用的應用的基礎建設。以同樣從資金籌集的角度來看,我們一定可以慢慢從這種每天瘋狂眾籌Token(ICO)的階段,最終去到認真思考如何獎勵真正做事的人的階段。或者我們之前談論的概念是,每個人都拿出一點通過通貨膨脹或稀釋來賺到的錢來支付新的創新應用。
你知道我們這麼多年來一直在想方法如何更好地經營公司,即是所謂的中心化管理,但相對來說,人們只是花了很少的時間、很少的努力就在互聯網上以去中心化的方式上做出比企業化管理更好的效果,所以我認為未來的路還是很長的,仍然有很多需要提升效率的地方。無論是銀行、還是其他矽谷的大型企業,現有企業面臨的巨大挑戰和機遇,都是如何相應地調整業務,儘管傳統模式下的利潤和收入機會往往會受影響,但機會的數目不斷變多,假設市場永遠是零和遊戲肯定是錯的想法。
你必須更開放去看,對於所有技術的改革都是如此,事實上它不一定是零和遊戲,不一定要在跟上一浪技術改革的商業模式去爭取市場,其實,很多新的機會已經出現在新的技術改革當中了。
-全文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