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北投市場、中心新村、前日軍衛戍醫院

陳 摸摸
交換日記
Published in
Jan 31, 2024

旅行不必遠方,只要找得到夠陌生的風景,也就能找到全新的自己。

週間休日剛好遇上了今年首場寒流,盤算著不追雪但也想找個地方驅寒,於是決定去北投溫泉區晃晃。

內湖要轉捷運紅線不容易,直接越嶺到士林再搭捷運。

抵達北投中繼市場時已經一點初,最想嚐試的矮仔財已經賣完正在收攤中。

轉進到市場內的簡記排骨酥湯,小小的店面裡都是人,熱氣沸騰的蒸爐在寒流中超級吸引人。

從北投站慢慢散步到新北投站,今天雖然冷但好險雨勢沒有降下來,走路還滿舒服的,往預設要走訪的中心新村前進。

中心新村,位於臺北市北投區林泉里,是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的眷村,前身是日本陸軍臺北衛戍病院北投轉地療養所,在日俄戰爭時容納大量經由新北投車站後送的日本傷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警備總部接收北投醫院,並且使用日軍移交之房舍當作國軍宿舍,依地勢建造有機擴建,具有溫泉公共澡堂的軍醫眷村聚落。

國防部通過全臺13處眷村保存區之一,全區修復總經費5.3億(中央補助2.5億、市府自籌2.8億)。

參觀完後才理解衡山小館時的(大違建)眷改建物是怎麼回事。

原來軍方有陣子實施過限(禁)婚令,而要申請入住眷村必須是已婚。另外,在房舍部份,若是經申請核准就可以在村內空地撥地自建(眷戶逐漸成長,建築多向上、向外增建空間以滿足居住需求,也使眷村巷弄較為凌亂)。

沒有全逛完,範圍頗大,展品用心。

那些曾經與我們很近的眷村、外省人,在時光的洗滌下成為了史料,用一種比較遠的距離觀光,這一切的模樣又不一樣了。

週間的新村沒有什麼觀光客,參觀的人很稀落,盤算著想在入夜前去跑溫泉,趕著往下個點前進。

鄰近中心新村,前身為日軍衛戍醫院北投分院,現為向陽心苑庇護工場。

日治時期初期,因北投地區酷似日本之地理環境,終日溫泉煙霧氤氳(地熱谷流出的溫泉為青磺『鐳溫泉』,溫泉具有療效,而北投溫泉鄉也因士兵口耳相傳爆紅)。日軍曾派人視察北投的地形及環境,評估北投溫泉做為慢性病人療養的據點。於 1896 年 ( 明治 29 年 ),由日本台灣守備軍醫部長藤田嗣章主導,開立陸軍療養所,1898 年後建設並改名為日軍衛戍醫院北投分院。1904 年,日俄戰爭爆發,日軍將遼東半島戰役中受傷的士兵,後送至此,使日本傷兵能安心養病並慰思鄉之情。

1945 年二戰結束,國民政府特令軍醫吳國興上校,接收日軍醫院為軍政部台灣陸軍醫院(後為台灣總醫院,801 醫院,現今為三軍總醫院),也包含當時的北投分部

市定古蹟「前日軍衛戍醫院北投分院」位於北投區新民路六十號,約興建於1910年代(大正初年)。日治初期,日軍看中北投溫泉的特性,將此地作為陸海軍渡假休閒及長期療養的醫療據點。其建築物順著山坡等高線配置,前後數列並排(舊時亦稱向陽學苑)。

建築方位坐北朝南,主體結構為木造結構,牆體採用雨淋板,主入口為凸出門廊,採懸山式屋頂,建築兩面設置走廊,具有防曬及防潮之功效,木板小窗門柱鑲嵌非常有台灣與日本建築特色。

與名古屋衛戍病院相似即可證明,前日軍衛戍醫院北投分院是日治時期「內地移植型」的代表性建築(內地指的是日本)。

此建築形式與日治時代 1898 年興建之台北病院(今台大醫院舊館)皆為日治初期日本移植來台的第一代病院建築,當時皆是一層木造雨淋板結合陽台殖民地樣式建築,可惜台北病院當時木造建築蟲蛀嚴重,遂於 1912 年改造成為現存之紅色磚造建築,故現存之第一代病院建築,僅剩日軍衛戍醫院北投分院之向陽學苑。另外,與北投同樣為軍方所使用的前日軍衛戍台南醫院,目前已成為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系館。

倆人從北投醫院大門口走進,先映入眼簾的是泡腳亭與建物後方,看到「收費告示」但繞了半天一直不得其門而入,原來大門跟收費亭在另一端。

現在古蹟主要是由向陽心苑營運使用,自2023年8月開幕的向陽心苑主打古蹟觀光並結合身障者庇護工場,150元的門票(可做園區內購物金50元)是回饋支持社會的一種方式(順便買了二塊溫泉花肥皂)。

建築本身與其它從日治時期留下來的建物沒什麼太大的不同(大學多年也是在帝大裡來來去去,要說完整帝大更完整),反倒是因為有向陽心苑的人員導覽,使得參觀變的有趣的多(比自己看文字板來得佳,而且有疑問導覽小姐姐都能即時回答)(雖然今日沒有遊客,但私心覺得收費必然對人數控管會有良好的反映,不然這泡腳池要變洗腳池了吧)。

結束參觀往心心念念的熱水浴前進,不到四點,各家溫泉浴池都排得滿滿滿滿滿滿滿滿滿滿是怎麼回事?帶著失望的心情只好去拾米屋吃塊蛋糕、喝杯咖啡(在向陽心苑消費780元泡了腳真的很值得,至少沾到溫泉水了)。

搭車到士林夜市準備白嫖美麗華公車回家,結果發現站牌消失了!上網一查,天啊,它停開了。

--

--